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拜孩子为师     
孩子用对待生活的坦诚,把我们成年人视而不见的东西展示出来。一位朋友送给我一个红色的风筝作为礼物,我自然认为那是送给我的两个孩子的,但当我检看礼物卡时,上面却写着:献给你那不泯的童心。孩子们  相似文献   

2.
西双版纳,那是我们云南一个诗一样抒情和画一样美丽的地方。假期里,妈妈的朋友邀请我们到西双版纳旅游。旅程中有一项最有意思的安排,就是到热带植物园去观光。一大早,我和妈妈便乘车来到了美丽的植物园。  相似文献   

3.
一脉清流,在石上流淌,这是我读王绍荣诗歌的第一直观感觉。一个人的诗歌竟然是以这样的意象直接进入我的头脑,无须归纳,无须总结——在我的阅读经验中似乎很少。我想,这可能得之于他的诗歌所具有的个性。近些年,我就读过他的一些诗作。我真切地感觉到了绍荣诗歌中存在的一些基本原素,那就是明净,那就是真实,那就是充盈。  相似文献   

4.
正宾川县乌龙坝的高山草甸位于海拔3000多米处。乘车左拐右弯的颠簸,感觉迟迟到不了人们广泛赞誉的乌龙坝美景。心想,路还是路,山还是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朝思夜盼的乌龙坝风光,能否如愿以偿,犹如天空中懒洋洋的浮云,希望亦真亦幻。然而,当我们沿着乌龙坝周围新开的公路,巡回在高高的斗顶山和连绵起伏的山峰之间走马观花时,一处处绝妙的美景,一幅幅壮丽的图画,渐渐映入我的眼帘,映入我的脑海,映入我惬意的心境之中。乌龙山峰花似海。是的,首先要说的是杜鹃花。花期到  相似文献   

5.
    
夜,在我想要清静的时候,你无声悄悄地来了。夜,你那神秘的面纱,是我的依靠。夜,你为何不摘下你的面纱?你是怕摘下你的面纱,你的美丽而又神奇的面容会让你失去本色吗?  相似文献   

6.
沉默的父亲     
易冰 《大理文化》2001,(1):46-47
我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当过七年的兵,是一位老党员. 父亲有着朴实、坚韧、沉默的性格.可是父亲却用一种近似无言的教育影响了我走过的二十多个春秋,而且将影响我的一生. 父亲现在才四十六岁,可却已是满头白发.我知道那是父亲引以为骄傲的荣耀,因为那是他辛劳的见证.而对于我们来说那却是心头的利刀,也是我们不断奋斗进取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感受奥地利     
一到奥地利,当地朋友介绍说,这个国家人口不到800万,而每年来的各国游客却高达2000万人,人均旅游创汇收入列世界前茅。于是,我一直在琢磨:奥地利为什么如此吸引人?它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一周时间,走了半个奥地利,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是文化的魅力。绿土地诱人当飞机在维也纳上空开始下降,从机窗向下俯瞰,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奥地利完全是一片绿色。那墨绿色的是森林,那淡绿色的是田野……这绿色太诱人了。绿色是大自然的象征。在绿色大地上旅游,给人以清新、平静和温馨的感觉,奥地利的森林覆盖率为其国土面积的22-…  相似文献   

8.
张颖 《世界文化》2003,(2):27-28
“好几次,我都快死了。无法呼吸,感觉自己进入到一条布满白光的隧道。”伊丽莎白·泰勒说,“听上去似乎难以置信。我谈论这些事情的时候,也感觉很惊险。所以,当我每天早晨能够呼吸着醒来,看见不同的颜色,闻到不同的气味,尝试不同的味道时,我非常感激生命。我在另一种不同的层面上欣赏生活中的一切。” 伊丽莎白·泰勒是好莱坞头号幸存者。  相似文献   

9.
弥渡走笔     
正因为一首名扬世界的经典歌曲《小河淌水》,极大地提升了弥渡的文化形象,许多进入弥渡的过客,都会往它的诞生地密祉张望。有的,会直接离开坝子,沿着山路,到密祉寻访。我不会错过密祉,包括街旁的珍珠泉,桂花箐里的那株千年古桂,早已多次光临。几天前,再受邀到了弥渡的白云寺,又感觉别有洞天。此行,我们一行六人,又顺势寻访了铁柱庙和雾本村,不禁赞叹:文化在民  相似文献   

10.
<正>我独自坐在客厅的躺椅上。这时候,她进来了。我听到了她的喘息声,感觉她在我身后走来走去。仅仅过了五秒钟,我就不耐烦了,她怎么还没注意到我?"嘿!"我叫道。她停了下来。也许她正注视着我,想弄明白我的用意。"仙娜!"我第一次叫她的名字。她用鼻子轻轻碰了碰我,好像在说:"好吧,如果你想和我套近乎,那就轻轻拍拍我吧!"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也许和其他盲人与他们的导盲犬见面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我却感觉那画面是如此安宁而美好。其实我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怀疑她是否可以依靠。然而,我却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闲暇的时候仙娜是多么需要我的爱抚。  相似文献   

11.
那还是在我读大学的时候,一次忽然接到一位朋友的来信.在信中他回顾了我们曾经在一起时的很多美好场面,情真意切,仿佛历历在目.我读的时候,感动得鼻子直发酸.要知道,天各一方忙各自的事,我们已经近一年多时间没联系了.只是我不明白,他为什么忽然写这么一封信来?他并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感情也不外露.后来他又打来一个电话,说他动了一个手术,这时我才知道,他病了,在病床上躺了一个多月时间,而那封信,是他在病床上写给我的.  相似文献   

12.
飘流游子心     
张凤 《寻根》2004,(5):100-101
虽然我常说:到哪里我也随遇而安,不自认为是外人。所以只要住得稍长一点儿之地,处处都感觉那是乡里,颇能重新定位,这种自小养成的四海为家的感觉,分析起来正是深层的飘流感潜在作祟,依然无逃于如影随形的乡愁,而最最糟糕的是我的飘流,仿佛还无原乡可觅。追念我的父母当年辗转大  相似文献   

13.
美梦和恶梦     
火车从莫斯科到列宁格勒要行驶一夜。车轮辘辘地撞击着铁轨,狂风裹挟着雪花拍打着车窗。但是在睡梦中,我却进入一个奇妙的“夏天”境界:我仿佛在鲜花盛开的草地上行走,头顶上是湛蓝的天空,风和日丽。仿佛听到一缕轻轻的有节奏的乐吉……到了列宁格勒,我便去找卡萨特金博士“诊断”,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假期里,我和朋友相约到剑川县与丽江交界处的老君山风景区游览.   汽车沿着一条便道进入山谷,我倚在车窗观赏着路边的景色.……  相似文献   

15.
记得我与他认识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傍晚.秋天到来,似有一股凉意,可我还在这有些昏暗的灯光下苦读.我朗读的声音很大,盖过了风吹树木的声音.当我停止时才发现身后站着一个身影,我被吓了一大跳.当我认真看时,是一个男孩,一个看起来很不错的男孩,他的眼睛在昏暗的光下很亮.他说话了,他说:"你读书的声音很好听,枯燥的课文从你嘴里读出来,添了许多生气."我受宠若惊,那晚我知道了他的名字.但他给我的感觉是忧郁的,显得有些伤感,这让我很迷惑.从此以后,我们成了朋友,也总是在那条大道旁看书.  相似文献   

16.
弥渡访古     
车从下关出发,过"定西岭"下红岩坡,一个美丽的坝子立即展现在眼前.我被那壮观的景色吸引了,立即请求朋友停车驻足让我仔细观赏.时值清晨八、九点钟,放眼望去,那坝子好一幅美丽的景象,四面青山环翠,坝子中袅袅炊烟升起,烟雨蒙胧,给人一种醉眼视物蒙胧神秘的感觉,也给人一种"天上仙境何处寻,世外桃源眼帘临."之感.  相似文献   

17.
初春,一群人在洱海边遥望苍山喝茶,有朋友邀约说哪天一起去爬一次苍山吧,苍山的杜鹃应该就要开花了.坐我身边的朋友说:"爬苍山应该到你们那儿去,倘若把苍山比作美女,西坡才是她的脸,而东坡只是她美丽的背影."  相似文献   

18.
我和梅梅相逢在一个腊梅飘香的季节里,当时我刚走出校园,没钱租房子,梅梅便收留了我.   因为都酷爱腊梅花,我们很快便成了朋友.   那些日子里,我俩总会不约而同地采三两枝腊梅来装扮我们的那20平米的出租屋,几天过后,我们的小屋里放满了塞满梅花的罐头瓶.……  相似文献   

19.
当你离开地球家园时,所带来的那种情感上的冲击是无法预测的。你低头俯瞰地球,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在她的上面了。这种场景令人震撼不已,随即产生超现实的神奇感觉:"我们再也不在堪萨斯州了。"我先后执行过美国宇航局的五次航天任务,总共在太空中度过了55天。这些经历让我明白了,进入太空飞行并不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瞬间,而是  相似文献   

20.
班迪尤(BENDIGO)的中国大龙,驰名整个澳大利亚。记得1991年我刚来澳留学时,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澳洲朋友,就向我介绍过它的来“龙”去“脉”,那津津乐道,如痴如迷的神态,至今仍令我难以忘怀。当时我曾想,外国朋友都如此珍爱这条大龙,更何况我这“龙的传人”?我一定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