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鼓励学生敢问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更重要的是要培  相似文献   

2.
钟滨 《江西教育》2002,(12):19-20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感“启引质疑,共同释疑”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一、引导质疑首先,教师要启发诱导,培养学生“敢问”。要学生敢问,不是十分困难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支持他们的这种热情,哪怕在无意中,也不要给他们泼凉水。对肯于动脑,积极问答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学生提的每一个问题,教师都应认真地、善意地对待。要知道学生的语文能力存在着差异,因而提问的水准也参差不齐。其次,教师要循循善诱,培养学生“善问”。“敢问”不难,“善问”却是不容易的,这与学生理解教材的深浅、知…  相似文献   

3.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是智慧的火花,是学习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本文赋予“问”的涵义是:鼓励和指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质疑问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提问,让学生问出精彩呢?一、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要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因此,教师必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  相似文献   

4.
教师们要努力搭建学生提出问题的平台,鼓励学生"敢问",引导学生"会问",培养学生"善问".使他们常有思考、常有发现、常有创新,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得以放射状的发展,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庄雷 《教师》2011,(15):54-54
一、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要让学生敢问,必须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 (1)创设宽松环境,营造民主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生新课标的要求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新的义务教育中对小学生提出了"善问"、"会问"的要求。要求从单方面的教、授变为现在的自由自主学习,要对自己不熟悉的事情、不熟知的现象提出质疑,鼓励学生能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最大程度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从"不敢问"到"勇于问",让他们敢于、善于质疑问难。  相似文献   

7.
古语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沉寂的状态进入活跃状态。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学生如何回答问题,而忽视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孩子"敢问",培养学生"乐问",教会学生"善问",是本文讨论的话题。一、营适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问"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及束缚,拉开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以至于学生怕问,不敢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前提,就是要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建立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相似文献   

8.
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质疑,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问、好问、会问、善问的良好习惯。一、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问俗话说得好“: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起源于问“”,  相似文献   

9.
秦连群 《时代教育》2010,(3):214-214
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沟通的主要渠道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提问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发问以及学生自主的发问,后者更能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自觉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开发学生的自觉发问的素质,让学生不仅“敢问”,而且要“会问”。只有“敢问”和“会问”,学生的思维才能处于积极、健康的发展轨道上,为今后的语文学习经历打好基础。为激发学生“敢问和会问”的素质,本文总结出几种具体路径,包括建构学生自由发问的时间和场域、鼓励和支持学生之间的互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教师在课堂上只有善于培养学生质疑和鼓励学生质疑,才能让学生敢想、敢问、好问、善问。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课题开始质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和教授新课后要敢于质疑。  相似文献   

11.
所谓重质疑.即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问难.自主学习。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创新质疑则是创新的先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学生质疑问难开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问”,引导学生“会问”.培养学生“善问”。  相似文献   

12.
万霞 《宁夏教育》2010,(11):55-55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质疑,让学生形成敢问、善问、有创见性问的好习惯,敢于向课本质疑。下面是学生向课本质疑的三个案例。  相似文献   

13.
一、鼓励学生敢于提问要让学生敢问,必须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1)创设宽松环境,营造民主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  相似文献   

14.
古人说得好:“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鼓励学生敢问,教会学生善问至关重要。而鼓励和培养每一位学生去疑、去问、去探索,是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何培养学生想问、敢问、善问、乐问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芽一、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要充分尊重学生,以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二、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教师不仅不应指责,而且还应肯定其大胆质疑的精神;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对有价值的问题,应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出答案;对有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自主建构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培养问题意识,引导自主质疑,是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关键。教师要鼓励学生“敢问”、“多问”、“会问”.让他们不断产生认知冲突,养成质疑的习惯。学会质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在于使学生“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它的终极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语文,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和精神境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教师要变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发现”为培养学生的“发现”的能力。下面就谈谈自己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做法。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过程是:有问——敢问——善问的过程。要让学生“有问”,就要给足时间,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还要合理安排质疑时间(课前、课中、课后)。学生的“有问”,开始只在文章的字、词表面上,所提的问题,要么是鸡毛蒜皮的,要么脱离文章不着边际,甚至是“傻问题”。教师要特别鼓励学生“敢  相似文献   

18.
<正>传统教学中,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满堂问,而学生则不敢问,不会问。如何使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教、学、问的情境,注重提问的方式方法,同时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给学生提问的空间,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使其真正会学习,想学习呢?我对此做了以下努力。一、热情鼓励,提供成功的心理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肯定学生质疑问难的点滴进步,对于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真诚热情地鼓励,让学生认为我这么做,这么想是对的,在教师的鼓励中体会到强烈的  相似文献   

19.
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勇于问",并通过引导,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质疑问难,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还要引导学生明白,一篇课文或一段、一句话要质疑什么.从小学语文来看,一般质疑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同时,更要指导学生,把握时机积极质疑探究.  相似文献   

20.
王平 《甘肃教育》2005,(12):38-39
一、转换对象:培养学生思考历史的创新思维 首先,倡导学生敢于问。传统教学模式的“生从师问”式,注重的是由教师到教师,没有实际意义,学生并没有真正思考,甚至有些学生的思维还受到了来自教师的限制。因为他们往往都以教师的评价作为最后的评价标准,久而久之,一部分善于思考的学生因自己的思考与教师的评价总有一些差距而对自己产生怀疑,即使他们有一些疑惑,也不敢问了。而另一部分不善于思考的学生则更找到了偷懒的机会,都一概不问。所以,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敢问。经过教师的鼓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