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萧乾、文洁若的中文全译本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都能使译文读者产生和原文读者同样的共鸣。以《尤利西斯》第十八章为例,从翻译风格、语言特征、以及注释这三个方面来评析萧乾、文洁若之译文。  相似文献   

2.
尤利西斯这一经典人物,在西方文学史上不断被重写。T.S.艾略特也偏爱这一主题。文章分析了艾略特所创作的一系列尤利西斯主题诗歌,指出艾略特作品中的尤利西斯形象深受但丁在《神曲》中所塑造的尤利西斯形象的影响,艾略特追随但丁的脚步,也选择了尤利西斯作为自己时代的代言人。艾略特创作了一组现代尤利西斯群像:普鲁弗洛克,小老头,弗莱巴斯,斯威尼,从而赋予了尤利西斯丰富的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3.
《尤利西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小说以再现人物意识为中心,在反映人物多层次、纷乱复杂的内心世界、瞬息万变的情绪状态等方面独领风骚。探讨由萧乾、文洁若夫妇合译、和由金堤翻译的《尤利西斯》两个译本在人物重塑上各自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人物描写艺术。  相似文献   

4.
《尤利西斯》在我国的两种译本,由于译者的职业,经历不同,在语际转换过程中所采用的理论及技巧不同,而译文的语言风格,选词特点,注释形式也就不同,为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第一回是小说的楔子。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交待了他的创作缘由:他是通过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而写成小说《红楼梦》的。这一回的诗文也服务于这种目的。因此。这些诗文的翻译就显得特点重要。我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的A Dream ofRed Mansions和英国牛津大学David Hawkes教授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国内外诗者和评家都给予高度评价,对两种译文中的诗词部分也都作过一些比较和研究。现在就第一回中的部分诗文,对两种译文作些比较,谈一点粗浅的体会。下面杨、戴译文以译文二标出,Hawkes译文以译文一标出。  相似文献   

6.
1957年7月,陈敬容在《译文》杂志发表的九首波德莱尔译诗对中国诗坛产生了极大影响。然而,当她将这九首译诗收入1984年出版的《图像与花朵》时,却对文字进行了大幅修改,改动最大的是《忧郁病》一诗。陈敬容1957年的译文以意译为主,使用自然贴切的口语,在基本与原诗对应的前提下适当加入了自己的改造,凭借着一个诗人的语言敏感实现了译诗成诗的目标。1984年的译文则与法语原文的文义对应更严谨了些,但语言风格上更为生涩。力求“符合原作”的自我要求和对译文的不自信,可能是主导了她此番修改的隐秘动机,但效果却不如人意。如何在“符合原作”的基础上,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下译诗成诗,而不是成为原作亦步亦趋的准确附庸,是陈敬容此次译文改动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自1812年初版以来,《格林童话》不仅成为德国民间文学的瑰宝,更在全世界范围内流传广泛。早在1903年,中国就已经有汉译《格林童话》出现在周桂笙的《新庵谐译初编》里,但直到1934年,魏以新才首次推出了该书的全译。魏以新译《格林童话全集》是中国第一部格林童话汉语全译本。其译文白话文程度较高,更加符合新一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质量相对于以往译文来说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正>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书出之后,他的学生沈玉成同志凭一人之力,“不避举鼎绝膑的危险”,替杨先生完成《左传》译文部分的工作,写成了四十万余字的《左传译文》。清末学者严复讲过:译事三难信、达、雅。读罢《左传译文》,觉得译者基本上是实践了他自己所订“偏重于‘信’,行有余力,才考虑兼及‘达、雅’”(见该书《说明》)这一翻译原则的。但是,四十万余言的鸿篇巨制难免白壁无瑕,细读之后,笔者觉得译文中有些句子误解了古人原意,有失于“信”。本文就译文中的这一问题谈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9.
作为第一位海外出版自己《道德经》译文的中国人,初大告以《老子集训》相关资料作为原文本,以成为中英文化交流的桥梁为目的,遵循自己的原则进行了《道德经》的英译。虽然译文达到了流行性与普及性的效果,但是在中国哲学西传的面向上尚存不足。  相似文献   

10.
杨廷栋翻译的《原政》与《译书汇编》上刊载的《政法哲学》译文,内容基本相同,而译文译语则差异甚大。《政法哲学》较有可能是杨廷栋的原译,而《原政》似在杨原译的基础上经过他人润饰文字而成,二者皆为从日文译本《政法哲学》转译之作。日译本《政法哲学》则译自斯宾塞所著之《社会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的第5部分"政治制度"(Political 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11.
从《尤利西斯》的语言特点看注释性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利西斯》这部学巨蕴涵着丰厚的化,化翻译在学名翻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注释性翻译是化翻译中获得动态对等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运用这种手段.译可以完整而准确地再现原的思想内容。章在综述了一些名翻译理论家有关等效论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尤利西斯》中英版本中若干句子的对比,较为详尽地剖析了注释性翻译在化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细致的史实考察与文本分析,重新发现了周桂笙译文集《新庵谐译初编》在中国翻译史上的重大价值。首先,该书上卷收录的《一千零一夜》与《渔者》两篇译文均译自阿拉伯文学经典《一千零一夜》,且均为首次译成中文。其次,该书下卷收录的15篇译文中至少有11篇译自《格林童话》,且均是首次译为中文。因此,该译者及其作品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尤利西斯》虽非天书,但确实有许多难译之处。要将这样一部文学巨著译得处处令人满意几乎是不可能的,文学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笔者对萧乾与文洁若的译本片段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4.
《红豆词》是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曲子,曲中饱含深情,给人无限深刻的印象。本文将把杨宪益英译《红豆词》与外国学者D.Hawkes所译《红豆词》进行对比分析,并且应用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和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Ernst Au-gust Gut)t提出的关联翻译进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译文,兼顾了言者所要传达的信息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鉴于以上,笔者在文章最后给出了自己关于《红豆词》的理解译文。  相似文献   

15.
尝试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元功能视角审视翻译研究和戏曲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从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这两个元功能入手,尝试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合译的关汉卿杂剧《单刀会》(《关大王单刀会》)英译文本与剧作源语文本的意义切合度。杨宪益《单刀会》英译文流畅优美,传神达意,但在一些细节上仍有可商榷之处。该剧英译文在词语层面,一些文化典故词语漏译和误译,或进行文化简化,造成译文文学性降低,同时也造成概念区分度缺省。在小句层面,译文改动了原文的及物性,关系过程误译为心理过程,造成译文意义溢出。相对于概念上的误译,译文在人际意义上的误译漏译更多一些,混淆或过于弱化了原文称谓与数字的人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顾祖良 《考试周刊》2015,(42):82-83
一般来说,中译英时,词汇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容易避免,但惯用法方面的错误,稍不留神就会出现在译文中。本文指出《英语世界》中一些中译英译文的错误,通过实例,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并给出地道的译文。  相似文献   

17.
《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在中国典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一直都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也有很多名家对其英译进行了尝试。本文通过对《关雎》不同英译文本的对比研究,指出其英译过程中出现的三个层次的问题,分析每种译文的利与弊,找寻汉诗英译的标准以及合适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尤利西斯》的译作以萧译和金译最为著名。本文从语言风格和选词特点两方面对二者的译文加以比较和研究,初步得出了萧译文重目的语表达而金译文重原文的结论,以供学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翻译标准是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翻译时既要忠实原文又要译文通顺。目前《大学英语》精读教师用书所附译文中有些翻译片面强调“忠实”,过分直译甚至死译,致使译文不通顺,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还有个别翻译没有准确表达出原文意思,有误译、漏译现象  相似文献   

20.
德国翻译理论家威米尔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受众——译文预期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要。文章结合目的论,通过对傅东华先生译的《飘》中译例分层面分析目的论对翻译实践的解释力,以此来检验目的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