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下面的情景:老师唱一句,学生牙牙学语模仿一句,老师吃力地讲,学生硬着头皮听,教师为了让学生专心地听,情绪激动,手舞足蹈,学生却十分被动,难得  相似文献   

2.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教育,参与体验音乐教学,轻轻松松地唱奏赏练,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①突破传统观念,在教育思想上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合作者"。②科学创设意境,在教学设计上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建构者"。  相似文献   

3.
宋晔婷 《广西教育》2012,(37):86-86
当前,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唱"独角戏"的现象,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听学生的,没有互动、没有共鸣,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那么,在音乐欣赏课中,怎样才能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效果呢?在此,笔者谈谈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一、设疑激趣,引发思考问题是激发学生进行有效思考的源  相似文献   

4.
教学本应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而且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但现实却是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扮演了唱"独角戏"的角色,尤其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任你老师讲得激情飞扬,学生仍是神情木然,一堂课就看老师一个人在表演.这种课堂的教学效果可以想见.那么怎样才能让老师不唱"独角戏"呢?先来看看造成唱"独角戏"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一名从专业学校毕业的音乐老师,通过努力成为了一名农村小学音乐专职老师。结合音乐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感悟,我谈谈自己的两点想法。一、重"感染",动情唱在农村实际的音乐课堂上,很多老师就只会重复的老师教唱、学生跟唱,机械而苍白,没有一点激情,淡而无味。而在我外出的一次听课学习中。上课的年青老师可以说基本功非常棒,钢琴弹得棒,音质也棒。在那堂课上,老师课堂伊始,就用一段优美动听的钢琴旋律把学生带到了  相似文献   

6.
陈晓兰 《儿童音乐》2011,(12):72-73
正音乐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要学生在课外进行音乐预习,有些不切实际,而且收效甚微,那么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平时的音乐课上,老师们比较重视歌曲的复习,教唱一首新歌前,或在一单元学唱完毕,老师们都要带领学生进行复习。而对于预习歌曲,就被大多数老师束之高阁。事实上,教师并不需要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逐字逐句地分析乐曲,教唱乐句。课堂预习,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  相似文献   

7.
<正>小学音乐教学,其实不是单纯地教会学生唱某几首歌曲,它承载培养学生积极阳光的心态、创造性思维、合作共赢的意识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使小学音乐教学跟上时代的节拍,体现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在音乐的教育天地里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魅力,成为会学习、会欣赏、会感悟的"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努力构建学生乐学、会学的课堂模式,让学生进入主动性"攻击"的  相似文献   

8.
在音乐教学中,"听"与"唱"是课堂的老把式,而乐器的引入则大大充实了音乐课堂,使学生多方位地感受和参与了音乐实践。在众多的乐器中,我在二年级音乐教学中选择了口风琴进行辅助教学,打破了无音高打击乐伴奏的范畴,既可以让学生直观、准确地掌握乐理知识,  相似文献   

9.
作为音乐老师,经常发现学生一离开音乐教室,就不太唱课上教学的歌曲,家长也反映孩子回家很少主动唱歌,即使唱了,也不尽如人意。学生离开音乐课堂不唱歌的原因有很多,没有记住歌词也许是其一。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高效率地记住歌词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运用了形象辅助法、活动体验法和结构分析法三种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歌词的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0.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上好音乐欣赏课对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们平常的欣赏教学课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一是老师在讲台上自我陶醉,可学生对乐曲却并不"感冒",或心不在焉,或无动于衷,或闭目养神.二是老师播放音乐,学生被迫当"听众",老师不作任何引导,放任学生"随波逐流".三是教师对欣赏的乐曲泛泛而听,一味地变换花样玩游戏和搞活动,表面上看去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热闹非凡,但是一堂课下来学生甚至哼不出一句音乐主题,欣赏课堂出现低效甚至无效.  相似文献   

11.
理想的课堂:成为学生乐唱的学园,是学生大胆、勇敢表现的演唱舞台。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是学生歌唱的指导者,是学生情感的激励者。我们还要努力把抽象的审美体验寓于富有趣味的歌曲活动教学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唱的兴趣;开发音乐感知力,体现音乐的美感;让学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并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  相似文献   

12.
刘繁育 《考试周刊》2014,(38):178-178
让流行音乐走进中学音乐课堂,是中学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学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音乐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欣赏和学唱流行歌曲。要发掘流行音乐中的古典元素,丰富音乐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要有选择性地让学生欣赏并学唱流行歌曲,不断增加音乐教学的"流行元素"、"健康元素";注意把握流行音乐与传统经典音乐的比例,突出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音乐教学模式,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无法激起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如果从低段音乐教学开始,充分利用乐器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使用游戏、舞蹈、绘画、故事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动"起来的过程中体验音乐的情感,在"动"起来的实践中,尝到用音乐取得成功的喜悦,就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他们对音乐课堂,甚至是终生对音乐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以往的初中音乐教学完全采用"一唱一随"的形式,只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唱歌方法,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音乐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把"情"和"美"融入到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各种音乐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顾春莲 《考试周刊》2013,(1):183-183
<正>歌曲教学是音乐学科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感悟音乐、表达音乐的重要手段。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学生对音乐课的理解是教师唱,学生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对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有一定作用,却忽视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的趣味性和完整性,导致音乐课堂同样陷入机械重复的怪圈,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生也在这样的课堂中逐渐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为了突破这种局面,我在音乐课堂上注重挖掘歌曲"情"的因子,注重以"美"育人,引导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体会完整的音乐形象,把握音乐作品本身蕴涵的深厚意蕴。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高元元 《中国教师》2014,(22):61-62
<正>唱歌教学是小学音乐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学生最乐于接受和参与的音乐形式。多年来,纵观小学唱歌课程,很多教师的教学仅止步于"唱会歌"层面,有的甚至连"唱会"都达不到,教师只是一遍遍播放录音示范,学生随录音跟唱,没有提出明确要求,达不到课堂目标,致使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成为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瓶颈因素,毫无生气、缺少趣味的课堂为学生所"摒弃",久而久之,学生不但没有提高演唱技巧,反而对唱歌也失去兴趣。对此,笔者经过多年探  相似文献   

17.
将流行音乐带进中学音乐课堂,是中学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学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音乐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欣赏和学唱流行歌曲,发掘流行音乐中的古典元素,丰富音乐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有选择性地让学生欣赏并学唱流行歌曲。巧用流行音乐既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能丰富音乐课堂,更好地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能够进行有效的教学互动,最终实现音乐课堂的高效。  相似文献   

18.
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应注重动静结合的表现艺术,从而让作品释放出无尽的美感.同样,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也可巧妙应用动静结合艺术,营造一个活泼生动、安静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静中思、动中学,让音乐课堂焕发出生命与活力. 一、初中音乐课堂与动静结合分析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动静结合实际上就是"内外兼动".即有所行动,如创造与表演等;也有所感悟,如赏析思考等,从而打造互动课堂、动态课堂.然而,从当前教学实践看,初中音乐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模式单一,以唱歌为主,通常是音乐教师教唱或范唱而学生模唱或学唱,这就制约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抑制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也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无法打造美的课堂、动态课堂.因此,如此"静"态课堂无法满足新课程教育要求.又或者一些教师较为关注"动"态课堂,但这一动态往往侧重对歌曲的语言、形体、动作、文字、表演等形式的动态表达,却忽视了学生对音乐体会的内心"动"态.因此,这一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还是不完善、不成熟的.  相似文献   

19.
我们经常会发现,新学期每门课的第一次课,同学们均是精神焕发、兴致勃勃地等待着新老师的到来,而且课堂配合兴致也特别地高.但往往这种热情持续不了多久便慢慢冷淡下来,甚至最后老师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们的激情慢慢消失了呢?莫非学生对老师的课堂也产生了"审美疲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已从传统的老师为主体转变成学生为主体,音乐教学亦如此,课堂上老师更关注学生的音乐素养,而不仅只是传授音乐知识。"开放式"教学是素质教育下新理念的全面落实,值得每位小学音乐老师不断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