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水》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设计:水随处可见,是一种很平常的物质,但如果深入研究却会发现它有许多奇妙的性质.本课旨在通过学生对水的观察,认识水的基本性质.在教材上,本人进行了筛选、整合,将本课内容分成三部分: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官辨别5种液体分别是什么,并找出哪杯是水;引导学生观察杯子中的水,认识水有什么样的性质;安排学生猜一猜一元钱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的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科学》教材(下册)《固体和液体》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将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引导学生用多个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并描述一个具体事物,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本课围绕“认识固体的常见性质”展开,通过给物体分类,观察固体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等活动,引导学  相似文献   

3.
教学分析《流动的水》一课是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册内容是科学课的起始教材,重点通过各种探究活动,指导学生学习运用各种感官认识物体的基本性质,体验科学课的探究过程,学习一些基本的观察、实验方法,为后续科学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水与生命浮与沉之后进行教学的,主要从指导学生欣赏并比较动、静状态的水入手,通过感受流  相似文献   

4.
《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第一册第三课)是继教学“水”之后,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物体的一课。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和它的基本性质,从而培养他们用实验手段和对比的方法认识物体的能力。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认识空气的存在。其中,引导学生由观察和实验得到的现象,证明空气的存在和概括它的基本性质,是教学的难点。这一课我打算这样进行: 一、本课是观察实验课,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而且充满整个空间。然后,与水作比较,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认识空气的性质。所以,整个教学任务分“证明空气的存在”和“归纳空气的性质”两个阶段完成。教学时间两课时。  相似文献   

5.
教学分析《流动的水》一课是二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册内容是科学课的起始教材,重点通过各种探究活动,指导学生学习运用各种感官认识物体的基本性质,体验科学课的探究过程,学习一些基本的观察、实验方法,为后续科学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水与生命”“浮与沉”之后进行教学的,  相似文献   

6.
【设计思路】《温度和温度计》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学习,主要让学生理解温度计是用来做什么的、又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分析】《把固体放到水里》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从内容编排的角度来看,本课是通过把物体放到水里后呈现的两组现象:沉与浮、溶解与不溶解,来研究固体的另外一些性质。本节课,我将带领学生就"沉与浮"这一现象做深入、细致的探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知识与技能:知道哪些固体可以沉,哪些固体可以浮,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  相似文献   

8.
【教学背景】《观察鱼》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观察小动物”单元中的第三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鱼、描述鱼、研究鱼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知鱼,并且用图画和文字记录所观察到的事物的某些特征。在学生对鱼进行观察研究时,有些组为  相似文献   

9.
教材简析:本课在学习了《认识物体》和《到处有水》这两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水是怎样的物体》,由于学生已经初步学会利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认识物体的方法,所以认识水的性质时,已有一定的能力。 教学设计基本思路:本课通过观察、尝试、比较、研讨等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  相似文献   

10.
<正>【教材分析】这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继蜗牛、蚯蚓后,这是本单元观察的第三种小动物。对学生来说蚂蚁恐怕是观察最多的动物之一了,学生对蚂蚁都有一些观感,但是不一定具体和全面。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需要学生观察、记录,而且要分析、猜测,甚至还要用到绘画,是对学生综合性技能的锻炼。走进大自然是本课的宗旨。【学情分析】1.上一单元《植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观察过一些常见的  相似文献   

11.
【教材简析】《菜园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识字(二)中的第三课。本课有九个词语和一首儿歌,词语是菜园里各种蔬菜的名称,儿歌描述了一些蔬菜的特点。利用看图,帮助学生认识一些蔬菜及蔬菜的名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语文,培养观察能力。在朗读中丰富学生对蔬菜的认识,巩固生字新词。  相似文献   

12.
教材简析本课为苏教版《科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此前,学生在制作手电筒的过程中,认识了基本电路,同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连接电路。本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较密切,学生比较感兴趣,主要是让学生来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同时联系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电器、电料和工具,  相似文献   

13.
【课例简析】《电磁铁(一)》(“九义”教材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十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磁铁的性质和电路的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电磁铁,认识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认识电磁铁有两极,它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本课是学习电磁铁知识的第一课,属实验课  相似文献   

14.
背景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固体和液体》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在本册第二单元《土壤与生命》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种角度认识和描述,本单元将进一步培养学生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种角度全面地认识事物的能力。本课围绕“认识固体的常见性质”展开,安排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通过给物体分类,研究固体性质,引导学生探索固体在颜色、形状、轻重、软硬等方面的性质。第二课时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引导学生探索固…  相似文献   

15.
本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属于水单元的内容范畴。学生对水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对水有许多亲身的体验,对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水的基本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探究水的形状和形态变化,拓展了解其他物质也具有三种形态变化,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16.
<正>【教材分析】《我爱广东》这一课是选自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校本教材生活语文课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爱广东》第三课《我爱广东》的第二课时。本课通过认识欣赏广东省几个城市的旅游景点来学习生字词:环境优美,并用我爱____造句,让学生知道广东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广东的情感。【教学对象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中度智障六年级学生,他们通过低年级学习,能认读简单的词语,可以表达简单的句子,但词汇量贫乏,对词语的理解还是依靠图文对照的形式。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四年级《热》单元的内容,前三课分别是《冷与热》、《温度计》、《热往哪里传》,本课以这三课为基础,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究证明固体、液体、气体都能热胀冷缩,进而认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黄昌荣 《四川教育》2002,(11):33-33
【设计意图】《杠杆》一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杠杆的作用,其中探究杠杆的原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上好本课,让学生掌握杠杆的原理,就必须给学生创设一个创造性的情境,让学生在科学启蒙教育中去自由地探索,去寻求科学的真谛。【活动设计】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1.启发谈话。教师提出问题:人类生活的地球这么重,谁能用一根长棍把它搬动呢?学生中有的沉默静思,有的瞪大眼睛摆摆手,有的四处张望,似乎想从别的同学口中寻找答案。有一名学生回答:好像是哪个科学家讲过。教师马上肯定地点头并补充道,是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讲过,…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P76-78页。【课前琐思】本课主要让学生经历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些物体(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这是分数含义的一次拓展。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与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相似的编排方式,通过循序渐进的安排,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分数的本质。课前预计学生能够将多个物体平均分,但是对于描述并理解"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  相似文献   

20.
李灵波 《海南教育》2014,(18):52-53
【教材分析】《月相变化》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二课。教材编排中,本课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认识“月相”,给月相排序,模拟月相变化,观察白天的月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