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后真相"的定义,凸显了对这一新闻现象的研究重点应是对人格、心态、自我意识这些关于人的内在本质的剖析。在拉康看来,人的情感、性格、思维是被包括媒体在内的社会存在这面"镜"塑造的。在社交网络的传播环境下,受众的种种扭曲、异常的心理现象已经产生了诸多现实问题,严重影响社会价值体系的稳定。解读受众的心理,可以运用"镜像"形成的原理,结合对"后真相"新闻真实性的探讨,剖析其在自我建构的三个阶段("想象中的他者"——"象征性的自我迷恋"——"语言表述建构主体")中所呈现出来的不同侧面,从而导引受众正确认知自我和世界、更好地适应新型传播关系、拥有更健康的新闻理念:重视求证,重视对话,重视规则。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模因的载体之一。2014网络流行语"我也是醉了"在于表达对人或事物的无奈、不满或轻蔑。从模因论角度出发来研究其出处及复制、传播方式具有现实意义。"我也是醉了"成为强势模因的原因既离不开本身的简洁形象、委婉含蓄,又离不开外界多种因素的助推。以"我也是醉了"为代表的网络流行语利弊兼备,需要相关规划和政策的有效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3.
"后真相时代"个人情感与价值判断优先,事实与真相滞后,导致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挑战,主要包括现实认知中的"信息茧房"现象、价值建构中的情感优先立场、道德判断中的"群体极化"现象。面对这些挑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全方位赋能:通过技术赋能,强化舆情研判与引导;通过情感赋能,强化价值交互与引领;通过内容赋能,强化网络思政教育坚守与创新;通过行动赋能,做好线上线下同步与转化,主动出击,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效能。  相似文献   

4.
"90后"大学生是各大高校的新鲜血液,其独特的成长背景影响着他们与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文章主要分析"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基本特点和网络社交的工具媒介作用,进而阐述网络社交对"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日臻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算法推荐技术助推情绪准确感知,微叙事方式助推情感快速表达,网络圈群文化助推构筑共同情感依归,从而促使网络空间的“后真相”现象日益凸显。网络空间是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域之一,“后真相”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带来一定影响和新的挑战,是进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高度重视的新课题。真假互掺的舆论内容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误判,盲目的感性偏好容易导致大学生思维固化,非理性的情感共鸣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心态失衡。“后真相”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引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技术支撑力、教育供给力、舆论把控力和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协同发力,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价值引导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