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这样一个“经典性的”教坛故事。一次,一位教师上公开课,教的是毛泽东的诗词《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中有两句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或许是为了创设“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该教师便提问学生:“春风杨柳多少务?”学生异口同声地答:“万千条!”教师非常满意。紧接着,教师问的就更精彩了:“六亿神州怎么尧?”学生答:“尽舜  相似文献   

2.
听人讲过这样一则笑话,说的是某老师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方法,当时讲的是毛泽东诗词“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老师启发道:“同学们,春风杨柳多少条啊?”学生回答道:“万千条。”老师又问:“六亿神州怎么摇啊?”学生回答:“顺(舜)着摇(尧)。”当时听了只作一则笑话,现在想来这种情况在我们的课堂上又何尝不曾发生过?陶行知说:“发明千万条,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前面的那位老师可谓是问得笨了。老师是启发学生聪明才智的启门石、敲门砖,理当是善问的智者,那么,要想做问得巧的智者,就非得通晓提问的技巧不可。提问技…  相似文献   

3.
拜谒柳湾     
正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唐代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李商隐《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再到宋代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应折柔枝过千尺……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再到现代毛泽东《送瘟神》(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诗人们或因柳抒情,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最近所写的“送瘟神”诗篇中,有一句“六亿神州尽舜尧”的绝好的诗句。我认为这一句诗不但是对于居住在神州这块土地上的六亿人民在1958年各方面所创造的新生活最好的概括,而且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创造历史的理论在当前这个时代的顶峰上的一个最富有诗意、最富有哲学思想的天才概括。  相似文献   

5.
慎用同音词     
程贯珠 《语文知识》2006,(12):18-18
在中央电视台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为全国人民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去年10在太空录制的录像片段。此时屏幕下方打出的字幕是:“此段录像为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在神州六号邀游太空之际特为中央电视台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录制。”这里的“神州六号”是“神舟六号”之误。“神州”和“神舟”音同义不同。不能混用。“神州”是中国的别称,战国时齐人邹衍创立“大九州”学说。谓“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后来就用“赤县”或“神州”来代称中国,毛泽东有“长夜难明赤县天”“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诗句。而“神舟”的意思是神奇的船,富有诗意,用它来命名邀游太空的宇宙飞船,可谓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6.
春风万里中华路邓乃刚古诗有“春风十里扬州路”的佳句,你看那杨柳依依,荠麦青青,一派春光尽收眼底。今天比之古代,人们心里装的,何止“春风十里”?毛泽东曾有“春风杨柳万千条”的名句,祖国又一个和煦的春天尽现我们眼前,那正是春风万里、千万里!春风拂面而来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汉代流行“折柳相赠”习俗。折柳送别,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送别多了,柳条也要折尽了。邵谒《苦别离》:“朝看相送人,暮看相送人。若遣折杨柳,此地无树根。”岂止是柳条折尽了,再折下去,连树根也快折完(枯死)了。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杨柳折尽不要说了,送别人的眼泪也要流尽了。翁绶《折杨柳》:“殷勤攀折赠行客,此去江山雨雪多。”人生道路坎坷,仕途险恶,行人得多多留意呀。施肩吾《折柳枝》:“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  相似文献   

8.
大跃进年代,余江县的头号敌人是钉螺。余江全县人民挖山不止,树起血防的第一面红旗,毛泽东闻之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欣然命笔写下送瘟神,其中六亿神州尽舜尧,描绘出社会主义制度下以人民战争方式对付疫病灾难的新体制。  相似文献   

9.
<正>一语未了,只听得走廊中有笑语,声音渐近,微格教室门口出现一袭典雅蓝裙,一头波浪卷长发,言笑晏晏:“哟,很有精神嘛,准备好了吧,开始上课吧!”这就是我与师父的初见,如沐春风,就如她的名字一般,给予了我“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好,也开启了我逐光而行的教研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10.
印象杨柳     
<正>工作站成立那年,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励汾水带着一位年轻学员参会,告诉我,她是杨柳。多美好的名字!“春风杨柳万千条”“一枝桃花一枝柳”,让我立马记住了她。2009年,她又受宁波江东区派遣到工作站挂职学习3个月。初见至今快15年了,印象愈发深刻。  相似文献   

11.
今天有幸参加这样一次关于舜文化的研讨论 ,感到十分高兴。毛泽东主席在一首诗中曾经赞颂中国人民 ,说 :“六亿神州尽舜尧。”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认为一是指明通过努力人人可以成为聪明人 ,二是说尧舜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英雄。今天各位济济一堂讨论舜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多少年来人们根据古代文献研究舜的问题一直难以达成共识。有的书上说“舜生于诸冯” ,有的则说“舜 ,冀州人也”。诸冯是今天山东省的诸城市 ,而冀州在河北和山西二省的中南部。二者差之千里 ,孰是孰非 ,难以决断。疑古学派认为古代文献记载是无稽之谈不足信 ,就是连一些不…  相似文献   

12.
曾经有学生问我:“你的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我同答:“没参加过高考!”曾经有学生问我:“你认为人生中最快乐的事应该是什么?”我同答:“参加高考!”说起没有参加过高考,我心里至今还酸酸的。记得1977恢复高考那年,我刚做了一名教师,  相似文献   

13.
有这样一则教学故事,教师同全班同学:“要写一篇关于一座楼的说明文怎么写?”两三个同学回答后,老师又叫起另一名学生,该生答:“由楼顶写起。”教师听后大怒,说其他同学都是从一楼开始写的,先打好基础是正确的写法,你从楼顶开始写,岂不是空中楼阁吗!不行……这就是我们以前的教育,把本应焕发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来了个五花大绑。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完全忠实于教材,思想守旧,墨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汉代流行“折柳相赠”习俗,《三辅黄图·桥》云:“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折柳送别,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 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送别多了,柳条也要折尽了。邵谒《苦别离》:“朝看相送人,暮看相送人,若遣折扬柳,此地无树根。”岂止是柳条折尽了,再折下去,连树根也快折完(枯死)了。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杨柳折尽不要说了,送别人的眼泪也要  相似文献   

15.
一、欣赏学生的“亮点” 学生总是期望被老师欣赏。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感到每付出一份劳动,便会有一份收获的快乐,这快乐,是教师应当给予学生的。在教学用语里,教师经常使用欣赏的语气,这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快乐、巨大的信心、更多的投入。例如当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以欣赏的语气赞叹:“答得多好啊!多么富有独创性!我真为你感到骄傲”!学生作业取得某些进步时,老师说:“我很欣赏你这种富有创造性的解法”。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长期以来,这种师生之间的课堂对话效率却并不理想。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足够的重视,继而影响了学生回答问题和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处理好“理答”这个问题造成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出有效“理答”呢?一、品析中求完善,“理答”以至层进 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回答,就应做出有层次的“理答”。对优等生,要求他们的答案应接近完美,以促使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进;对中等生,肯定他们的优点,指出不足,让他们及时改进;对后进生,降低要求,抓住闪光点进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揠苗助长》时,就非常巧妙地进行了分层“理答”。师: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1:禾苗种下去之后就不能拔起来,不然根须会断,禾苗会死。师:非常好。植物需要根须输送养料,根须断了,植物就生长不了。还有其他答案吗?生2:做事情不能太着急,得等。  相似文献   

17.
欲术青内枉淘多千掀牌篇7碱口大兰光日汽才J又万里牛邓借句盘砷争 琪二春风杨柳万千紊红雨随心鑫叼作木天连鱼岭毛尽铆鑫借问盘名若处‘可林华佗无奈J、曳月.万户紊琉鬼喝歌.迸天遥看一千月.一样悲欢.五遨,发。六协砷州尽舜尧.青ha看忿。力桥口地动山河扶臂孩。鲜沁船明坡照夭免。 退荃华书冯 斗口”三年六月送瘟神·七律@毛泽东~~  相似文献   

18.
榜上有名     
1号作品:《我向妈妈学语言》作者:严永娟通联:(457000)河南省濮阳市中原油田第五中学初二(2)班作品中的黄金片断:春天来了,杨柳长出嫩芽。我对妈妈说:“妈,你看杨柳吐芽了。”我很得意,心想:这“吐”字用得不错,把杨柳拟人化了,妈妈肯定不会想到。可妈妈说:“是啊,杨柳爆青了。”啊?我顿时觉得妈妈的“爆青”比我的“吐芽”好上几百倍。不但“爆”字把春风中杨柳的活力给表现出来了,“青”字还说出了杨柳的颜色。而我的吐芽,一是没有色彩,二是“吐”也没有“爆”那么有生气。显然没有妈妈用得准,用得好。妈妈…  相似文献   

19.
妈妈的语言     
我妈妈是农村妇女,只上过小学二年级,文化很浅,识不了几个字。我上六年级了,读的书比妈妈多。我自以为文化程度比妈妈高,我的语言一定比妈妈好。春天来了,杨柳长出了嫩芽。我对妈妈说:“妈,你看,杨柳吐芽了。”我很得意,心里想:这“吐”字用得不错,把杨柳拟人化了,妈妈肯定不会想到。可妈妈说:“是啊,杨柳爆青了。”啊!我顿时觉得妈妈的“爆青”要比我的“吐芽”好上百倍。“爆”字不但把春风中杨柳的活力给表现出来了,“青”字还说出了柳的颜色。而我的“吐芽”,一是没有色彩,二是“吐”也没有什么生气,就没有妈妈的“…  相似文献   

20.
乔占国 《内蒙古教育》2005,(9):22-22,27
笔者有幸观摩了一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示范课,感觉不少教师的“问题式”课堂教学最常见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教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师问生答。二是学生看课本自主学习后,向教师提出问题,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解答,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实际上是教师控制着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后发现教学效果一般,于是好多教师对“问题式”课堂教学产生了怀疑: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教学”出了错,而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出现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