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池田大作认为"师生之心"是<论语>的支柱,这种"师生之心"意指教师要尊重青年的人格,在教学中教师对自己的弟子应有清晰的了解,对于学生而言,"师生之心"还包括学生为了使老师永垂不朽而进行的斗争.池田大作对<论语>的兴趣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论语>在处理天人关系、人人关系上表述出的"共生哲学",二是关于人的修身方面表现出的伦理改革意向.池田大作还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指出儒和佛都具有人本主义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2.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文献之一,其中"君子"一词出现的次数多达百余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君子"思想在其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价值.通过对"君子"词义的梳理,探讨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所具有的标准,进一步把握<论语>中"君子之道"的内涵与实质,最终落脚于君子在价值追求层面所彰显的人格魅力,这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深邃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语>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它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国古代的精华所在.古往今来,人们也在不断地学习<论语>,作为21世纪的我们也在探讨<论语>的精髓.  相似文献   

4.
孔子继承并发展了西周以来托事于物、比德于玉的思想传统,从道德和审美观念出发,将玉视为德行操守的象征,器宇宏阔的人格风范.<论语>中出现的玉石原型,无不投注着孔子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解读原典中孔子及其弟子对玉石形象所作的深远类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孔子的情感认同和人生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中,而民本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统治者必须"重民"、"爱民"、"惠民",以民为本;统治者要做仁人贤君,施行"德治"、"仁政";教化民众,构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6.
陈丹 《考试周刊》2008,(8):149-150
理雅各的<论语>译本是英语世界儒家经典的标准译本.在<论语>中,"道"是一个涵义最复杂、最难把握的核心词汇.本文从语言学和哲学的角度,对理译<论语>中"道"的译法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了理译<论语>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在<论语>中,"仁"与"礼"、"孝"与"忠"、"德"与"道",是3组最重要的关键词,其各自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出"孔教"之要义中最为重要但又不无微妙与吊诡意味的思想与学理.明乎此,方可了解孔子与"孔教"的真相与真谛,从而以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决定对传统文化之精华与糟粕的取舍.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细读<论语>,可发现孔子的形象,大抵同时具备了"志士"、"智者"、"莽汉"、"怨夫"等性格特质.但其内涵均非单面的,而是包含了丰富、复杂而微妙的意味;而且,其杂糅与混合,恰恰构成了孔子形象之"活人"与"真人"的风貌,以及其立体感与典型性.孔子的形象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信息和"国民性"因素.对于今人而言,须知"去圣乃得真孔子".  相似文献   

9.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历代以来对它的注疏真可谓汗牛充栋,然而由于<论语>文字的久远,以及各自时代的局限和自身出发点的不同,对<论语>文句的解释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歧义.本文拟从<论语>编撰者编撰论语的目的出发,对<论语>中"贤贤易色""犬马,皆能有养"等语句做一点考察与辩证,希望能够作出一些符合孔子一贯主张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沈善增先生所著<孔子原来这么说>,自谓是一部"颠覆<论语>旧注的力作","由此引出了对孔子的哲学思想体系的重新认识".实际上,沈善增先生(以下简称"著者")"颠覆"旧注的主要手法,是利用<论语>中某些关键词的多义性,以"回复本义"、"回到当时语境"的名义,"推陈出新",得出"全新的概念",从而"颠覆"旧注的"重大失误",然后再"揣摩语辞背后的不尽之意".必须指出,从辨析字义入手训释<论语>(其他古籍亦如此),固然是一种好方法,不过却不可借文字的多义性搞"拉郎配",从而节外生枝,弄出新的错误.<论语>的语言含蓄,往往意在言外,发掘其深层含义也是训释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切忌附会,主观臆测,生出种种"莫须有"的有害纠缠.  相似文献   

11.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是根据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讲稿整理而成.书中于丹侃侃而谈,读者在获得为人处世、修炼心灵之道的同时,也会获得身心的愉悦.从一个教师的角度看<于丹<论语>心得>,也许收获更多的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艺术.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它辑录了孔子及部分弟子的言语行事.每段文句大多三言两语,各自独立,互不连贯.所记内容,大都是孔子门徒认为最有启发性的,因而文字虽简,但含义深远,其中有许多精辟动人的名言警句.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中孔子对学习问题的探讨呈现为系统的思想学说.孔子的学习思想包括主客统一的学习条件,习、学、思交融的学习对象与方法,认知与体验结合的学习阶段,"为己"以"爱人"的学习目的.这些问题均围绕现实学习活动展开.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成就君子式的理想人格,即体现为"为己"以"爱人"的推己及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王旻霞 《文教资料》2009,(27):57-58
研读记载孔子教学的经典论著<论语>发现,孔子教学基本上采用一问一答的言语对话形式:但从教学过程看,现代意义上的对话精神在其教学中也已经某种程度地存在.孔子教学的对话性体现在:民主的教师,平等的教学主体;互动交流,教学相长;生成的意义,动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浅析《论语》的"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丽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1):41-43,62
<论语>中用"而"的地方多达300多处,作者从句子构成的角度将<论语>中的"而"分为"动 而 动( 宾)"、"主 谓 而 不 动"、"动 而 动"、"动 而 动 之"、"动 宾 而 动 也"、"动 而 者……也"、"主谓 而 主谓"、"而已中的'而'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八大类二十多小类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为进一步研究古代汉语"而"的语法作用作了铺垫,具有一定的资料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儒家经典<论语>中"问仁"的内容是研究儒家对人本体修养的重要资料.在当今商品社会现代人格需重构的时代,儒学中仍有可供批判吸收的精华.  相似文献   

17.
《论语》之“论”作“伦理”解、圆通解、“选择”解、“讨论编次”解、“编纂”解都是不对的,而应作“议”解。《说文解字》释“论”为“议”。《论语》、《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后序》和《汉书.艺文志》中的“论”也应释为“议”。《论语》之“论”的动作实施者肯定是孔子,而不是此书之编者。与《论语》同时代的其它著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作“议”解的“论”字。“语”具有“言说”和“辩论”之义。《论语》书名之义就是:孔子的议论、评论之辞及其与弟子的言说、辩论之辞。  相似文献   

18.
<论语>是一部集伦理道德、社会政治、文化教育、思品修养等内容于一的典籍.作为世界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道德教育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他的全部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都属于德育工作范畴.用一句话概括<论语>就是述说"如何做人"的经典德育专著.  相似文献   

19.
《论语》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语录的煌煌巨著,在两千多年来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思想和处事方法。这些思想是在孔夫子与弟子周游列国和诸多先贤激烈辩论中,由思想的火花碰撞而形成,故而称之为"论";又因其是记载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因而称"语"。《论语》反映了孔子对人和世界的美好认知,是对君子的解读,也是对和谐世界的刻画。从孔子的经典语录出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做出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20.
孙平 《文教资料》2008,(30):55-56
本文主要分析和讨论了<论语>中的"易色"和"乐"的意义.我们认为"易色"中的"易"应理解为"改变,更换",而不是"轻视、简慢"的意思;"色"应理解为"气色",而不是"女色、容貌"的意思.同时我们也分析了<论语>中"乐"字的读音与意义,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