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叶玲 《职教通讯》2017,(10):49-52
基于对长沙市987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问卷,分析城市生长自愿融城型新生代农民工需要传授高层次绿色知识、城市生长被动融城型需要培养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半途自愿融城型需要多样化绿色知识的引导、半途被动融城型需要提升综合性的绿色素质。新生代农民工绿色教育内容应包括伦理、生死、健康、生涯等生命教育;绿色生活、绿色社会等生活教育;绿色环保、绿色再利用等生态教育。生命教育赋予新生代农民工平等、尊重;生活教育赋予新生代农民工融会、贯通;生态教育赋予新生代农民工责任、义务。只有从不同的需求层面来传授绿色教育知识,才能产生真正的绿色效能,共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社会融合问题在新生代农民工整体问题中具有重中之重的地位。职业教育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问题的突破口和重要途径。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需要加快构建城乡统筹的农民工教育体系,加快推动其向产业工人和市民转变。  相似文献   

3.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重要力量,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转型期尤为重要。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育主体、内容、方法、环境和载体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使得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弱化。应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新形式、与社会各组织的力量整合、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以及大众传媒的正确引导等方面,探索新形势下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文章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性与社会发展对其素质的要求结合起来,通过社区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既是社会的责任,也是农民工自身的义务。并在调查石家庄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生存和融入现状的基础上,从文化融入、培训管理、精神干预和法制教育等四个方面建构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的理想模式,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制度认可之下的社会认同,共享城市化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绿色教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教育能够协助并拓展每个新生代农民工树立绿色发展意识、拥有绿色发展知识、端正绿色发展态度、掌握绿色发展技能以及参与绿色发展行动。基于长沙市987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绿色教育的积极性较高,但绿色环境知识匮乏、意识薄弱;绿色生活技能欠佳、活动单一;绿色生命理解肤浅、认识不足。为此,新生代农民工绿色教育应关注四种类型新生代农民工教育意愿的差异,树立多层面目标,多方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积极能动性。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无论从农民工自身而言还是整个社会而言,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法律素养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入手,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法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法律素养教育的策略,以期对促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法律素养教育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农民工是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间分化出的一个特殊群体,而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不同于原有农民工之处。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完成市民化、在城市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增强教育需求,从知识技能、心理、思想道德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要让新生代农民工的潜在教育需求顺利转化为现实的教育需求、转化为教育行为,就需要政府、社会、用工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的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有着自己独有的特征,其社会流动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作为影响社会流动重要因子的成份教育,在规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使命。本文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个案,通过对该市成份教育在规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中的实状进行问卷调查,力求发现成份教育对该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影响的真实状况,为提出对尊重代农民工社会流动行之有效的成份教育策略提供资料支持。  相似文献   

9.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转化困难的主观与客观表现,提出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新生代农民工要通力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以此,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帮助其更好地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美育是新时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的全新议题,从理论逻辑上看农民工社会美育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美育符合习近平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能够与隐性德育凝聚合力、协调互补,强化教育功能,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善劳动供给质量,赋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向上流动。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社会美育有助于农民工适应现代生活开创美好未来,体现在: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融合能力、提升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美育教育机制要坚持发展性、适应性、协调性、生态性的构建原则。然而,社会美育本身发展不足,未能精准覆盖;全社会对社会美育的认识不足;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也存在审美缺失,精神文化生活孤岛化。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美育的现实困境,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美育的实践理路:要形成多维、全方位、多点支撑的社会美育支持机制,发展大众文化,互联网时代社会美育要与科学技术融合发展,推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美育。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以制度公正作为其基本价值核心,目前我国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和有关对待农民工的各项制度还是很不完善,造成农民工市民待遇缺失。农民工劳动权利行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以及农民工城镇住房等问题突出,必须从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等各个角度入手,从根本上给农民工以市民待遇。  相似文献   

12.
由于社会的歧视和法制保障的缺失,农民工权益受损现象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对农民工权益受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提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应从完善立法,加强执法监管,畅通维权渠道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然而他们却成了处境艰难的“边缘人”,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主要表现在劳动就业权、社会保障权、教育发展权、民主政治权、迁徙自由权、自由结社权等方面。在法治社会,对农民工权益保护最终要依靠法律手段来实现。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成立正式维权组织、强化行政监察职能、健全仲裁诉讼机制、建立法律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14.
制度排斥视角下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民工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遭受着户籍、就业等多方面的制度排斥,这种制度性排斥极大地阻碍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进程。运用“社会排斥”理论,探讨对农民工的不同制度性排斥的运作机制,并据此提出反社会排斥的对策,最终促进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实现流动人口全面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5.
农村发展中所释放出来的过剩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随之而来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现。本文将其置于城市化进程中,从客观实际和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角度出发,提出要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在分析其特殊性和可行性基础上来探讨应该如何去建构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为湖南省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社会保障权益短缺现象明显。构建完善有效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对湖南省"富民强省"宏伟目标的实现及加快湖南省农村城市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政府和社会要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高度重视,努力构建合理有效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提出了农民工的产生所带来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农民工是中国劳动者从农民向工人转变的过渡性社会阶层,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矛盾;作为农民工两种存在形式的在乡农民工和进城农民工是这个矛盾发展的两个阶段;农民工双重收入及其对国民经济的意义;农民工带来的农民分化和工人阶级队伍的两重化及其后果;农民工的小农意识和阶级意识的矛盾以及农民工作为末代农民的历史与世界意义等。对农民工上述问题的研究局限于社会学和发展经济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对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现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缴费门槛过高,保障政策缺少灵活性,各地政策不能衔接,保障制度相对滞后等缺陷。政府应逐步建立和完善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体系,构建针对农民工的社会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9.
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安排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市民化是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走向市民的过程。目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总体水平较低,其主要制约性因素是制度。户籍制度是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根本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是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制度。完善各项制度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该群体所面临的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农民工建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制度已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民工参保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不适应农民工群体的需求,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个人账户模式与当前形势的契合程度较好,并对该模式的合理性展开论述,最后就该模式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提出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