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蕾  梁永召 《文教资料》2006,(30):185-186
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恩格斯和马克思一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在恩格斯的革命生涯中,他一直很重视对宗教问题的研究,从青年时期起就写下了一系列论述宗教问题的论著,尤其是《反杜林论》。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对宗教下了一个规范性定义:“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这一定义抓住了一切不同信仰形式的宗教和各种不同历史形态的宗教的本质特征——“人间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进而为人们理解宗教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对于宗教的认识,古今中外虽各不相同,但宗教意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崇拜。  相似文献   

3.
在十年动乱时期,林彪、江青一伙实行愚昧专制主义,肆意践踏党的宗教政策,剥夺公民信仰自由的权利,捣毁古刹名寺,扫荡宗教艺术,大量古代珍贵文物遭到空前的浩劫。今天,我们应当继续清除“左”的思想的影响,科学地分析宗教与宗教艺术的联系与区别,正确地估价宗教艺术的审美价值,批判地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宗教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反杜林论》,《马恩选集》第三卷,354页)这一科学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历史根  相似文献   

4.
文学与宗教,好似一棵树上长出的两朵花,它们同长于人类意识形态的大树上,而又绽开出不同色泽、不同形态的花葩;前者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在人头脑中的反映通过想象和艺术加工得以表现的文字形式,后者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是朵不结果的花.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对于宗教的认识,古今中外虽各不相同,但宗教意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崇拜.有人说,诗歌只有与宗教结合被神灵指引才有可能产生好诗,比如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泰戈尔的《飞鸟集》等.这一观点虽有偏颇,但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当一个人的内心强大起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他便可以飞出凡尘,建立另外一个世界.这时候,他可能就与神和上帝不远了.当代中国诗坛,局限于现实的身体写作者多如牛毛,而寓于宗教的神性写作者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6.
宗教学诞生以来关于宗教本质一直争论不休,马克思关于宗教本质的"精神鸦片说"在影响我国很长时间后引起争论,吕大吉提出的"四要素论"虽得到较多赞同,但仍有可议之处。本文认为,宗教是在人类社会一定阶段存在着的对超自然、超人间力量崇拜和信仰的精神文化系统,它作为形形色色的终极关怀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宗教经验宗教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就其本质而言 ,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 ,同时 ,它也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今天 ,我们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有其客观必然性 ,但是 ,我们不能因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就放弃了无神论的宣传和教育 ,从根本上说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我们在宣传无神论的时候 ,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 :有人宣称他亲眼看见了“神” ,看见了“上帝” ,看到了“天国”。这里不排除个别骗子是蛊惑人心 ,散…  相似文献   

8.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开辟宗教学研究专栏。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马克思对此有过非常深刻的论述,他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他认为,基督教是普遍化了的东方神学、特别是犹太神学,庸俗化了的希腊哲学、尤其是斯多葛哲学相混合的产物;它在西方国家神学统治地位的建立,证明它是“顺应时势的宗教”;近代新教的阶级基础是市民阶级,“加尔文教是当时资产阶级利益的真正的宗教外衣”。马克思主张科学地认识宗教的起源,“我们必须重新进行艰苦的研究,才可以知道基督教最初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9.
十 哲学、宗教孰“更更”? 笔者上论中指出:恩格斯没有明确指出哲学与宗教二者的具体位置。我们不妨回到上文C的模式的思路上去—— 这里,哲学宗教是“和”的关系,字面上二者属于同层。恩格斯原话中的逻辑重点在于:意识形态在上层建中有建筑中有共特定的地位,这就是一个“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地位。这一“更更”地位,是对于他上文中正在论述的“国家政权”即上层建筑的另一组成部分而言的。国家政权反映经济基础,关系是“直捷”的;虽然“它刚一产生,对社会来说就是独立的,而且它愈是成为某个阶级的机关,愈是直接地实现这一阶级的统治,它就愈加独立。”(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9页)。  相似文献   

10.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开辟宗教学研究专栏。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马克思对此有过非常深刻的论述,他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他认为,基督教是普遍化了的东方神学、特别是犹太神学,庸俗化了的希腊哲学、尤其是斯多葛哲学相混合的产物;它在西方国家神学统治地位的建立,证明它是“顺应时势的宗教”;近代新教的阶级基础是市民阶级,“加尔文教是当时资产阶级利益的真正的宗教外衣”。马克思主张科学地认识宗教的起源,“我们必须重新进行艰苦的研究,才可以知道基督教最初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人间训》中的名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引发了人们无尽的思辨。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辩证的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式思考,既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师的责任,也是学科发展的要求。思辨的课堂意味着各具个性观点间的...  相似文献   

12.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杜林的平等观进行了有力批判,深刻揭露了杜林平等观的虚伪性。恩格斯认为,平等是历史的产物,它以社会历史发展为基础;平等是对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平等具有阶级性,只有彻底消灭阶级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真正平等。在新时代,深入探究恩格斯的平等观,不仅有助于人们拨开西方“普世价值”理论的迷雾,也有助于人们把握和理解“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收入分配、扩大就业、人的全面发展、体制创新相对失衡.这些问题正在引起普遍的关注.其实,这"一条短腿"中,还包括大家不太注意的"软性"问题,即我们的宗教工作亟待改进和加强,我们的民族精神急需弘扬和培育的问题.现在,人民群众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在此情况下,宗教作为"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恩格斯<反杜林论>)必然突出起来,现阶段我国的宗教呈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4.
一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这样讲过:“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在这里将宗教视为“人民的鸦片”。我们知道,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反映的是人们的一种依赖感。费尔巴哈曾说过:“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作为依赖感,宗教表达了人们在自然与社会外力面  相似文献   

15.
先秦工艺文化产生于中国文化的萌芽时期,是以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的本质力量,以宗教艺术的方式得以形成、存在、积累、传播、继承和发展的。先秦工艺文化实际上就是宗教艺术产生、发展、演变的文化。而以宗教内容为题材制成的工艺美术品,不仅是先秦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客观反映,同时也是先秦社会最早产生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的断言,是与当时德国哲学和社会思潮的情况相联系的。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从原则上澄清了德国宗教和哲学的混乱,驳斥了施蒂纳的“意识创造历史”的诡辩。他们所说的“不进行道德说教”、“不提出道德上的要求”,是指青年黑格尔派、施蒂纳等人宣扬的那种道德说教;他们要否定的是那种近乎宗教信徒宣传教义式的道德说教,而不是指任何道德宣传和道德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要在新的社会基础上实现新的教育。同时,教育和道德教育不能建立在空想的基础上,而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使受教育者有多方面的技能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 人们可以千百次地批判宗教在历史上的消极作用:引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的一句权威的话:“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或者再引用列宁发展了马克思这一思想的另一段精辟的形容:“对于工作一生而贫困一生的人,宗教教导他们在人间要顺从和忍耐,劝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天国的恩赐上。……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宗教是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18.
宗教这一社会现象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对于宗教的本质和作用问题,历来众说纷坛,观点不一,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才对它的产生、本质和作用问题作了科学的说明.这就是:宗教是支配着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以虚幻的、颠倒的形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利用宗教,作为麻醉人民的鸦片,作为维护反动统治的精神支柱.因此宗教起着一种消极、反动的作用.但也应注意到宗教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也曾起过积极作用.比如:农民起义中的某些组织形式和口号,曾经是唤起民众的号角和旗帜.这表明宗教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当然,消极因素占主要方面,积极因素处于次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图腾一词,源于北美印第安人奥季布瓦族阿尔兖琴语,意为“他的亲族”。远古时代的各氏族部落都有各自的图腾。当时,人们基于万物有灵,把某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事物、现象,认为与本民族有血缘亲属关系,于是把它看成是民族的保护者或标志、象征,一般还把它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对它禁杀、禁食或禁止触摸,并进行崇拜,这种行为即被称为“图腾崇拜”。正如恩格斯所说:“最初仅仅反映自然界的神秘力量的幻象,现在又获得了社会的属性成为历史力量的代表者。”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任何民族在原始社会由于对自然认识的较少,都要经历图腾崇拜阶段,所以,图腾崇拜是伴随着氏族的产生而产生。它包涵着广阔的社会内容,与原始人的生产、生活、宗教、心理、社会组织和婚姻关系等紧密联系着。由于在原始社会人类还没有把自然界区别开来,在意识形态上还不能把自己和动物、植物或自然物严格区别,这就是氏族初民以动物、植物或自然物为祖先突出表现在图腾崇拜上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宗教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宗教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宗教狂热”现象。如何理解和对待宗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就必须分析宗教存在和发展的根源问题。其深刻根源仍然是社会和自然对人的异己力量的存在,具体包括:长期性的根子还在于贫困愚昧;宗教作为精神现象在社会发展中的滞后性;宗教工作中的失误;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历史背景,外来宗教势力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