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拟运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工具对大学生的抗逆力进行调查研究,揭示大学生总体抗逆力的发展水平及状况,进而,针对大学生总体抗逆力发展水平及状况提出加强大学生抗逆力的培养措施,即:在大学生、家长、教师中广泛开展抗逆力学习;对抗逆力较弱的大学生积极开办抗逆力相关小组;对抗逆力很低的大学生需要重构其个体精神、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
一、何谓抗逆力的学习模式 1.抗逆力的学习模式以内在保护性因素为抓手 抗逆力的学习模式,是以抗逆力理论为指导,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深化学生抗逆力的相关知识与技巧,培养学生抗逆的态度和能力。  相似文献   

3.
一、抗逆力:从生活理解到科学测量 1.抗逆力研究的缘起 抗逆力,被认为是抗逆境和挫折的能力,作为一个生活用语,已经使用了很久了,具体抗逆力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却并不太清楚. 抗逆力被纳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大约始于40年前,诺曼·加梅齐(NormsnGarmezy)是这一研究的先驱者.他研究了为何许多孩子不会因为同患精神分裂症的父母一起生活而患精神疾病,并得出结论:抗逆力的某种特性在心理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比人们以前想象的要大.[1]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中小学生抗逆力实验研究显示,大部分中小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抗逆力。但有2%的学生抗逆力水平较低,需要我们特别关注,以防止极端事件的发生;有39%的抗逆力中等程度学生还存在较大的抗逆力提升空间。对于抗逆力某一个因子有效应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相对其他农户,脱贫农户在生存和发展中可能需要经历更多的风险和逆境。抗逆力作为个体所具有的抗御困境并恢复正常适应的能力,对于巩固脱贫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生命历程的视角,以脱贫农户F为个案,通过叙事探究呈现其不同生命历程中抗逆力的培育策略、表现形式和保护性因素,可以发现:面对不同压力源,脱贫农户采取了相应的学习策略,通过积极抗逆力(认知调节和行为调节)和消极抗逆力(否定、逃避和选择)来应对相关压力。外部和内部保护性因素双管齐下,可以激发抗逆力。在此基础上,勾勒了脱贫农户抗逆力培育的生成机制:“爱学会学”是抗逆力培育的重要手段;“保护性因素”是抗逆力培育的间接推手;“合理选择”是抗逆力培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修订后的中文版《儿童青少年抗逆力量表》,对北京市348名11-14岁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流动儿童抗逆力与自尊、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流动儿童抗逆力总体水平中等,性别差异明显,女生抗逆力显著高于男生;流动儿童的自尊、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抗逆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51、0.580、0.522,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三因素对抗逆力总体解释力为47.4%;自我效能感在流动儿童抗逆力影响因素中的中介效应显著,自尊和社会支持都通过自我效能感对抗逆力产生影响:自我效能感在自尊与抗逆力之间起着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抗逆力之间起着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0.3%。建议通过提高自尊、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来增强流动儿童的抗逆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查天津市某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与抗逆力现状,分析生命教育对抗逆力的影响,以期为提升抗逆力水平提供新的思路。采用抗逆力量表、生命教育现状问卷及人口学信息问卷,面向天津市某农村地区3293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地区农村中小学生抗逆力的总体水平较高,但不同群体间的抗逆力水平差异较大;抗逆力在生命教育变量上存在差异,但生命教育存在形式单一、资源匮乏等不足。因此,建议通过丰富生命教育内容、开辟生命教育路径、开发生命教育素材、提高生命教育能力等方面,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抗逆力水平。  相似文献   

8.
抗逆力是近二三十年来欧美国家青少年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抗逆力的发现推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式变革。抗逆力是能力、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要点是激活抗逆力。借鉴抗逆力的研究成果,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由“关注问题”转向“关注优势”;坚持发展性辅导为主,障碍性治疗为辅的价值取向;把挖掘学生抗逆力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9.
正开栏语:没有人会一帆风顺地过完人生。我们都希望为孩子披上一副"人生铠甲",帮助他去面对各种挫折、困境、危机,而这副铠甲正是抗逆力。在这个栏目中,田国秀老师将为大家解读抗逆力的概念,抗逆力所需的内在、外在因素,并为父母提供培育孩子抗逆力的方法、路径。当一个孩子的抗逆力逐渐生长、强大,一个自信、乐观、友善、有心理弹性的孩子也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0.
正开栏语:没有人会一帆风顺地过完人生。我们都希望为孩子披上一副"人生铠甲",帮助他去面对各种挫折、困境、危机,而这副铠甲正是抗逆力。在这个栏目中,田国秀老师将为大家解读抗逆力的概念,抗逆力所需的内在、外在因素,并为父母提供培养孩子抗逆力的方法、路径。当一个孩子的抗逆力逐渐生长、强大,一个自信、乐观、友善、有心理弹性的孩子也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逆力水平对中职生学业倦怠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方法:以H市某中等职业学校一到三年级40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职生抗逆力、家庭支持、学业倦怠问卷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中职生的抗逆力水平和家庭支持与学业倦怠有一定的影响,都呈现出显著负相关;抗逆力水平与家庭支持呈显著正相关;家庭支持在中职生抗逆力和学业倦怠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即中职生抗逆力水平能够通过提升家庭支持,进而降低子女学业倦怠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亟需重视学生面对挫折的抵抗能力,加强心理韧性,同时家长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降低学生学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12.
一、抗逆力:从生活理解到科学测量 1.抗逆力研究的缘起 抗逆力,被认为是抗逆境和挫折的能力,作为一个生活用语,已经使用了很久了,具体抗逆力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却并不太清楚。  相似文献   

13.
借助家庭抗逆力理论探究寒门大学生家庭抗逆力的建构情况和实现学业逆袭的动态机制。发现寒门学子在学业逆袭过程中并不一定具有一致的家庭正向性支持,相反,这个过程呈现曲折性和多样化的样态:对于始终具有强家庭抗逆力的寒门学子来说,家庭信念、组织以及沟通系统中父母与子女的合力有利于提升个人奋斗力从而实现学业逆袭;弱抗逆力的家庭普遍缺乏正向情绪的积累,部分家庭通过和解与转变也能增强抗逆力,而消极应对的家庭最终在重要他人介入和自身韧性的支撑下达到积极结果。家庭物质支持和对高等教育价值的认可是实现学业逆袭的必要条件;正向沟通和积极情感积累是实现强抗逆力的重要支撑,这是寒门家庭容易忽视却必须重视的。  相似文献   

14.
张玲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12):78-84
家庭抗逆力研究主张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置于自然、社会、经济的宏大背景中进行全面考察.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以广西民族地区17个残障儿童家庭作为研究对象,以家庭抗逆力三层次理论诠释其抗逆进程,通过提取其中蕴含的群体价值与概括意义来划分抗逆水平和家庭类型.结果发现,民族地区主要存在四种类型的残障儿童家庭,并据其生态系统中保护因素的多寡而生成不同水平的抗逆力,家庭抗逆力水平由高到低的排列依次为:原生城市家庭>传统民族家庭>主动融入城市的家庭>受到冲击的农村家庭.本文所呈现出的民族地区残障儿童家庭抗逆生态图景,有助于家庭在残障儿童的护育过程中识别、传承民族的自然与文化特性,并通过主动拓展资源以获取抵御逆境的自生力.  相似文献   

15.
张玲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12):78-84
家庭抗逆力研究主张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置于自然、社会、经济的宏大背景中进行全面考察.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以广西民族地区17个残障儿童家庭作为研究对象,以家庭抗逆力三层次理论诠释其抗逆进程,通过提取其中蕴含的群体价值与概括意义来划分抗逆水平和家庭类型.结果发现,民族地区主要存在四种类型的残障儿童家庭,并据其生态系统中保护因素的多寡而生成不同水平的抗逆力,家庭抗逆力水平由高到低的排列依次为:原生城市家庭>传统民族家庭>主动融入城市的家庭>受到冲击的农村家庭.本文所呈现出的民族地区残障儿童家庭抗逆生态图景,有助于家庭在残障儿童的护育过程中识别、传承民族的自然与文化特性,并通过主动拓展资源以获取抵御逆境的自生力.  相似文献   

16.
张玲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12):78-84
家庭抗逆力研究主张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置于自然、社会、经济的宏大背景中进行全面考察.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以广西民族地区17个残障儿童家庭作为研究对象,以家庭抗逆力三层次理论诠释其抗逆进程,通过提取其中蕴含的群体价值与概括意义来划分抗逆水平和家庭类型.结果发现,民族地区主要存在四种类型的残障儿童家庭,并据其生态系统中保护因素的多寡而生成不同水平的抗逆力,家庭抗逆力水平由高到低的排列依次为:原生城市家庭>传统民族家庭>主动融入城市的家庭>受到冲击的农村家庭.本文所呈现出的民族地区残障儿童家庭抗逆生态图景,有助于家庭在残障儿童的护育过程中识别、传承民族的自然与文化特性,并通过主动拓展资源以获取抵御逆境的自生力.  相似文献   

17.
抗逆力是指个体在逆境中排除干扰保持自身良好发展的能力。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给大学生带来现实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冲击,培养大学生的抗逆力对于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缓解高校心理援助资源紧张的压力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给大学生抗逆力带来的影响调研,从环境和个体两大层面提出大学生抗逆力的培养对策。  相似文献   

18.
面对艾滋病的侵袭,如何建构并提升自身的抗逆力水平是艾滋青年们面临的首要难题。文章通过对艾滋青年自组织的分析,认为自组织的发展与成员抗逆力的建构具有同一性,二者在前提、过程与结果等方面具有对应关系;同时,由于固有的边缘性、隐蔽性特征,艾滋青年自组织又与成员抗逆力的建构具有一定的矛盾性,阻碍抗逆力的提高或者恢复。在同一性与矛盾性中,前者是自组织与抗逆力建构之间关系的主流。就如何发挥二者关系中的主流,避免二者关系中的矛盾,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19.
抗逆力理论认为,抗逆力有助于个体适应逆境并实现良性发展,通过后天培养个体同样可以获得抗逆力.由于多种消极因素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自我认知程度相对偏低.缺乏自信,对外界评价及压力也较为敏感.运用抗逆力理论培养应用型本科学生抗逆力,关键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生活技能培养.  相似文献   

20.
正近期,"新蕊计划"家庭·家教·家风讲坛第二期"抗逆力:当代孩子不可或缺的能力"在首都图书馆开讲。来自北京市家庭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业人员及关注家庭教育的家长等200余人参加。什么是抗逆力?抗逆力培养对儿童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具有抗逆力的儿童有哪些特征?如何提升孩子的抗逆力?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抗逆力研究的先行者田国秀从个体和环境两方面对家长进行了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