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比较阅读     
第三单元四篇课:《夜走灵官峡》和《宋定伯捉鬼》是讲读课,《傻二哥》和《第二次考试》是自读课。本单元在选材方面各有特点,对它们作一比较,是有可借鉴之处的。  相似文献   

2.
初中第二册课本中,《夜走灵官峡》、《小桔灯》、《最后一课》、《社戏》四篇都是以描写少年儿童为主要对象的记叙文。现在初一年级的学生也都是十二、三岁的少年,因此《夜走灵官峡》中机灵、倔强的成渝;《小桔灯》中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姑娘;《最后一课》中天真、单纯的小弗朗士;《社戏》中朴实、热情的双喜、阿发等,都是同学们喜爱的形象。根据这一特点,按照教学大纲的分年级要求,将这四篇课文组成一个单元来教学,能激起童心的浪花,加强教学的效果。(后三篇原来就是一个单元,只要将《夜走灵官峡》与《母亲》对调即可。)  相似文献   

3.
×××同学问:《夜走灵官峡》用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凛冽的寒风和漫天的大雪,你能给我们说说作品中“风雪”描写的作用吗? 答:《夜走灵官峡》是一篇反映工人阶级崇高品质的优  相似文献   

4.
一、直入式 即在新课开始、导言引入时,直接提问,提挈全篇,突出重点。好比单刀直入,一语中的,抓住关键,开门见山。如教《夜走灵官峡》,可以板书课题后紧接发问:是谁夜走灵官峡?他夜定灵官峡前后思想有何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再如教《纪念白求恩》,导入课文后可直接提问:白求恩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纪念他?纪念他什么精神?直入式提问,可使学生边看边想,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今年第5期发表了江西傅胜芳同志的文章,《成渝不是“夜走灵官峡”的主人公》,作者主要从“理论上”和“课文内容”两方面提出了理由。仔细研读本文,我觉得仅就以上两方面的理由便断言成渝不是小说的主人公未免有些偏颇,成渝是否是小说的主人公还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因为这也是教学这篇小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夜走灵官峡》的中心思想无疑是在  相似文献   

6.
李薇同学问:《夜走灵官峡》一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如何有机结合地表现主题的?《夜走灵官峡》是当代作家杜鹏程描写宝成铁路工地生活的短篇小说。小说正面描写成渝,表现他可爱、可敬的性格,侧面描写成渝的父母,表现以他们为代表的工人  相似文献   

7.
一、直入式。即在新课开始、导言引入时.抓住关键.开门见山.直接提问,提挈全篇,突出重点。如教《夜走灵官峡》一,板书课题后可直接发问:是谁夜走灵官峡?他夜走灵官峡前后恩想有何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什么问题?再如教《纪念白求恩》.导入课后可直接提问:白求恩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纪念他?学习他的什么精神?直入式提问,可使学生边看边想,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相似文献   

8.
《夜走灵官峡》 ,一夜功夫便完成了。那是 195 7年 12月下旬 ,宝成铁路举行通车典礼。我和《人民日报》派来报导“通车”情况的邓拓等同志 ,住在成都市的一个旅馆里。我除了给《人民日报》写有关宝成铁路的散文《英雄的事业》和短篇小说《工地之夜》(亦即《铁路工地上的深夜》)之外 ,又乘兴在 195 7年最后一个夜晚 ,一口气完成《夜走灵官峡》。第二天 ,便是 195 8年元旦 ,我把稿子再三推敲修改之后 ,寄给《延河》文艺月刊 ,在该刊 195 8年 2月号发表。为什么这篇作品出手这样快呢 ?我长期在建设工地 ,工人们的献身精神使我深受感动。不仅工…  相似文献   

9.
教材的选文标准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以为,选文的科学性、时代性和真善美,是最为重要的。大凡违背了科学性、时代性和真善美的文章,都不应该出现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但是,最近我在研读初中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发现有这样几篇选文与此标准相违背,在此列出,供老师和同学们研究探讨:一、《宋定伯捉鬼》这篇文章首先是不符合科学性,同时,也是违背善恶认知的。《宋定伯捉鬼》是初中语文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搜神记》卷十六。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宋定伯年少的时候夜里遇到一鬼,于是撒谎说自己也是鬼,在得到鬼的信任后,再猎取鬼的弱点,然后到了…  相似文献   

10.
<正>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比较多归纳,是指导学生的最有效的阅读方法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夜走灵官峡》与《小桔灯》进行比较归纳,引导学生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帮助他们掌握阅读技巧.实践证明效果比单讲解一篇课文要好.  相似文献   

11.
四、课文精选,面目一新义务大纲把课文列为“教学内容’的首位,明确指出:“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为凭借。”并提出了选择课文的四条标准:“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适合教学”和“丰富多样”;规定“基本课文”作为各种课本的共同课文,课文总数应不少于180篇;在全部课文中,现代文占80%左右,文言文占20%左右;要重视选取反映建国以来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现代文。根据上述精神,义务教材的课文经过精心筛选,已大大优化。首先是大纲规定的“基本课文”作了调整,计有记叙文20篇,说明文13篇,议论文9篇;小说16篇,剧本2场,新诗11首,古诗19首;文言文18篇(则),共108篇(首)。其中新增课文18篇,诗15首,约占“基本课文”的30%,多数是经过教学实践效果较好的,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松鼠》、《俭以养德》、《从三到万》、《怀疑与学问》、《夜走灵官峡)、《马说》、《醉翁亭记》等。各种义务教材选入的新课文(指原统编课本未选入过的)比例不等。几种初中语文第一册课文更换情况如下表: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改革的园地中,“单元教学”逐渐引起重视,下面谈谈我对单元教学探讨的体会。 我选用了两个单元,一个是记叙文单元三篇:《我的老师》、《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任弼时同志二三事》;一个是小说单元四篇:《小桔灯》、《社戏》、《最后一课》、《夜走灵官峡》。这两个单元都是课本的重点单元,以写人为主,有所不同的是:记叙文单元记叙的是真人真事,记叙了3个不同类型的真实人  相似文献   

13.
疑读法     
疑读教材 ,是教师的灵性和创意的体现。教师要想创造性地劳动 ,首先就要创造性地学习 ,对教材要有怀疑的精神和能力。意大利诗人但丁指出 :“我喜欢怀疑并不下于知识。”疑读法不仅能够发现教材中的知识性错误 ,而且能发现其思想性错误。所以对于一个教师来说 ,疑读能力比学识还要重要。下面以《宋定伯捉鬼》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宋定伯捉鬼》 ,课文阅读提示有云 :“人用智谋制服鬼” ,表现了“人能胜鬼” ,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教参也如是说。于是有些人就认为宋定伯是位“捉鬼英雄”。他与鬼偕行 ,以“诳之”开始 ,以“卖之”告终 ,机…  相似文献   

14.
杜鹏程的短篇小说《夜走灵官峡》是我最喜爱的篇章。它短小、耐读,象一首精美的绝句。大凡好的绝句,总是构思新颖、含蓄蕴藉的。作者往往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审视自然和生活,从而匠心独运地熔铸具有高度概括意义的生活场景和细节,寓丰富于单纯,寄深意于一瞬,以个别表现一般,用局部概括全貌,在简短的篇幅中创造出深远的艺术内涵,同时,给读者留下联想和想象的余地,让读者在欣赏活动中无限地扩大诗的容量。其实,优秀的短篇小说也是如此,《夜走灵官峡》就  相似文献   

15.
义教初中语文第二册课文《夜走灵官峡》的“预习提示”说:“作者却选取了一个刚刚懂事的孩子作为作品的主人公,这是含有深意的。”对把刚懂事的成渝作为作品中的主人公的看法,笔者不敢苟同。依据主要有两点。一、理论上判别哪个人物是文章主人公的标准,不是看人物是否贯穿始终或用的笔墨多少,而是依据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相似文献   

16.
一、初读要求和提示这是一篇传奇作品。传奇这种体裁在唐、宋两代最为盛行,又被称为“唐宋传奇”。从《柳毅传》这篇作品即可着出,只篇幅已较此前的志怪小说(如人们所熟知的“宋定伯捉鬼”、“周式遇鬼吏”等故事)为长,内容虽有时也涉及神仙鬼怪,但并非一味宣传迷信。初读课文后,请你粗略地说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课本中《夜走灵官峡》一课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四”以及相应的“教参”中都把“顺着光带,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十名工人像贴在万丈绝壁上似的,打着炮眼……”看成了比喻。就是在张(扌为)之先生主编的中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考试用书《现代汉语》中,也认为此句是比喻句,并引用它作例子,本人持有异议。  相似文献   

18.
《夜走灵官峡》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杜鹏程于一九五八年元旦写成的一篇动人心弦的散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五八年二月号《延河》上。正如编者在扉页上写的:它“生动地描述了工人阶级日以继夜修筑宝成铁路的英雄精神,描述了工人阶级高贵品质在下一代身上的影响……”,散文所表达的主题是十分深刻的,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是十分巧妙的。本文仅就它的人物刻画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说。最新发表在一九五八年二月《延河》上。在不过两千余字的篇幅里,作者通过一个很小的题材———一个铁路建筑工人的家庭,生动地描述了我国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日以继夜修筑宝成铁路的英雄事迹,高度反映了他们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地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气魄和“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描述了我工人阶级的高贵品质对下一代的深刻影响。作品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在一个大雪纷飞、雾气迷茫的冬夜里,铁路建筑工地的一位材料队长趱行在峭壁遮天,江流湍激并被人称做“煮人锅”、“万人坑”的灵官峡里,他耐不住饥寒,想找一个“避风  相似文献   

20.
《宋定伯捉鬼》出自《列异传》,题名应为《宗定伯捉鬼》;《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一文的"益"当释为"逐渐、渐渐";"边"作量词只是方言词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