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师的批评     
也许有人因为老师的批评而闷闷不乐,也许还有人因为老师的批评甚至心怀怨恨……但我却因为老师的批评而豁然开朗,重新找回了自我。  相似文献   

2.
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精神,不仅已超越其自我本体而升华为一种文化精神现象,而且还成为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象征和道德人格的楷模.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贬损屈原的言行,都是对民族尊严的伤害和对民族精神的践踏.然而,今天却仍然有人敢于强加给屈原以种种莫须有的罪名,企图以此来丑化他崇高的人格形象和否定他的爱国精神.对此,我们将予以破释与批评.  相似文献   

3.
唐鹏 《考试周刊》2013,(36):16-16
菲茨杰拉德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坛上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以完美的艺术形式表现的关于"美国梦"的幻灭这一主题思想的力作。作为贯穿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主题,美国梦曾经象征美国人的精神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以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批评的视角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揭开文本自身尚未意识到的自我矛盾。  相似文献   

4.
李健吾的诗学批评是在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新诗的批评中确立的,是对中国新诗现代化趋向的呼应,其同现代诗的契合之处,在于对“纯诗”的追寻和倡导。在具体批评中,李健吾注重对作品的整体审美接受,先形成“独到的印象”,再“形成条例”,基本原则是强化主体意识的“自我发现”,深入作品内部的文本分析,立足建设目的的自由批评。李健吾强调诗人的经验和批评家的经验双向交流,具有现代批评精神;同时,李健吾又强调诗学批评对诗歌作品的审美超越,可以包括阐发关系、互补关系和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永远无法回避和否认"自我"的存在,作为主体"自我"的人是物质与精神统一的发展着的存在者。但作为主体"自我"的人却对自身的有限性是不满的,因此人永远不断地打破着这种有限性。但是当作为主体"自我"的人突破一种限制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新的限制当中,所以作为主体"自我"的人永远是在途中的存在者。  相似文献   

6.
反思物质通过自身内部固有的原始力量创造出物质世界多样性的观点,可以得出只有会自己运动的事物才具有创新能力的结论。人们试图用实践解释说明人类社会和属人世界的多样性问题,却没有认识到人类劳动实践的创造力量来源于精神的自我辩证运动本性。论证精神会自我运动,可以从理论上回答人类创新能力来源于何处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绝不放弃     
高策 《中国德育》2014,(17):79-80
终于,我可以平静下来,在这样一个清晨,好好地回忆,细细地品味,那属于我的高三奇迹。想借用班主任的评语,对高三的上学期大致描述:"你懂得胸怀天下却做不到卧薪尝胆,立志异常坚定却难逃现实诱惑,看得见远处的山却看不见脚下的路。有时把执迷不悟叫执着,有时把自我满足当自信,有时自以为是能够拯救别人拯救世界的万能上帝,到头来成了自身都难保的过河泥菩萨。有时是弱点百露还不以为然的"伪高手",有时是荒废机会还自鸣得意的可怜人。"看到这些评语,这些批评,我心里恐慌,却更迷茫——我究竟该怎样做……  相似文献   

8.
抓在掌心     
张老师絮语:物质与精神,从来都是哲学家思考的东西。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如何把握好、如何处理好精神与物质这二者的关系,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作者对当今出现的问题做出了哲理性的思考——一心只想尽快抵达目的地,却不见身边的美丽风景。想把生活生命升华看透,以为精神境界更高一层,却发现掌心里除了空虚,一无所有。因为想得太多,所以要逃离思73考。可突然发觉无法走出。思考是方式,是标记,象征着物质世界中的一切。没有它,似乎一切成了空白,似乎不知道如何进行,如何继续。想依恋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却不得不面临一无所…  相似文献   

9.
可从对立、爱情和追求真理三个主题来分析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诗集《苇间风》中《鱼》这首短小精悍却富有内涵的短诗。此诗中的"鱼"和"我"象征着叶芝的关于物质和精神二元对立;结合叶芝的坎坷爱情经历,此诗中"鱼"象征着诗人一生求而不得的爱人,以及从诗人哲学思想解读"鱼"是诗人追求的主观真理。  相似文献   

10.
一、谐音双关的"四叔" "四叔"是小说中"我"对鲁四老爷的称谓。关于这个称谓的理由,作者特别作了一番说明:"虽说是故乡,然而却没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如将以上文句中  相似文献   

11.
分析莫言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长篇、短篇小说,从叙事视角、历史情怀和个体生命三个层面可以发现其小说的独特魅力。评论界给了莫言很多称谓,但莫言本人始终坚持着自我创作,通过他的小说,可以看到一个作家正在努力地实践着自我的艺术追求、努力地去探寻生命价值和意义,以实现自我的超越,这是莫言小说的内在生命,也是作家自我精神不断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分析哈代的小说《还乡》中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的有效工具。小说中游苔莎是古希腊人本主义的化身,倾向于充满欲望的、非理性的"本我";克林是19世纪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精神的象征,倾向于平衡节制的"自我";爱敦荒原是传统的象征,倾向于伦理道德、宗教戒律的"超我"。三者的交织作用使《还乡》作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代表作之一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3.
称谓在古代人眼里相当重要,它是一种礼仪的要求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甚至有人还专门写了相关的一部书叫《称谓录》。我们知道在学习古文时,常常会遇到一个人有几种不同的称呼,  相似文献   

14.
学术批评的价值之维——一种教育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润洲 《教育学报》2008,4(2):47-51
没有学术批评就没有学术进步。学术批评对创新教育理论、多向度理解教育实践与提升研究者的自我反思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教育学术批评中,这些价值的实现却需要开展实实在在的“真”批评,拒斥言不由衷的“假”批评;注重专题评论,倡导融合批评;培育宽容精神,进行自我批评;进而促进教育学术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狄更斯的两部重要作品即《奥利弗·退斯特》与《远大前程》进行生态批评角度分析,可充分体会到生态批评对文学作品的重要性。所以,应加大狄更斯单部作品研究力度,并透过文学作品对自然生态、精神生态、社会生态予以深层次研究,意在促进人与自然精神合一、物质合一。  相似文献   

16.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恰当的表扬,可以帮助学生肯定自己,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做一个完人的精神冲动;善意的批评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缺点,从而积极改正。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新课程下的教师如何才能做到统筹兼顾,以表扬或批评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把握方向,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呢?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具体做法,以求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天晚上我到一亲戚家里串门,当我询问她的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时,她即责怪孩子:“他今天被老师批评呢,说他上音乐课不专心听,东张西望,还和别的小朋友讲话。”妈妈话音刚落,孩子马上申辩:“这个教室我没去过。”小孩言下之意是说他以前没到过这个教室,所以要左看右看,问问其他小朋友,而并非不留心听课。他对老师的批评还不服气呢。我对他的不服气颇感同情。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未经验过的新奇事物,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更容易为新鲜事物所吸引。每个陌生的环境或事物,在他们眼里都是新鲜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在怀特的小说世界中,女人是母性原型的象征。她们和其他母性原型,如大地、花、树、曼陀罗等等都具有抽象的含义:代表简单、本源。无我主义者在母性原型的保护与滋养下可以达到终极安宁与幸福;然而对于自我主义者而言,母性原型精神却有着黑暗、毁灭性的一面。怀特在母性原型身上寄托了他对澳洲的梦想。  相似文献   

19.
张道明 《福建教育》2022,(26):62-63
<正>人的物质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生,因而弥足珍贵。阅读虽然不能让我们获得第二次生命,却可以让我们的心灵、精神、思想、观点得到改造,不断“重生”,让我们获得一种自我救赎与成全,最终以一种崭新的姿态,成为一道独特风景,挺立世间。回首多年的教学生涯,阅读让我从职业倦怠的泥淖中抽身而出,看清方向,逐渐靠近教育本质,回归育人本真;在不同的阶段,我读到的好书,让我突出重围,逆袭生长,练就自我疗愈能力,提升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20.
批评的策略     
李兴文 《宁夏教育》2006,(11):64-64
作为一名教师,批评学生是经常的。批评后有的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了教师的批评,可是有的学生却与教师对立起来,所以,批评学生要讲究策略。一、以理服人,切忌简短粗暴体罚和变相体罚都属于简单粗暴的行为,甚至属于违法。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天真活泼的的人。百人百姓,千人千面,体罚从根本上解决不了问题,而且易使教师和学生形成对立情绪。青少年自控能力差,今天做错的事,即使受到批评,明天,后天也许还会发生。有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原因,身上毛病很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掉的。当你费尽心思刚改掉他一方面缺点的同时,他另一方面的缺点却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