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音乐教学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利用良好的教学方法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果成为小学音乐教师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而无伴奏合唱作为合唱教学方法中效果突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无伴奏合唱的积极作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无伴奏合唱呈现出必要性。一、无伴奏合唱概述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没有健康,也就没有了活力;生命中,没有了音乐,也就没有了色彩。一切美好出自于人生,出自于精神,出自于美好,出自于音乐。那跳跃的、轻盈的、纯洁的音符,由水星至木星至火星至地心,由唐朝至宋朝至元朝至今朝,穿越万里,跨过千年,飘入我的心扉。我因音乐而长大,而变小,而深沉,而天真,是音乐左右了我,影响了我。有了音乐,痛苦时不流泪,让泪结晶,挂在眼帘上,永不落下。有了音乐,欢乐时回味,让失败出走至远方,永不回来。有了音乐,何时不陶醉?让音乐去滋润心房,永不寂寞。像秋天里的一群白鹭,用指南针般的坚贞…  相似文献   

3.
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过“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所以,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4.
音乐教师是音乐教育活动的实施者,音乐教师的观念、素养无一不渗透于教学活动中。为了让音乐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而有效地实施,当代新型音乐教师需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观念、良好的文化素养、良好的专业素质和高雅的艺术审美气质。  相似文献   

5.
现在我们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改革的春风已吹遍了大江南北。回顾这几年来的音乐教育,各级各地各类的音乐教学培训、比赛、研讨、观摩等活动层出不穷,浓郁了各地的音乐教研气氛,也提高了广大音乐教师的业务水平。音乐教育也正以它新的面貌确立了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但是,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上音乐课这一令人尴尬的现象在警示我们,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音乐教育已势在必行,迫在眉捷,同时,迫使我们思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吴小芳 《考试周刊》2011,(59):225-225
一、音乐课堂组织教学现状 黑格尔曾说:在音乐中.人们可以把内心世界的自由推向最高峰……要达到这种状态和效果需要有一个自由的、不受限制的空间氛围。而新课程教育改革正符合这种要求,它使学生有了自由的感受空间和展示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自由选择、自由参与和表现。可中学生偏科情况严重,音乐课纪律难管.让老师深感头痛,所以,在音乐课堂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度”的把握至关重要,稍有不甚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有效地组织教学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在音乐审美中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怎样的音乐才是美的?怎样的音乐是不美的?音乐审美评价是否存在客观的标准?本文就这些问题联系音乐审美评价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 在音乐审美评价中是存在客观标准的。我不赞成音乐审美评价无是非、无标准的观点,也不赞成各爱所爱,各美其美,把“趣味无争辩”混同于审美评价的观点。因为这既不符合音乐审美发展的事实,也无助于人们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相反却可能导致是非混淆与美丑不分。我认为音乐的审美评价有正确与谬误的区分,这种区分并不是凭个人主观的好恶来判定,而是有它的客观标准的。音乐审美评价中的客观标准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能真实地反映和正确地评价客观存在着的音乐美。 音乐美是健康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音乐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的具体体现。它是通过旋律、节奏、音色、力度、和声、复调、曲式、管弦乐法等来表现。当音乐美的创造一旦完成,并以某种方式体现于实际的音乐作品中的时候,它就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着的美,相对于审美主体而独立地存在着。为此,音乐审美的客观标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相似文献   

8.
唐太宗的音乐观分作两个层面。其一是音乐认识论。由于他不懂得音乐表现人的感情,更不懂得音乐以其特殊的语言来表现感情,就认为音乐作品本身不带悲苦欢乐的情绪,而是作为作品接受者的人,由自己心情的悲苦欢乐而赋予作品以情绪的。这便无限夸大了接受者的主观认识能力,从而取消了作品自身质的规定性。其二是音乐社会学论。由于他不懂得儒家功利主义音乐观,不懂得音乐同政治、社会、风俗等的关系,就认为音乐作品同国家的兴亡、社会的治乱没有什么关系。他的音乐认识论,是音乐社会学论的理论基础;音乐社会学论,是音乐认识论向社会生活、政治活动的必然推演。音乐对于唐太宗来说,还是一片盲区。  相似文献   

9.
董筱波 《儿童音乐》2010,(11):52-55
音乐内心听觉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不依赖音响,仅凭记忆表象和思维而准确地构成内心音乐意象的能力”。它并非为专业音乐家所独有,而是为一般人共有的一种在内心所进行的音乐活动。这种不依照实在声音印象而建立的音乐想像的能力,是以听过的乐曲中的形象在记忆中的再现为依据,在各种各样的音乐动作技能中(如演唱、演奏)反复练习和实践,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兴趣对于人类活动有着很大的推动力,明代学者王明阳也有言:“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不能正。”此言正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学习也不例外。随着学生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随着他们对艺术的了解,学生对现在音乐的课堂教学产生的兴趣不浓,音乐的艺术美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如何利用音乐课教学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呢?怎样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呢?经过我多年的教学,现总结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2006年5月20日,“泉州北管音乐”顺利人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经八年,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进入非遗的泉州北管音乐正因老一辈的逝去而失传,随着多元音乐的冲击而缺失听众群,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基于泉港北管音乐的生存现状对泉州北管音乐进行调查,并为在“非遗”视野下的北管音乐在面对机遇与挑战时提供可参照的多元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杨英英 《广西教育》2014,(41):118-119
正音乐课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据《音乐周报》的一项调查显示:100%参与调查的中学生喜欢音乐,但80%的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课堂情境无趣味,课堂内容枯燥,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体会、品味不到音乐的美,学生自然不愿意上音乐课。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认为,音乐教学必须注重"趣"和"情",才能吸引学生,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一、音乐教学中的"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  相似文献   

13.
以“和”为关是嵇康《声无哀乐论》关学思想的核心。“和”在哲学的层面是指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它体现了宇宙生成的法则和规律:而这种法则的最好承载者是音乐,音乐代表了这种和谐统一,所以,“和”关是音乐追求的最高理想。嵇康以“和”论乐,认为音乐的本体是与时代政治和人的情感无关的自然之和;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上,认为音乐与情感并无必然的联系,而是一种对应关系;音乐除了移风易俗的教化功能外,还具有“导养神气,宣和情志”的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14.
公元前146年,罗马征服希腊后,引进了希腊的音乐化,成为希腊音乐化的一个继承。虽然如此,但他们的音乐化观念很不相同,古希腊人把音乐当做一种高尚的修养,而古罗马人则把音乐当做一种享受,如此的差异同时也给音乐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5.
沈文新 《广东教育》2005,(10):44-45
常听音乐老师们诉苦.当今的中学生,特别是落后地区的中学生,不喜欢音乐课,音乐基础差,以为上音乐课是浪费时间。这是个追求功利的时代,靠音乐上大学的人总是少数.对大多数的学生而言,与应试扯不上多大关系的音乐.学与不学都是一样,而汹涌的流行歌曲又败坏了胃口。即使有了课改也往往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6.
正歌唱是音乐教学中感受、体验审美情感的直接手段。歌唱可以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可以培养他们的乐感和美感,丰富他们的音乐表现力,终生保持他们对音乐的热忱。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而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所以,节奏是音乐的生命,从节奏入  相似文献   

17.
好的音乐多了,喜欢音乐的人多了,但是“听不懂”音乐的人也多了。人们一方面喜欢音乐,一方面又为“听不懂”音乐而困惑。音乐究竟能不能“听懂”?音乐究竟“叙述”了些什么?这是音乐这门艺术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音乐材料的非自然性、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使得音乐艺术不像其它艺术那样客易“听懂”。人们试图通过文学的形式去诠释它,但是力不从心。既然音乐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就要尊重它;既然音乐是供人们欣赏的,我们就可以充分享用它;既然音乐“什么都没有说”,我们就不存在“听懂”与“听不懂”。  相似文献   

18.
声无哀乐     
魏晋玄学中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论题,这便是“声无哀乐’,意谓音乐自身不包含悲哀和快乐的感情。  相似文献   

19.
正为人父母者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更聪明,哪些方法可提高孩子智力发育及学习能力呢?专家总结出经科学证实的"让孩子变聪明的9个建议"。学音乐。有研究表明,音乐可让孩子更聪明。儿童学音乐可锻炼右脑思维,提高智商和学习成绩。学习音乐时间越长,受益越多。研究还发现,自小学习乐器的  相似文献   

20.
课堂是青少年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青少年学生步入音乐圣殿的重要台阶。课堂学习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学生音乐兴趣的保持和音乐素质的提高。回顾过去的音乐教学,我们不难感到,课堂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而不太关注学生生活及社会发展,因此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