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教育(上)》2011,(21):157-158
日本汉文学,就是日本人用汉字按照中文意思、中文语法创作的文学作品,如诗、词、曲、散文、小说等等,基本都是文言作品。日本汉文学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但本质上仍属日本文学,  相似文献   

2.
正2012年河北师范大学迎来了建校110周年华诞。10月份由河北师大副校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戴建兵教授编选的《齐国棵文选集》、《吕碧城文选集》由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天津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为校庆献上了一份厚礼。  相似文献   

3.
《史记正义》佚文在日本的突然出现,从时间上来看,是元代彭寅翁刊本流入日本的室町时代中期释灵元以后的事。由于当时中国正值将散失的典籍进行搜集整理再以刊本形式宣布传播的文艺复兴时期,因此必须考虑到《史记正义》单注本以某种形式舶来日本的可能性。其中的一种解释为:释灵元使用据认为属于其本人所有的《史记正义》单注本,在标有英房识语的元代彭寅翁刊本《史记》印纸上,用墨笔对与三家注合刻本所引用的《史记正义》内容互不重复的《史记正义》佚文部分进行了大量的添写批注,与此同时,还在与三家注合刻本引用的《史记正义》互相抵触的地方做了异同的注释。释灵元的个人藏书在成为释栴室(心华和尚)的收藏之后才得以宣布于世,因此被后世称为《栴室本》。然而,在该版《栴室本》中加入的"添写批注",之后又被其他的元代彭寅翁刊本及南宋黄善夫刊本加以转抄,于是就诞生了这里所说的《栴室本》系统本《史记》。  相似文献   

4.
谢六逸在《日本之文学(下册)》一书中系统地介绍并翻译了日本的散文文学,他对散文的理解既受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同时也受日本文学评论界的影响。从翻译方法来看,谢六逸对移译、释译等翻译方法的搭配运用是较为适宜的。从译文的文化风格来看,他一方面有意识地保留了原文所传达的传统审美理念,一方面又充分发挥了中文的审美表现力,从而使译文呈现出一种“融化”的文化风格。从译文质量来看,其译文大致是准确的,但也存在少量的误译与缺陷翻译。  相似文献   

5.
关松林教授撰著的《日本学习借鉴外国教育之研究》于2010年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日本如何学习借鉴外国教育的学术著作,也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比较教育文库》(顾明远总主编)的其中一部。日本的学习借鉴能力举世公认,在教育方面也不例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的价值也许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6.
日本小说《绿萝之舟》荣获第140届日本芥川文学奖,在获奖词中,评委山田咏美以"当代《蟹工船》之作"高度赞扬此作品。缘何此小说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又以何独特之处问鼎以纯文学为传统的芥川文学奖?作品的现实性或许是其答案,但以作品主人公为代表的"穷忙族"所写照的当代日本真实社会才是更为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雪国>主要描写了舞蹈评论家岛村三次赴雪国旅行的故事,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日本艺妓的悲惨命运,流露出的是消极悲观的情绪.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川端康成独特的既美且悲的文风,以及<雪国>这部作品所流露出的特定大时代下的"日本悲哀的美".  相似文献   

8.
朱英姿 《现代语文》2009,(9):144-145
本文对《红楼梦》和《源氏物语》两部巨著从作者、主人公、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在书面文学的萌发和诞生、古代文学的体裁和创作技巧、文学风格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高宗武(1906~1994),浙江乐清人,1931年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政法系,中国现代有名的“日本通”,1935年任民国政外交部亚洲司司长。他是1934年到1939年间中国对日外交的主要参与者和见证人,熟悉诸多谈判内幕。1940年1月,他与陶希圣脱离汪精卫集团,并将《日汪密约》(全称为《日支新关系调整纲要》及附件)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一时震惊海内外,史称“高陶事件”。1940年3月8日,化名“高其昌”的高宗武偕夫人沈惟瑜离开香港,辗转于1940年5月29日到达美国华盛顿,开始了他在此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隐居生活。  相似文献   

10.
11.
儿童视角成为麦家穿透人心的利器,借助这个角度,我们看到那隐没在历史深处的疼痛。而这种疼痛,由于与叙述者的情感体验相连接,得以最大程度的敞亮。儿童视角的形式感,在这篇小说的叙述中得以极大彰显。  相似文献   

12.
芥川龙之介后期反战系列小说之首篇的<将军>,着力描写了日军敢死队精神上的盲目、无奈和疯狂,对照表现出中国抗日志士的镇定从容、大义凛然和视死如归,辛辣讽刺了侵华日军"持枪盗贼"的本质,矛头直刺日军偶像乃木希典,而这一切是在日本军国主义方兴未艾之时发出,是在日本本土中心发出,是由身为日本作家的芥川龙之介发出.其中的反战意识与被称为日本"近代思想之父"福泽谕吉之颂战思想针锋相对.仅此一篇足以评断,芥川龙之介可谓敏锐、真诚、勇于抗争军国主义的作家.他之被奉为日本现当代文学的偶像,从中国读者的立场观之也值得欣慰.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本"当代文学天后"吉本芭娜娜的作品《哀伤的预感》中,色彩是极为重要的描写对象,对于色彩的大量描写,在传情达意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出色彩背后的文化蕴含以及日本民族对于色彩的独特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4.
最近,日本电视剧《冷暖人间》(一、二部共51集连续剧)播出后,感觉不俗,对了解日本的社会现状、民风民俗、人情世故很有帮助。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电视剧以冈仓一家及五个女儿爱情悲欢为契机,为窗口,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日本现实社会,并揭示了一个重要哲理:人间重真情!尽管在日本当代特定背景下世态那么炎凉,金钱如此重要,但归根结底,比金钱更  相似文献   

15.
《日本灵异记》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佛教说话集,其中引用了大量的中国儒学典故。不过,先行研究中并没有指出其中某些中国元素的出典,也没有考察借用的意义,更没有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对中国文学吸收和改造的方法。本文以"轩辕黄帝之阴阳术"为考察对象,考证出其应出自中国史书《史记》,认为作者景戒将《史记》中关于"轩辕黄帝"与"阴阳术"浓缩成一语,并将其与佛教人物和因果报应相比附,实现儒学向佛教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日本江户时期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卷四<蛇之淫>"翻案"于中国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但文中又明显地具有很多改写创新的成分.上田秋成正是通过背景更换、道具换用、内容更改等方法,赋予其作品日本本土化的内涵,使得作品整体上融入日本的社会风情,流露出浓郁的日本社会生活气息,从而形成其"翻案小说"的日本"国风化"特色.  相似文献   

17.
《古事记》国生神话中,“天比登都柱”并非随意为之的命名,而有其深刻的涵义和意图。综合考察上古日本文献《古事记》《风土记》《日本书纪》,并与中国古代典籍文献《淮南子》《三五历纪》等进行比较,可知“天比登都柱”是天上世界与地上世界的连接物。它折射出日本神话平行世界观中对大陆的定位和认知,为我们探索古代日本人的神话空间认知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8.
“各”之为“略”,更有可能是抄者以“理”改之,而非编撰者“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困难程序”,才“用‘略’表示出某种灵活性”。至少,目前是难以据日本所传古抄白文本《文选序》而遂定今传《文选序》中的“各以时代相次”,原本是作“略以时代相次”的。杨守敬《日本访书志》的此古抄白文本《文选》“原于未注本”说,虽为学术界普遍接受,然是说实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