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息集装箱     
新世纪,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教育将走向何方?据上海市教育科学院高教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预测,我们的教育将面临着四大飞跃,也将带来新的挑战: 从一次性学习走向终身学习:在新世纪,教育将不再只是大中小学惫义上的学历教育,而成为一个人的终身需求。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再到普及教育:现在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据专家们预测,从2005年开始,教育资源不再呈现稀缺的情况下,如今的“盛况”可能不再。 从传统教育到国际化的教育:经济全球一体化,教育也会出现自己的“一体化”,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教育…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来临 ,与我们每个家庭甚至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教育将以什么样的状态迎接我们呢?据上海市教育科学院高教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预测 ,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里 ,我们的教育将面临4大跃迁以及带来的挑战 :□从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的跃迁 :在新世纪 ,教育将不再是大中小学意义上的学历教育 ,而成为一个人的终身需求。□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到普及教育的跃迁 :现在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但是据专家们预测 ,从2005年开始 ,教育资源不再呈现稀缺的情况下 ,如今的“盛况”可能不再 ,而现在刚刚试行的“3 X”考试也有可能变成“X”。…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来临,与我们每个家庭甚至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教育将以什么样的形态迎接我们呢?据上海市教育科学院高教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预测,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里,我们的教育将面临4大跃迁以及带来的挑战:□从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的跃迁:在新世纪,教育将不再是大中小学意义上的学历教育,而成为一个人的终身需求。□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到普及教育的跃迁:现在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据专家们预测,从2005年开始,教育资源不再呈现稀缺的情况下,如今的“盛况”可能不再,而现在刚刚试行的“3+x”考试也有可能变成“x”。□从传统教育到…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已跨进了21世纪的门槛。怎样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这是我们每个人、每项工作都面临的新课题,家庭教育自然也不例外。本文拟对新世纪我国家庭教育发展趋势作一简要分析,并就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教育如何应对新世纪家庭教育发展趋势提出几项建议。一、21世纪家庭教育发展趋势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人才竞争的加剧,“数字化生存”的网络世界的存在,各行各业的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变革。在新世纪里,我国家庭教育将呈以下发展趋势:1.家庭教育成为政府行为的格局将更加明朗长期以来,家庭教育被视为群众性的自…  相似文献   

5.
21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面对新世纪,我们既应该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更应该把握未来教育的发展脉搏。展望新世纪,我国教育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所有的日子都来吧!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新世纪终于来了。今天,东方的地平线射出一轮朝阳,那是新世纪的朝阳,洒在我们每个人的脸上。我们梦寐以求的新世纪,我们经常喃喃自语念叨的新世纪,我们不管前路多么坎坷而执著追求的新世纪,我们在学生作文中读到的稚嫩童心构想的新世纪,终于涌到了我们脚下。霞光纷呈,百鸟和鸣,钟声响起,新世纪来了。让我们用快乐的泪花互相传递着这个消息,让我们挽起手说一声:新世纪,我们多么幸福。  新世纪,令人快乐,新世纪,也令人产生遐想,产生思索。站…  相似文献   

7.
当新世纪的曙光投进窗棂,当新世纪的钟声悠然敲响,亲爱的朋友,您可曾感到,曙光里有我们深情的凝视,钟声里有我们诚挚的祝福。 过去的日子里,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读者走近了《四川教育》;缘于对教育改革的痴迷,《四川教育》走近了读者。我们的心,和着教育改革的节拍一起律动;我们携手并肩,弄潮教海,结成了亲密朋友。满足读者需求、贴近教育教学实际、提高刊物服务功能是我们的天职,增强刊物的思想厚度和视觉审美享受、实现从“一流期刊”向“品牌期刊”的跨越是我们不懈的追求。跨进新世纪的《四川教育》将不断创新,努力提…  相似文献   

8.
高明  纪沙 《教书育人》2006,(3):71-72
21世纪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科学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在新世纪里,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扩展与深入,它使每个人都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现代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为此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应相应的地进行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是每个家庭乃至整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教育的成败与每个家庭乃至整个民族利害攸关,命运相连。放松甚至失误教育过错莫大,贻害无穷,将成为我们终生最大的不幸与遗憾,我们每个人不得不做出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是每个家庭乃至整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教育的成败与每个家庭乃至整个民族利害攸关,命运相连。放松甚至失误教育过错莫大,贻害无穷,将成为我们终生最大的不幸与遗憾,我们每个人不得不做出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有教无类”,就是说,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培养造就的。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使他们的基本素质都得到普遍提高,使他们的特长和潜能都得到发展,使他们都能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才是符合新世纪要求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才能达到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为此,我们在学校工作中,绝不能忽视后进生,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对创造型人才的呼唤.使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我就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进行自主创新教育做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3.
一、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它为我区中专教育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 21世纪是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新时代,每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中国人都应该思考着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将把一个怎样的中国带入新世纪呢?我们又将以怎样的方式面对21世纪呢? 众所周知,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旋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已跨进了21世纪的门槛。怎样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这是每个人、每项工作都面临的新课题,家庭教育自然也不例外。本文拟对新世纪我国家庭教育发展趋势作一简要分析。并就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教育如何应对新世纪家庭教育发展趋势提出了几项建议。  相似文献   

15.
理想的教育是民族利益的福祉,让每个人接受全程教育,让每个人体验到地球村的绝景佳色,让每个人生活在宁静和平的永恒时空。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都需要创新,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创新,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与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这种理想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和描绘。  相似文献   

16.
我们现已迈进了新的世纪。新世纪将是国际教育竞争的世纪。我国教育部制定了《面向 2 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这将推动我们的高教发生深刻的巨变。值此新世纪伊始之际 ,我想粗略地展望一下新世纪高教发展的趋势 ,并且谈一谈面临的改革对策问题。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它同时代紧密相联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我们展望新世纪高教的发展趋势 ,先要看看在新世纪的世界走向。目前 ,世界走向呈现 3个特点 :一是政治多极化 ;二是经济全球化 ;三是信息国际化。鉴于新世纪的世界走向为此迅猛突变 ,即从教育反映时代的关系来说 ,高等教育在新世纪…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的曙光已出现在世纪之交的地平线上。作为基础教育工具学科的小学数学教育怎样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是每个有强烈责任心的数学教师和教研人员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眼前满脸稚气的小学生,就要在我们的亲自教育下,成为新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将历史地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大任。瞻望一下未来,就会深深地感到我们肩上担子的份量。  近三年来,特别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省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不管是课堂教学改革,还是“小学数学创新学习”的课题研究,都在全国小学数学教育界产生了很大的…  相似文献   

18.
创新教育是科教兴国、增强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为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的理论和方法,在学科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鼓励在校学生化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创新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到教育的每个环节上,真正掌握民族教育发展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的农村,将是充满科技的农村。新世纪的农民,将是适应时代潮流的技能型农民。新世纪的农村成教,也将是为“技能型人才”服务的成教。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一文中指出:“我们国家人口多,人人都上大学是不现实的。也不是只有上了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以这样说,新世纪农村的“技能型人才”,便是农业状元。  相似文献   

20.
我与世界     
今天,我们谈论最多的是世纪末的话题,我们╜望最多的是新世纪的风景线。面对新世纪的门槛,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我们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呢?是留恋叹惜,被时代潮流推向新世纪的大门,还是迈开矫健的步伐跨进新世纪的门槛呢?我们每个人都应有所选择和回答。大家知道,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改变了古老的劳动方式。20世纪的科学技术革命又一次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成为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世界上不论哪一种肤色的民族,她的生存都不能离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关心自己民族的命运,只有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