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忠实《白鹿原》之朱先生是关中学派程朱理学的代表。他通晓天文,有济世之才,却因父丧守孝而不赴殿试,其孝义略见一斑;婉辞巡抚方升出仕之请,可谓淡泊名利;主持自鹿书院而率性推倒四吕庵神像,俨然是一位无神论者;立《乡约》,修《滋水县志》乃宿儒立德、立言之举;禁烟、赈灾可谓白鹿原上震烁古今的壮举。就连人生之最后归程,也坦然自若,堪称视死如归。其轶事奇闻平添神秘之余却也圈点出他在自鹿原中无可争辩的圣人地位和知人则哲的儒雅形象。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白鹿原》中朱先生的思想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他的思想是道学思想,即宋明新儒擘思想,通过朱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表现的是一种新儒学的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界对于《白鹿原》中的秀才形象少有关注.为此,采用文献法、文本细读、比较法等,对该小说中的秀才形象加以剖析,认为:作为传统儒学理想引领者和实施者不可或缺的助推力量,秀才特别是徐秀才共同参与完成了对置身于风云变幻大时代传统知识分子这一群体从努力弘道,而彷徨而悲凉的心路历程的生动表达.其中也寄寓了作者的某种理想.  相似文献   

4.
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白鹿作为一个被赋予了美和善的终极意义的象征意象和中心意象。支配着整篇小说的布局谋篇。因而对白鹿的象征意义的探索就成为学批评的重要内容。笔主要从白鹿在小说中的四大象征意义:与白鹿——太阳神有关的人、与“白鹿”相关的化实体——“白鹿精魂”,“白、鹿两家的你争我夺”、“仁义道德”着手构思该。  相似文献   

5.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一座不朽的文学丰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说领域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一代人阅读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在《白鹿原》中女人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且女人的形象也彰显出了一种社会背景。本篇文章以白灵形象为主,着重分析了以白灵为代表的各名女性的悲惨命运,同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作者所赋予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相似文献   

6.
《白鹿原》故事充满了对立和矛盾.从社会层面上说,表现为革命与反动的较量、文明与野蛮的对抗、科学与迷信的冲突.从个人层面上讲,《白鹿原》中的人物,生活在纷乱的社会中,基本上是一些优点(长处)缺点(罪过)均有的“混沌”式人物.这是艺术的真实,也是生活的真实.他们之间关系复杂,冲突不断;斗争时而激烈,时而缓和.只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反动势力才能消灭,文明才能张扬,野蛮才能消除,科学才能发达,迷信才能消失,纷乱的生活才能变得清明,混沌的社会才能得到新生.除去“纷乱”,消除“混沌”,实现真正的“清明”和“新生”,还需要白鹿原人民作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白鹿原》中人物的自我矛盾、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二元对立的框架,展现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焦虑感,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多面性。《白鹿原》中人物自我意识的矛盾以及价值观与外在环境的不融,导致人物无法寻求准确的定位而被束缚在矛盾对立中,最终走向悲剧。  相似文献   

8.
在《白鹿原》中,朱先生和白灵的形象差距很大,但他们都是“白鹿”的象征,这是作品的一个裂痕.结合作品周边材料分析可以看出,这个表面的裂痕恰好体现了《白鹿原》与20世纪80年代“人的文学”话语谱系的一致.  相似文献   

9.
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白鹿原》问世已经十余年了。在这十余年里,它获得了当代小说前所未有的巨大声誉,因其情节引人入胜,结构精巧严谨,人物摄魂夺魄,思想深邃独到而得到广泛赞赏。本文通过对作品的解读,试析其独具特色的修辞艺术。  相似文献   

10.
著名作家陈忠实小说《白鹿原》中“朱先生”的历史原型牛兆濂的纸本讣告,日前在西安被发现。这本纸本讣告是西安一文物爱好者在西安古玩市场购得的,现存放在西安收藏研究院。据了解,《白鹿原》中白鹿书院的“朱先生”原型就是陕西省蓝田县清末举人牛兆濂。他出生于1876年,  相似文献   

11.
陈忠实在《白鹿原》的创作中 ,以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艺术拓进精神 ,于总体写实的基础上 ,将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要素渗透于创作机制 ,把现实与超现实、理性与非理性、真实与梦幻组接在一起 ,融合为一体 ,绘就一幅色彩繁复而特异的民族历史画卷。其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艺术手法的熟练而极富表现力的运用 ,使作品的主题得到深化 ,使作品的艺术魅力得到增强 ,使我们充分领略到作者“放开”了的“艺术视野”  相似文献   

12.
民间传说是人类化心理的历史积淀,深深地植入了种族的记忆。艾特玛托夫和陈忠实将其激活,作为虚景插入到《白轮船》与《白鹿原》的创作中,章试图通过对这两部当代中外名作的比较,来探讨在现实情景中设置虚景这一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13.
余琪 《商洛学院学报》2005,19(Z1):101-104
<白鹿原>很好地发挥了小说的艺术特性,把史与诗水乳交融在一起,成为一部史诗风格的作品.小说以白鹿原为舞台,以白、鹿两姓子弟的人生历程为主要描写内容,以民族心史为构架,以宗法文化的悲剧和农民式的抗争作为主线来结构全书,始终以人物为叙述中心,从人物生活境遇的变迁来展示历史的变化.<白鹿原>是史与诗风格的完美交融,是民族生存的历史反思、文化反思和生命反思,它从历史的深度,生活的厚度,文化的广度,人性的力度入手,把人、社会历史和文化精神结合起来,且三者之间相互激荡,相互作用,共同增强了作品的时空感.  相似文献   

14.
《白鹿原》很好地发挥了小说的艺术特性,把史与诗水乳交融在一起,成为一部史诗风格的作品。小说以白鹿原为舞台,以白、鹿两姓子弟的人生历程为主要描写内容。以民族心史为构架,以宗法文化的悲剧和农民式的抗争作为主线来结构全书,始终以人物为叙述中心,从人物生活境遇的变迁来展示历史的变化。《白鹿原》是史与诗风格的完美交融,是民族生存的历史反思、文化反思和生命反思,它从历史的深度,生活的厚度,文化的广度,人性的力度入手,把人、社会历史和文化精神结合起来,且三者之间相互激荡,相互作用,共同增强了作品的时空感。  相似文献   

15.
《白鹿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味。小说中的人物未先生作为文化精英,能清酷暑地进行角色的自我定位和适时转换;白嘉轩主要在实践层面上体现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鹿子霖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负面价值。在传统文化面前,黑娃糊里糊涂地反抗又回归,白孝文则经历了从皈依到反判再到假回归的过程。从以上几个人物的生命轨迹中,可以析出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可以悟到人、文化、社会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鉴新历史主义的视角解读《白鹿原》 ,依次从三个方面展开对作品分析 :小说的意义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显现的 ;小说本身是历史文本性的一种具体体现 ;小说中异己意识形态因素的存在与化解 ,起到了加强主导意识形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竹的巨大生命力和潜能,让华夏古人生成了自然崇拜,竹的物种本能呼唤着古人的生命意识,竹成为原始植物崇拜的一个代表。竹与龙,有类似的神秘内蕴与象征功能,两者互可置换,不仅因其长度、形状相似,色彩及功能亦颇相近。竹与中国古人惜命重生意识也极为切近。竹的质地坚硬耐久,四季不凋、葱茏蓬勃的生命力,使其神话内蕴更有理由持久延续。古人信奉竹的祛病养生之用,还由竹的美好质性联想到日常人世伦理。湘妃泣染斑竹的仙话传说,将男性文人的气节,泛化为女性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中国古典文学中竹意象繁盛不衰,缘其神话原型的稳定凝重和多样化,从而文人主体在诸多重大人生课题面前心中时现竹影。  相似文献   

18.
原型重释——对当下原型定义的一点补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近20年关于原型探讨主要是围绕着原型批评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忽略了荣格理论本身,并且荣格的原型理论与原型批评因分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因而也不能将二简单的等同,基于此,重新梳理荣格的原型思想就成为一种必要。荣格对原型的阐释,不是确定的,而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因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他对原型的每一次思考,将原型看作一个系统,来审视它的意义和存在价值。最后指出这种理解对中国艺理论的理论层面的启示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镜子(Mirror)的反射特性使人能够"透视"世界,具有复杂的文化含义。镜子的映照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折射,同时折射出画家隐秘的心理空间。以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和王诜的《绣栊晓镜图》为例,从视幻空间的拓展、多重视角的变换、伦理道德的隐喻等方面来论述两幅画中镜像表现的相同之处;从材质和制作工艺的不同及视觉方式和呈像的不同来讨论作品在镜子的使用和表达上的差异。以此探析镜子在中西艺术创作中存在的独特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寻找格林先生》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诺贝尔奖得主索尔·贝娄的短篇佳作。小说围绕一位犹太知识分子在贫民窟中寻找社会救济金领取者的事件展开,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当代美国犹太人探寻生存意义的心路历程。小说中不同人物持有不同的人生态度。贝娄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细致刻画,向读者传达了他的人生哲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