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市民化是解决河南农村转移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推进河南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离不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方面它能够增强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它也能提高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能力。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给河南农村转移人口带来了诸多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项目少,社会保障门槛过高,社会保障水平低,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困难,社会保障地区差异显著,农村转移人口自身对社会保障认识不足,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歧视。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河南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也不利于河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当前,推进河南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就必须实现农村转移人口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构建适合河南情况的农村转移人口社会保障模式,发挥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农村转移人口的合力作用,营造农村转移人口社会保障的良好社会氛围,完善农村转移人口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2.
中原经济区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通过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创新社会保障机制,保证了农民就业增收;通过降低户籍门槛、加强住房保障,让农民在城市留得住。但是,由于目前中原经济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较弱,农民进城落户积极性不高,同时,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和土地制度改革缺乏顶层设计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的进程。因此,应通过建立农民自愿退出农村机制,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合机制,健全农业转移人口的进城定居机制等,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3.
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分别对安徽省16个地级城市的市民化成本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安徽省地级城市的年人均市民化成本在2.008-4.165万元之间(不计购房首付),与其他研究的测算结果存在差异,文章讨论了差异的原因。测算结果还表明,在安徽大多数地级城市中,个人承担的市民化成本低于转移人口的人均年收入,政府承担的市民化成本均高于各市人均财政收入。因此,城市政府财力成为安徽省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约因素,仅靠各市政府的力量完成安徽省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重任,压力较大,还需要中央、省级政府财政和社会资本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实现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内容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市民化.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及转移机制出发,利用效用函数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决策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措施,即增强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实现多渠道多层次转移;优化政策制度,保障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转变和稳定人力资本的流向;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转移劳动力素质与信息渠道建设.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作为国家重要的农业大省,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人口转移的特征突出,呈现出规模递增、结构平稳、就业能力强、兼业现象明显等特征,同时由于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人口转移中存在城镇吸纳能力不强、保障水平低、转移的推力不够等问题。为此,结合农业地区城镇化建设与农村人口转移的实际情况,提出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完善城镇建设体系、强化产业支撑、创新促进机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等举措,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央的规划和现实的需求同时指向一个命题: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既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对全体居民共享城镇地区发展成果的有效践行。但地方政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执行不力的问题愈发突出,具体表现为政策执行的虚空行为和政策执行的待援行为,究其根源主要在于部分地方领导干部的自利偏好与事权财权失衡两个方面。只有不断完善地方官员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尽快建立健全财政配套政策,才能激发地方政府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用工荒"、"招工难",表明我国临近"刘易斯拐点",这对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产生重要影响。政府要鼓励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扶持企业转型升级;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其整体素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8.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剂强效药,既可以减缓"城市病"亦可治疗"农村病"。随着此项改革制度的运行,其中的不足与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通过分析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现实困境,即主要包括大城市落户门槛高,落户对象范围小;城乡差距缩小,落户意愿降低;农业转移人口流动性大,落户因素受影响;土地退出机制不健全等,进而提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作为城镇化过程中的主力军,其城镇化的过程就是自身实现市民化的过程,因此,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农业转移人口为实现市民化而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必然性,同时分析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在此背景下,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城乡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切点,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当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仍会面临主观认知和客观认同“双重缺乏”、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不健全、城市生存成本压力大与职业技能匮乏等困境。因此,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要以社区为载体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融入度;以政策保障缓和市民化过程的个人成本为导向,优化政府出台的转移支付制度;以培育更高素质更高技能的转移人口为目标,实现培训内容同社会需求相匹配,技能难度同农业转移人口自身素质相平衡,全方位多渠道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是当前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中间过渡阶段,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能否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顺利实现市民化,对我国经济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通过深入研究分析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广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出现的户籍管理难、公共服务水平低、农民个人市民化转移成本费用过高和其文化素质低等问题,进而对推进广西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从改革户籍管理、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制度和努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文化素质等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2.
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是我国加快农村改革步伐,建设新农村必经之路,职业教育在提高转移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其就业能力,加快其市民化进程,推进城市化和社会稳定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成都市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受到收支状况、工作生活环境、家庭成员生活教育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收入水平、城市生活支出、非农就业时间以及承包地现状等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该结论可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一步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力量,在多元化社会治理格局中,被赋予了重要使命,在市民化进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为确保农业转移人口顺利完成市民化,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信任、参与和规范的功能,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村的各项权利,发展农村社区建设和服务;以城镇社区为依托,关心民生,精准服务;提高农业...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制度下,产生了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其发展过程是一个非农化、市民化与城市性不均衡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面临着诸如文化氛围不适、经济来源单一、公共服务难获取等问题。新时代终身学习理念的盛行,可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市性的养成,即生活方式的市民化,这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有效路径和重要抓手。终身学习可以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推进我国市民化浪潮。通过探索和分析终身学习与农业转移人口城市性积累、市民化的联系,将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城市性基本理论,为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大工程,研究结论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无论从个人、国家、社会还是从城市和农村来说,其收益要远大于成本。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必须降低市民化成本,提高市民化收益,为此,要建立合理的融资体系,构建成本分担机制,规划合理城市布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7.
困境与出路——加速张家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张家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其对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思路与对策措施,即: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市民化的认识;加快以户籍为基础的制度改革;调整现有的城镇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允许并鼓励土地流转形式的多样化;大力发展县城经济;加强农民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扩大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突破户籍、土地、社会保障等制度引发的诸多困境;完善《宪法》《劳动法、《土地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规范并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引导和规制,以稳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我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邢台学院学报》2019,(1):16-19
新型城镇化是当前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推动其建设的重要核心就是要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江苏作为沿海开放地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已经历了三次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在对农业转移人口内涵解析基础上,以江苏为例,总结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做法和经验特色,分析当前存在的布局、制度、载体、成本等四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项系统体系,任重道远,还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亟待法律制度的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0.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是实现河南城镇化的主要途径,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为河南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城乡二元结构、供求结构性矛盾以及技能素质不高等相关因素造成了河南省城乡发展不平衡,阻碍了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此,应当通过五个方面的努力,推动实现河南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一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二是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三是优化就业环境,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劳动力转移;四是扩大就业培训规模,完善培训补贴政策,实现农民工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五是落实各项配套政策,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做好服务;六是积极推动城镇服务业与"互联网+"有效融合,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