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1 毫秒
1.
李育善新出的散文集《山里的事》收入文章近八十篇,这些文章都是作者写他的家乡商洛风土人情的。我读了这部地域色彩很浓的集子,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作者通过他记叙的一个个人物和故事,将陕西商洛地区当下那勃勃生机的生活风貌和发展态势呈现了出来。乡土风情素来是作家喜欢描写吟咏的对象,跟许多作家站在家乡之外写家乡不一样,李育善笔下的风土人情更具鲜活味儿,他的这些文章就像是这块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瓜果树苗,青枝绿叶,葱翠可爱。这是因为作家从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他是时刻与这片土地联系在一切的,他的根,他的爱都在这片土地上。他以一颗虔敬的心,记下了这片土地上一个个人物的生活和命运,他们的欢乐以及烦恼,让我们感觉到这一切都是正在上演的一幕幕活剧,这是一个立体的活的商洛。  相似文献   

2.
韩少功的《山南水北》是一本乡土散文集,其中,作者的个人记忆是一务贯穿始终的潜在线索。该散文集里,那个叫做“八溪峒”的乡土社会在作者眼里是诗意盎然的,也是传奇神秘的,他对那片土地的情感态度以至他习惯性的文化批判视角都烙上了他个人记忆的印痕。《山南水北》是作者对自己生命的又一次抒写。  相似文献   

3.
当我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裹,一本封面清新雅致的《百里童谣》便呈现在我的面前,我欣喜地捧在手里,心里一阵激动,这就是我一直想读的一本散文集!我生怕弄疼了如此精巧的书本,小心翼翼地翻开书页,仔细读了起来。这本散文集是盐城作家戴永瑞先生的作品。戴永瑞先生出生在"水乡泽国"之称的大纵湖畔,美丽的林纵湖赋予了作者一种文字的  相似文献   

4.
<正>最近读了陕西作家李育善的散文集《惊蛰之后》,犹如在山野里邂逅一泓清澈的溪水,它清粼粼地流过心坎,让人不知不觉间整个身心都感到苍翠和澄澈。这本散文集是作者继以写亲情、个人成长经历为主的第一本散文集和以写"山里的事"即乡土为主的第二本散文集之后的第三本散文著作。这本散文集有个特点,就是集中写作者正在从事的实际工作和所观察到的当下生活,也可以说是作者人生履历的最新记录,是他心灵上的最新刻痕  相似文献   

5.
散文集《穿裙子的云——童年记忆》是梅山文化沃土里长出的歌。她以对童年生活的深情追忆为主旋律,以梅山风土人情的诗意表达为和声,以渗透着梅山巫风的神奇书写为最独特亮丽的青符。作品中那些令作家铭记至今的记忆碎片,经过作者的调配与架构,谱成了带着梅山文化韵味的歌。因此,散文集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品位。  相似文献   

6.
我的散文集《凌波而歌》出版了,而且获得了一个大奖,使我好亢奋了一段日子。在那本书的"自序"里我写道:"这是我在散文领域里摸爬滚打十六年的积累。""十六年的  相似文献   

7.
儿童文学作家应担当起为童年而歌的使命,应具有自觉的童年意识和深广的童年关怀,作品中应呈现童趣和美质。刘第红的散文集《白蝴蝶黄蝴蝶》便是作者童年精神集中的诗性呈现,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在大自然怀抱里幸福成长的过程,记叙了其童年时代嬉戏玩耍的诸多欢乐场景,对故乡的农事物语、风俗民情进行了诗意的发掘和书写,作品洋溢着童年之趣,浸透着童年之美。  相似文献   

8.
正草原民族是天生的艺术创造者。内蒙古草原是一个遍地生长诗歌和散文的地方。在这俯拾皆是的诗性篇章里,能够脱颖而出的,一定有专属作家自己的"利器"。刘志成的散文即是如此。读他的散文,给了我太多的震撼和感动,还有来自心底的一声叹息。《一条歌的河流》是欢歌,也是悲歌。无论悲欢与离合,刘志成认真、郑重地对待他生命中的每一次悲伤和每一次感动。在他的笔下重重拿起,又重重放下,充满了作家对精神世界的自省。在第一辑《边地罹忧》  相似文献   

9.
《商洛学院学报》2015,(3):34-40
白忠德的散文创作,从自己的故乡开始,至今都紧紧围绕地理、情感、文学三重意义上的故乡和家园,《摘朵迎春花送你》《回望农民》《佛坪等你来》等散文集无不如此。他最新的两部散文集《斯世佛坪》和《我的秦岭邻居》,前者从情感上仍是"走不出这片土地"的延续,后者则在延续的同时进入"生态散文"这一新的领域。不过,其中也潜藏着需要注意的危险。无论如何,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不能以某种类型来自我限制,而应当立足于文学,关注属于文学性本身的那些要素,尤其是微妙的细节,这是包括白忠德在内的所有写作者都应首先了然的。  相似文献   

10.
母女关系是女性主义作家作品中的常见主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在其作品《在玫瑰花丛中》中展现了复杂矛盾的一种母女关系;妇女主义者爱丽丝·沃克在其散文集《寻找母亲的花园》中则展现了充满信任的一种母女关系。本文以叙述角度和关系内涵等为切入点分析了两位作家对母女关系这一主题的认识。尽管两位作家描写了母女关系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但其互相包容、信任和支持的主题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英国首都伦敦西部,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被称为"英国的加利福尼亚",在这一区域里,有一片三百平方英里的空闲土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郑振铎(1898—1958),是我国现代作家、文学家。他于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一日乘船从上海启程旅欧。《别了,我爱的中国》,写的就是作者这次旅欧离国时的景象和感情。这篇文章选自散文集《海燕》中的《离别》篇。《别了,我爱的中国》是一篇抒情散  相似文献   

13.
土地的自白     
这是一篇特别的环保主题文章:小作者大胆设想,把自己想像为一块饱受摧残、历经沧桑的土地,赋予土地以人的情感。在大地污染、水土流失严重的当下,替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发出呼吁:请珍惜这片的土地吧,就像珍惜我们的生命一样。  相似文献   

14.
秦牧是一位人们熟悉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是很有特色的。对一些普通常见的事物,作者常常赋予它某种奇妙的想像和怀感。而且,他写哪一个主题,就拥有哪一范围里的人生、社会和历史的知识,用这些知识,拌和着新的情感,编织成丰富的联想,创造意境,深化主题。《土地》就是体现他这种创作风格的代表作之一。在《土地》这篇散文里,作者从日常生活中对土地的感受开始,畅论土地的过去和今朝,充分揭示了一搬土、一寸土的深刻意义,生动描绘了社会主义时期土地的巨大变化,热情讴歌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人民和伟大的党,读后给人许多启发。这里  相似文献   

15.
《悲剧和全面的真实性》一文选自散文集《夜晚的音乐及其他》一书。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一个史学创作上的问题,把悲剧和全面描写真实生活的作品加以比较,最后下结论说:这两种作品都是为人类精神生活所需要的。这个问题提得有一定道理,对于我们也有一定启发,而作者的分析也言之成理。在史章末尾,作者举出一些西方作家颇留意于全面描写真实生活的例子,(这是三十年代的老话了),也从某一个方面透露出国外“意识流”一类史学作品出现的史化背景。这些话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小学青年教师》2010,(5):F0003-F0003
滔滔卫河水,奔流不息,她是这片土地上一支流动的歌。苍苍大怌山,巍然而立,她是这片土地上一幅多彩的画。  相似文献   

17.
《记住我的姓氏》是羌族作家任冬生的又一部散文集,也是"阿坝作家书系"(第一辑)的两部散文集之一。该散文集是对"我"及其族群的认识与反思,是对民族之魂的守望,是对自我的身份认证。作家在羌寨藏区的游走,意味着生活场域的变换与他的身份的变化,这一变化又是作家通过对阿坝草地生活的深层介入与真情的灌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1917年对丹麦作家来说,真是“福星双降”,在这一年里,丹麦两位同年出生的作家在他们六十岁的时候同时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两位丹麦作家一位是卡尔·吉勒鲁普,另一位就是《鹰的飞翔》的作者亨利克·彭托皮丹。  相似文献   

19.
龙美光卷     
作为《新作文》的老读者和作者之一,在2002年这样一个马气腾腾的壮丽年份里,我将推出个人散文集《守望滴水》。这两篇文章就是《守望滴水》一书中的篇什。将自己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新文学三十年代文坛上,曾出现一批致力于抒情散文创作的作家,他们在祖国散文园地里开拓、耕耘,执着地“在为抒情的散文找出一个新的方向”。丽尼就是这批作家中的一位。他原名郭安仁,生于一九○九年。丽尼,本是他幼年时一位外国女友名字的音译,为了纪念这位早逝的女友,他用它作了笔名。丽尼从一九二八年六月开始创作,至一九三八年辍笔,除去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四年的沉默,在八年多的岁月中,他写了《黄昏之献》(一九三五年出版)、《鹰之歌》(一九三六年出版)和《白夜》(一九三七年出版)三本散文集。此外还有《同伴》、《我们记住》、《江南的记忆》等单篇散文。一九三八年以后,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