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孔子与庄子作为儒家与道家的代表人物,其各自的丧葬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孔子事于“矩”的丧葬观体现其主张在丧葬中重“礼”与“哀”,庄子事于“心”的丧葬观体现其主张在丧葬中重“简”与“乐”:前者重在维系社会礼制法度的稳定,后者重在寻求个人精神层面的解脱。对孔子与庄子丧葬观的探讨与比较,可以更好地审视孔子与庄子的思想主张及他们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庄子《人间世》一篇的层层浅析,反映庄子主张“无己”、“无用”之用的处世之道并提出对这一处世之道的辨证看法,同时认为人们辨证地运用它以受益。  相似文献   

3.
论唐代庄子寓言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寓言赋是唐代出现的一种的学现象。在唐代不同的社会状态下,庄子寓言赋也折射出不同的思想内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盛唐的庄子寓言赋都以“大鹏”为主题,与盛唐的盛世气象相对应地表现出积极的用世精神;开元末至大历时期的庄子寓言赋与科举考试和崇道思想关系紧密,表现出士人对于社会的旁观心诚和对于现实矛盾的回避;大历以下的庄子寓言赋数量较多,与当时复杂的社会状态相适应,表现出积极干世与消极避世相交织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4.
由于儒家的修辞理论存在一定局限,才产生了庄子的修辞思想。在庄子的修辞实践与修辞主张貌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实质上体现了“文道浑融”的修辞思想。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无君论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民主性的精华。庄子无情地揭露与抨击君主的暴行,坚定地与君主统治者不合作,肆意倡导“无用之用”哲学,竭力讴歌“至德之世”的无君社会。庄子无君论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6.
由于儒家的修辞理论存在一定局限,才产生了庄子的修辞思想。在庄子的修辞实践与修辞主张貌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实质上体现了“文道浑融”的修辞思想。  相似文献   

7.
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候”的社会背景下,庄子在对社会的批判中提出了自然无为的基本主张,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无君、无为和返朴。庄子“自然无为”思想发掘及其具有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庄子提出“原天地之美”,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激励人们逍游于天地自然之间;主张“虚静”。“物化”地审美态度,高扬精神自由和审美超越强;强调顺应自然,“以天合天”。庄子的自然审美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发展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解决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对立的矛盾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庄子提出“法天贵真”的审美思想,李白受庄子的影响,在诗歌上提出“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歌审美观,对庄子的审美思想有着明显的继承和发展。李白主张清真朴素,反对雕饰造作,但与庄子美学思想表现方式不同。苏轼在庄子“法天贵真”、“以天合天”思想的启发下,创建了“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自然”说。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及生活经历等不同,他们虽都学习庄子,但他们在作品中表现的审美情趣还是有差异。苏轼在宋代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里,兼之终生为宦的经历使他努力寻求超脱,体现在诗文中就是一种“平淡自然”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鲁迅对庄子的批判与认同,体现了庄子对他的巨大诱惑。在寻求自由的路上,他们分别选择了“逍遥”与“拯救”的殊途。他们关注人的“异化”,完成了对自己时代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庄子对鲁迅的影响,既养成了鲁迅的深刻,也是鲁迅矛盾痛苦的根源之所在。鲁迅与庄子既是精神的知己,又是思想上的对手。  相似文献   

11.
在庄子看来,民为治安的基本内容,国只是治安的外在形式。他主张“大顺群生”,“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在庄子之前,民总是附属于国,庄子的治安思想是首次建立在以人为本位的基础上,把人突出到一个空前的主体地位。不过,庄子笔下的人更多的是自然的人。在对人应采取何种态度上,庄子则走了极端,他彻底否定“治”,提出“不治天下”。人的社会性在庄子面前遭到彻底否弃。庄子把人的地位与人性的价值抬到了至高无尚的位置,显得虚无飘渺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一书充满悖谬的色彩。在理论上,庄子的“自然”及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自由观都存在着逻辑上的悖论;在理论主张与情感走向之间,其对艺术,美、丑,小、大,道、言的看法均呈现出“道是无情却有情”的现象;在情感自身,庄子也因同时表现出对于出世与入世的执著态度而形成鲜明的矛盾。但是,不能以科学和实用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庄子的思想,这是一种“无理而妙”的情感逻辑。庄子也不是在构筑严谨的理论体系,而是以感性的方式表达他的思考与疑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庄子》可视为一部经典的美学著作。  相似文献   

13.
人类生活充满了许多矛盾,因而引起许多问题。庄子说:“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庄子·至乐》)由于有许多问题,所以引起许多忧虑。孔子以为“仁者不忧”,但未达到仁者的一般人还是有忧的;而仁者亦有所忧。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庄子更以为仁者多忧:“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彼仁人何其多忧也!”(《庄子·骈揭》)苗子对人类生活中的问题词比较易优的说明,他说:“人主而和部,饮而不得则不能无米,来而无巨星分弄则不能不争。令则乱,乱则穷。”(《日…  相似文献   

14.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亦是庄子散文的代表作。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空、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所谓“逍遥游”就是无拘无束地绝对自由地活动。我认为,庄子的思想基本上是消极的,他的政治主张一般说来也是反动的,但是《庄子》散文作为文学作品却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庄子》散文一般都想象丰富,宏放雄肆,壮丽瑰玮,有很浓厚的文学意味。《逍遥游》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首先,《逍遥游》在构思…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庄子是不可知论者,但对此的论证所依据的材料只是整个《庄子》的一部分,《庄子》中的很多其他材料都表明庄子是可知论者。通过仔细分析所有那些作为庄子哲学是不可知论的证据,发现对这些材料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然而更为可信的解释,在新的解释下这些材料并不表明庄子哲学是不可知论。因此,庄子的认识论是可知论是唯一的且与所有的材料一致的合理的结论。通过分析《庄子》中对知与不知的关系的相关论述,指出《庄子》中貌似矛盾的陈述其实都有合理的解释。《庄子》所作的“知之所不知”与“知之所知”(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区分,可以解决《庄子》中一方面主张“道不可言”,另一方面有大量的对道的言说等悖论。  相似文献   

16.
“游”是庄子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在总体意义上表现为:人欲从不理想的世况之居中疏离出来、解脱出来,游是达到个体的自由境界的一种生命生存方式。庄子在切身的世境遭遇中,亦是以“游”处世,以载道之“游”实现人生的逍遥。因此,不论以怎样方式实现“游”的境界,都应“乘物以游心”,实现人的达生至乐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7.
要解答“普世价值”这个重大的时代课题,深刻的理论分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出,主张“普世价值”的人提出的“普世价值”的依据,即“抽象人性论和全人类共同利益”是不成立的,“普世价值”的概念内涵也是不科学的。而且人们从探究“普世性”和剖析“价值相对性与绝对性关系”这两个方面,也能揭示出“普世价值”理论体系的不成熟。因此。后现实社会中,“普世价值”在理论上不存在,在实践中也难以实行。  相似文献   

18.
儒家“和”思想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是个极其复杂而需作出合理取舍的问题。“和”思想在现代化建设中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在化解当前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激烈矛盾冲突中 ,具有重大的作用和生命力。但“和”思想与现代化之间亦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因此 ,充分认识“和”思想的两重性 ,对它批判地继承 ,是实现“和”思想现代化转生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9.
庄子在其代表作《庄子》中讲述生命的重要,对人的生命关怀表现为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主张超然物外、精神自由的幸福哲学。庄子用虚静的智慧解读幸福: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自由与本真,脱离一切外在的、世俗的羁绊和束缚,消除与世间万物的纠纷与矛盾,实现内在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这种超越时空的"逍遥游"是庄子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20.
读《庄子》,我们会感觉到,庄子对“人间世”的观察是那么细致,那么入木三分,他要求挣脱“圣人给人们加上的枷锁的心情是那么迫切”。林希逸评论庄子,“其见道精,其愤世甚”。正因其“见道精”,“愤世甚”,其散文的美感个性特征不仅使我们看到一个浪漫主义者浮想联翩和夸张奇特的情调;还使我们看到一个现实主义者的观察犀利的慧眼。在《庄子》里,一种现实主义精神贯注于浪漫主义方法之中,以浪漫主义的形式,表达了现实人生的主题。 横亘在庄子眼前的,是一个充满危机与恶浊的“人间世”。由于深深憎恶那一个“人间世”,他对现实中形形色色的现象,进行了无情的鞭答与讽刺。在《人间世》中,庄子把笔伸向夏商时代,记载了“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的历史事实;更揭露、鞭挞了当代的暴君:“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