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莎 《青年记者》2012,(27):54-55
"体验式"新闻是近几年颇为流行的一种报道方式,是记者亲身经历、深入现场,并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前提下,以第一人称写就的新闻文体。所以,"体验式"新闻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感。目前,对"体验式"新闻的研究,多聚焦于对其方式方法的探讨,进行理论研  相似文献   

2.
体验式报道——新闻“三贴近”的好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央领导同志在谈到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时强调,要“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多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为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笔者认为应当倡导创新群众喜爱的体验式报道,它是“三贴近”的一种好形式。体验式报道,何以受欢迎?体验式报道,就是记者深入新闻现场、体验新闻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而采写的一种新闻报道。这种报道真实、自然、亲切,现场感强,有可读性。我国新闻界前辈范长江在上世纪30年代采写的《中国的西北…  相似文献   

3.
王世华 《传媒》2012,(6):64-65
"体验式报道"一直被视为记者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重庆工商大学报》通过组织大规模的"体验式报道"采访活动,实现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基本要求,蕴含着宝贵的德育教育价值,同时也为新闻实践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体验式报道"契合了"走转改"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自2011年8月9日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北京日报的"走转改"报道已从最初的行业体验式报道,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即编辑部配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进行选题策划,增加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实际问题的民生报道,强化自主策划的深度报道选题。  相似文献   

5.
认清现实:走出心理"亚健康"的起点 2000年6月社会学硕士毕业后,我来到浙江一家地市级媒体工作.之前其实对新闻单位没有什么具体印象,甚至都没到新闻单位实习过;当时只是觉得自己文字功底还可以,在读书时也有几篇文章公开发表,于是找工作时就斗胆找到了新闻单位.没想到,刚工作一个月后就感到了工作上的压力,记得自己有一次曾跟同事说:"不知道自己在这个岗位上能坚持多久?"如今,10多年过去了,我还在新闻单位的一线工作着,业务日趋熟练,并且有了一些小小的成绩.  相似文献   

6.
“体验式”报道,就是通过记者亲身体验写出的报道。它是从目击式报道发展而来的一种报道形式,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使人有一种“临其境、闻其声、见其人”的感觉,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因此,军队新闻工作者应多采写“体验式”军事新闻。一、“体验式”报道可以获得真实可靠的材料,可以使作品具有很强的纪实特点。通常来说,没有采访没有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产生新闻的过程。“体验式”报道因为是记者亲历的,从新闻的源头上讲,具有真实性、可靠性。记者亲眼所见或亲身参与采写的报道最接近原始材料,最符合事实真相,因为他避免了中间环节所导…  相似文献   

7.
刘卫  屈波 《新闻前哨》2009,(4):53-54
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媒体报道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体验式报道的异军突起就是一例。体验式报道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关注的是热点问题,反映的是群众呼声,它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民生,贴近生活。体验式报道的“零距离”再现,不仅加深了报道的深度,也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心。体验式报道在探索中不断向纵深推进,记者在参与、感受、再现新闻事实中还原了生活原态。  相似文献   

8.
当下,市场竞争激烈,各家报纸纷纷举起"走转改"的大旗,探索新的形式,挖掘新的内容,力争把报纸办得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读者喜欢。体验式新闻便是近几年继现场目击新闻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新闻形式。特殊的时间、地点、人群,却上演着万千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个  相似文献   

9.
所谓体验式新闻是指记者深入到事件发生的现场,亲自体验采访对象、新闻事件、新闻现象的采访方法,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更真实,更准确地报道事件和人  相似文献   

10.
郑瑾  刘娟娟 《新闻传播》2013,(12):137-138
丽水市广播电视总台自2011年举办全市第一届"鲜活新闻"大赛以来,至今已连续举办三届。每一次在竞技中都有新的突破和收获,通过这类竞赛,较好营造了业务氛围,促进队伍素质提升和全台创优工作。"鲜活新闻"是新闻工作的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鲜活新闻大赛"中,我们对"鲜活"的定义和解读倾向为四个第一:第一事件、第一现场、采访事件的第一当事人或目击者、第一时间发稿。当然,可以从其他维度来解读"鲜活"概念:比如"鲜活"可能包括内涵的鲜活,内涵看不着摸不到,需要仔细体味;再比如先锋姿态,即媒介或报道者所秉持的先锋姿态,这也是"鲜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范围很广,比如语言的鲜活、呈现的鲜活、思想的新锐等等。在"走转改"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才能提升创优能力,做出真正"鲜活"的新闻呢?本文结合"鲜活新闻大赛"的几次实践活动,感悟思考三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11.
体验式采访报道真实,现场感强,有可读性,被各类新闻媒体广泛使用,深受读者欢迎和好评。但是,体验式新闻报道不能只作表面文章,在“身入”的同时更要“深入”,以发现行业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新闻舆论真正起到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体验式"采访概述所谓体验式采访,其实就是要求记者深入生活,深入到采访对象的生产、生活中去,调查他们的生活状况,体会他们的生活心境,这恰恰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深入生活,就是要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涉浅水者得鱼虾,潜深水者得蛟龙。对缺乏生活阅历的年轻记者而言,体验式采访是写出精彩报道的有效方法。《红河日报》2011年9月曾策划过两  相似文献   

13.
近年,在报纸,刊物甚至电视上,读者,观众经常读到,看到一些记者亲临现场的采访报道,这些报道真实,自然,亲切,可读性,可视性很高,在新闻界,这种报道方式被称作“体验式报道”,体验式报道的前提条件是体验式采访,所谓体验式采访,就是记者亲自体验采访对象,新闻事件,新闻现场的采访方法,然后,记者把这种亲身体验的情况,过程直接写进报道的作品,就是体验式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4.
从当前新闻采访工作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体验式采访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有一些新闻记者对体验式采访的现实意识认识不够到位。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分析体验式采访的现实意义基础上,重点就如何更有效地开展体验式采访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下的生动实践,是新时期党的群众观在新闻工作中的一次鲜活创新。2014年12月初,中宣部对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进行动员部署,以推动新闻战线进一步深化拓展"走转改"活动,努力打造"走转改"升级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党对新闻工作的一贯要求,是当前新闻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更是提升新闻报道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如何使这项开展三年之久的"走转  相似文献   

16.
2015年,几乎所有媒体都行进在融合的道路上,成为新闻界的主流。然而,频频出现的"反转新闻"却不断刺激着公众的神经,也引起业界的关注。笔者认为,"反转新闻"严重危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其本质是新闻虚假失实,媒体应该采取措施严防新闻反转。"反转新闻"严重危害媒体公信力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有图有真相的新闻也可能蒙蔽了你的双眼。一些新闻事件,用一次次转折充分演绎  相似文献   

17.
长期负责党的宣传文教工作的陆定一认为: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1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庆光认为: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运行。2复旦大学教授童兵认为:"新闻传播"指人际间、群体内以及社区内直接的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3"新闻传播"是新闻传播学的核心术语,但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与解释,前人研究多从新闻传播事业、活动、现象、工作及新闻传播学等感性经验或  相似文献   

18.
在采访中,往往透过一次性新闻,发现"二次新闻",对事件或人物进行再度采访,深入报道,抓到水中的活鱼,写出新闻的味道,反之,新闻则如槁木或一杯温水。所以,《经济日报》总编辑庹震说:"没有味道的新闻是无读者的新闻,一旦新闻没有了读者,也就失去了作用。"本文从社会新闻角度探求"二次性新闻"的特点及其发展,意在抛砖引玉,唤起新闻理论界对"二次性新闻"的重视和发掘。  相似文献   

19.
新闻定义外延的再一次扩张,正是在"悬疑新闻"大量出现在媒体后,首先引起业界再一次对新闻定义的重新认知.没有发生或尚未证实的事实,众说纷纭而尚未定论的事实,可被媒体当作"独家新闻"、"重要新闻"向受众海量传播.而受众对"悬疑新闻"的信息冲击,不仅没有排斥,而且还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作为新闻传播的业者,还能说"悬疑新闻"不是新闻吗,还能对此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20.
体验式报道是近年来媒体中比较流行的报道形式,体验式报道是记者深入新闻现场、亲身体验新闻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而采写的一种新闻报道。强调记者的"参与"和"体验",给读者以真实可信之感,颇受受众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