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3年8月1日,中国煤炭教育协会高等教育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2013年"校长论坛"在山东青岛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煤炭教育协会高教分会主办,山东科技大学承办,会议的主题是"协同创新与煤炭行业院校特色发展"。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原煤炭行业22所院校,以及北京龙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代表,共计80余人。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  相似文献   

2.
“双碳”目标和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煤炭智能绿色开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以及煤炭与清洁能源协同发展,这三个方面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培养方案要随之合理地进行优化。煤炭行业特色院校要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开发新专业、新标准、新教材,开设煤炭行业所需的多学科交叉新型能源专业,搭建更好的煤炭行业专业人才培养平台。  相似文献   

3.
自从2013年以来,我国煤炭行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煤炭价格持续下跌,市场低迷。另一方面,我国政府为了调整行业结构,控制环境污染,实现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去产能政策。双重夹击之下,煤炭行业已经身处"寒冬"。面对行业"寒冬",煤炭做为我国能源供给的主体地位不会得到改变,然而如何能够快速改变煤炭行业现状,加快煤炭行业振兴是政府、企业以及众多学者在不断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煤炭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针对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以及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形成了独具煤炭行业特色的"校企共办、学工结合、理实一体、校企同考"的"送教下矿"办学模式,建立了以创新办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教材建设、考核及评价体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撑,以行业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适应煤炭产业现代化建设矿井建设要求的"送教下矿"人才培养体系。提出"送教下矿"理论体系,率先采用课堂在煤矿,教师到坑口,实训在岗位,考核在一线的教学方法,促成了现代职业教育与煤炭行业的紧密对接。"送教下矿"得到了煤矿从业人员、煤炭企业及涉煤省份职业院校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育网络》2005,(3):68-69
项目背景由于煤炭院校体制下放和煤炭行业前几年所处的困境,使煤炭行业的多数企业出现了中高级人才“进不来,留不住”的现象。据对11所原煤炭院校调查统计,体制改革前地矿类专业(含采矿、选矿、地质、测量、通风安全等)共有54个专业点,  相似文献   

6.
《河北自学考试》2009,(5):17-20
为进一步加快我国煤炭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不断满足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同意中国矿业大学等21所高校部分专业2009年面向部分省区“三校生”和煤炭企业优秀青年单独招生(以下简称煤炭专业单独招生)。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煤炭行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煤炭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然而,既精通煤炭专业知识,又具备专业英语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影响了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搞好煤炭专业英语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促进煤炭行业发展,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8.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煤炭类高校为煤炭行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然而,受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清洁能源推广以及煤炭行业"智能化、少人化"发展趋势等因素的影响,煤炭行业对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准确把握现阶段我国煤炭行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系统分析了我国煤炭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实施"订单培养"等矿业类高校优化人才培养的思路和建议,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河北自学考试》2010,(5):17-19
为进一步加快我国煤炭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不断满足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部近日发出通知,同意中国矿业大学等21所普通高校部分专业2010年面向部分省区“三校生”和煤炭企业优秀青年定向单独招生(以下简称煤炭专业单独招生)。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及仿真技术,利用VC++自主研发构建"煤炭矿山生产仿真系统",以作为煤炭院校在校学生认识、了解并初步熟悉煤炭矿山生产工作流程及生活环境的第一门实习及"扫盲"课程,为煤炭行业学校普及煤炭矿山生产及生活环境等知识及实习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经济结构调整,煤炭行业去产能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当今时代,升级换代乃至转型是社会发展的常态。现在我国的钢铁、煤炭等产业正在进行的转型升级、去产能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符合世界趋势。去产能不是不要产能,而是发展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那么,如何界定和计算先进产能?早在2010年,钱鸣高院士、笔者及相关院士、专家就提出并倡导科学产能。通过2010年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  相似文献   

12.
网天下智力 育煤炭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年前,全国煤炭行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网(以下简称煤炭远教网)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正式开播!这是一个必将写入煤炭行业教育培训史的大事件。煤炭远教网担负着行业发展、人才培养之大任,背负着企业发展、人才培养之期望,承载着550万华夏矿工的热情与梦想开播运行,助推了煤炭行业教育培训的变革之舞,拉开了煤炭行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的序幕,书写着煤炭行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3.
全国煤炭行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网(以下简称煤炭远教网)是面向全国煤炭企业,以行业服务为特色的远程教育培训网,是煤炭行业、企业自己的网煤炭人自己的网。  相似文献   

14.
煤炭是黑龙江省的主要能源,在黑龙江省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中占主体地位,但黑龙江省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缺乏、结构不合理。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煤炭企业缺乏对人才开发与管理的整体的、全面性的谋划,煤炭企业工资待遇低,煤矿工作环境差,用人机制不灵活,高校毕业的煤炭人才不愿意去煤矿工作,对人才重视不够。黑龙江省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煤矿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需要通过加强政府、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人才的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方式、满足煤炭行业人才需求,加强黑龙江省煤炭院校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黑龙江省矿业类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健全人才配备机制、提高人才配备数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水平,加强人才政策落实、稳定和吸引人才,全面实施"职工队伍培训工程"等途径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高职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困难,通过对近五年煤炭安全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针对当前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煤炭企业人才需求疲软、社会对煤炭行业认可度不高、学生到煤炭行业就业积极性不高、学院人才培养及专业调整滞后、学生专业知识薄弱等问题,从发挥政府和社会作用、深化煤炭企业内部改革、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提出了解决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加强煤炭高技能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先锋  张鹏 《中国培训》2007,(12):20-21
煤炭技工院校是以煤炭行业为依托、以煤炭专业为特色、以培养煤炭中高级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在煤炭高技能人才培养系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资源供给地区,具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对于支持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为我国工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西部地区煤炭存储量占有很大比例,煤炭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煤炭行业技术技能人才。本文对西部地区煤炭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分析在经济新常态下西部地区煤炭高职院校和部分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现状,提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注意的问题,探索出一条适合西部煤炭行业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江苏省成人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指南"精神,明确煤炭主体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定位。通过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手段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煤炭主体特色专业的建设。并通过煤炭主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了三种人才培养模式,为煤炭行业紧缺人才的培养打开了绿色通道,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9.
煤炭行业专网语音和数据业务的分离增加了通信的成本,为了降低语音通信的成本,在煤炭专网上实现VOIP是必要的.考虑煤炭行业通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煤炭行业专业VOIP改造方案,并分析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重工业的大力支持,重工业的发展又离不开对能源的大量需求。因此作为我国主要能源之一的煤炭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煤炭行业较为集中的地区,随着我国煤炭行业随经济发生变化,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随之变化。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煤炭高职院校的长久发展,必须对西部地区的煤炭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以及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本文主要研究西部地区煤炭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状况的匹配性问题,找到更好的措施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报考煤炭专业,解决我国西部地区煤炭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