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互文性理论视野中,《金陵十三钗》与《南京大屠杀》、《圣经》以及《羊脂球》这三部作品在主要人物、主题和故事情节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互文性,使得小说《金陵十三钗》的内涵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2.
吴闽闽 《文教资料》2009,(25):22-23
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以<圣经>中的"创世纪"神话作为原型.将"南京大屠杀"设置成一个展现人性的特定境遇.以秦淮妓女们的舍己救人成就了一个整体性的寓言故事,消解了高雅与低俗的分歧,让人性的光辉遮盖一切道德准则,释放出夺目的光华.由此,作者寻找到人类和谐的回归之路:尊重差异、容忍差异、理解他者、欣赏他者,为告别杀戮与歧视、建构"多元共处、和而不同"新文化景观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金陵十三钗》讴歌了十三个秦淮女子的舍生取义,肯定了人性升华中完成的"自我救赎",但当把"救赎"看为一个事件,察看卷入这场事件中的人物,他们的身体、思想、情感、心理、生活因此受到的影响时,发现文本叙事中的"救赎"更多是指向对他人一种本能的、责任的、身体层面上的保护,而缺乏一种精神式的、人性反思的救赎,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一种更为宽广的生命维度视野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严歌苓的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不论是选材还是人物都可称是其作品中的另类,但是对女性、人性、历史的深刻挖掘又彰显出这部小说的无穷魅力。小说中,宏大战争的背景与一群小人物命运的起伏跌宕之间展现出人性的矛盾与冲突,极富张力。而其中正视民族的苦难历史、直面创伤记忆以及在叙事中寻求创伤"救赎"更是赋予了这部小说发人深思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苦难与女性——解读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歌苓新作《金陵十三钗》的主题展示了边缘与反抗、仇恨与宽恕、谵妄与救赎三种精神向度.作品通过将女性置于极度苦难的地境中来表现作者心目之中的“女性的伟力”.展示了一种女性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写作姿态。  相似文献   

6.
《金陵十三钗》将“妓女出列”这则历史本相,升格为一种崇高想像。电影不仅强化了“妓女救世”的国族寓言,而且将士兵、学生等其他角色征用至其麾下,软弱和苟且被压缩至最低限度。尽管这样迎合了大众口味,然而问题在于,英勇雪耻的情结压倒了身罹灾祸的残酷,战争受害者形象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产电影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合作的不断扩大,近几年不少国产大片剑指国际,乘风破浪地冲出亚洲,走向世界。2011年由张艺谋导演执导的战争史诗大片《金陵十三钗》作为一部自筹备之初就瞄准国际的电影,在影片名称的英译上充分考虑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影片内容以及主题的表达。通过对《金陵十三钗》电影译名的分析,能够为国产电影片名的英译以及国产电影走向世界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沈彬 《新读写》2012,(6):30-30
说真的,从来没有一部中国制作的电影像这样一次次深深拨动我心底最深处的那根弦,一次次地让我为之震颤,为之折服,只感觉眼泪不止一次滑过脸颊…… 血性 熟悉影片的人一定不曾忘记,有那样一支被打得支离破碎的国军教导队,  相似文献   

9.
张纹嫣 《文教资料》2012,(23):19-20,34
本文试图以A.J.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分析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叙事手法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给观众提供新的视角解读电影。符号矩阵通过从作品中抽出四个语义素,组成了二元对立的关系,故事就是在这二元对立的发展中进行的。可以让读者更清晰地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对电影更进一步地把握。  相似文献   

10.
电影《金陵十三钗》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故事选取特定的女性视角,着重叙述金陵14个风尘女子在教堂避难的遭遇。影片在设置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后,表达一个救赎的主题,从而反映出崇高的人道主义。本文尝试运用传统叙事学基本理论对电影叙事进行分析,并与同名小说叙事相比较,以揭示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叙事特征和魅力。  相似文献   

11.
《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执导的影片,它较为突出地体现了张氏电影的一贯特征。文章主要分析其煽情策略和奇观制造,揭示在一些煽情桥段和奇观场面中表现出的艺术风格及话语立场;并通过它与张艺谋此前影片的关联,从整体上对张氏电影进行审慎的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12.
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2011)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西方主流媒体对该片大多持否定态度。抨击主要集中于大屠杀叙事中性别元素的征用和以女学生为叙事视角的使用。本文认为西方批评话语的深层逻辑不是基于彼时的历史事实,而是基于今日的“中国想象”。  相似文献   

13.
《金陵十三钗》的文本变异,主要表现在媒介载体、传播方式、体裁类型等方面的变化,对故事细节、叙事视角、人物角色、场景设置,乃至主题内涵做出一定程度地调整。总体上来看,这种修改提高了该作品的艺术水准、艺术影响力与市场知名度。值得注意的是,《金陵十三钗》的文本变异是文化消费市场的规律使然,但是,作品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多次改写的过程中并不明确与突出,从而引发了多种阐释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严歌苓的《小姨多鹤》再次对"人性"主题进行挖掘。通过多鹤、小环和张俭三个人关系和情感的层层转变,即从小环和张俭对多鹤的同情到张俭与多鹤之间的爱情,再到他们三人在经历种种磨难之后形成的亲情的转变表现人性的升华和超越。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小说主人公陆焉识的细致分析,本文认为,在20世纪这样一种悠远阔大的历史背景下深刻地思索表现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进而展开对于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挖掘、审视与表现,乃是《陆犯焉识》最突出的思想艺术成就所在。  相似文献   

16.
严歌苓在充满动荡的北美社会里对普遍的人性和人类生存状态进行透视与思考。《风筝歌》和《乖乖贝比(A)》两篇小说分别以少女和幼女为主人公,从女性经验出发,以一种理性的升华来表现对人性的宽宥。严歌苓提供给我们的东西,既有性别的,更有超性别的,归根到底是在揭示人性,而且揭示的相当深刻、感人。严歌苓的才华使她的作品完全可以凭借文学性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的市场是跳跃式变化和不规则变化的,其主流思维是快速应变。《孙子兵法》对知彼知己、践墨随敌及速度、实际、主动、节奏等的论述,启发现代企业必须建立快速应变新模式,因应不规则的市场变化,满足市场与消费者的跳跃式需求和不规则需求,先关注过程对策,接着关注并确定结果对策,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8.
孙子奔吴后,对"句吴"强国争霸的历史经验与齐国军事斗争优秀传统进行概括总结,上升到军事理论与哲学思维,写出兵法十三篇,然后再进一步以十三篇兵法指导吴王阖闾争霸,最后取得成功。这一过程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似。  相似文献   

19.
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1)是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他的诗集《恶之花》以独特的魅力冲击着人们传统的审美价值,并开一代新诗歌流派之先河。反观其诗集中的“死亡”诗组对死亡的礼赞和向往,不仅让我们得以一窥诗人独特的诗歌艺术,同时也让我们上溯探寻到诗人走过的充满矛盾,交织着失望和希望,悲观而又不甘气馁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