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地方电视台近些年有了不小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节目总量少,形态少,名牌栏目少,名主持人少。许多地方电视台频道资源很丰富,但让观众可看的节目不多;专业化程度低,节目细分不够。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节目细分不够,缺少必要的涵盖。二是节目缺少特色,深度不够,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从节目的特色上讲,具有地域特色和创新特色的节目偏少。从文化品位来说,地方台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许多地方台尽管当地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却没有做出令人满意的有文化品位的节目。原因在于编导缺少基本的文化素养、独特的文化理念和独特的审美追求,这是地…  相似文献   

2.
即墨电视台创办了一档电视专题节目《话说即墨》,定位为历史文化类专题节目。节目播出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引发了即墨电视台整体收视率的提高,被誉为电视音像版的“即墨史志“、即墨市中小学生乡  相似文献   

3.
胡嵩 《记者摇篮》2014,(3):70-71
大型电视采访活动作为一种多人参与的电视媒体协调活动,有别于日常新闻节目,能够更有效地配合党政机关和企业的大型宣传需要,更有效地引起大众关注和共鸣。由于大型采访活动同时具备采访和宣传功能,不仅可以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也可以为活动举办方和参加者提高知名度,打造品牌形象,增强竞争力,已经成为电视媒体的主要营销手段之一。今年恰逢世界园林园  相似文献   

4.
当今的地方电视台,尤其是市级电视频道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央视、省级卫视正凭借其上星覆盖全国的优势,不断蚕食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视频网站的崛起改变了受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收视习惯。据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地区电视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多元化时代的到来,电视体制改革的深化,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频道定位、栏目改版、选题定夺、节目运作已经成为电视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地方电视台,要想在电视频道铺天盖地的环境中生存,必须策划出既要主题突出,又能使当地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否则就很容易被众多卫星频道、数字频道所淹没。所谓策划,《哈佛企业管理》一书有这样的表述: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电视台生活频道原隶属于有线台下,和国内许多同类电视台一样曾面临媒介竞争的血雨腥风,近两年经过大胆的创新改革,以自己的新锐形象和鲜明特色在本埠异军突起,成为本市甚至全国城市电视台的代表符号之一,2010年频道主打栏目《都市发现》被评为全国城市标杆品牌栏目,2011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品牌栏目。全新升级后的生活频道最大的亮点就是直播。新闻直播节目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应用于国家重大新闻事件,直到2003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新闻直播节目走上了平民道路。直播为新闻传播带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的电视事业越来越发达,在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网络视频快速发展的今天,广大观众获取新闻信息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选择的宽度和广度也越来越大,如何更好地吸引观众,如何培养自己固定的收视群,是基层电视台新闻栏目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支英珉 《传媒》2008,(3):38-40
从报社到报业集团,从报业集团到传媒集团,中国报业正在经历一个由技术和市场双核力量引发的媒体裂变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品牌、技术、资本、专业正在成为中国报业创新体制、科学有效整合市场资源,做大做强的“新火力”。由报业集团正在升级的传媒集团正是顺应这一时代背景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应运而生,它将使中国报业产生一次前所未有的“蜕变”。这种“蜕变”需要舍弃,需要阵痛,更需要一种有勇气的创新……凭着这种思考,才有了我们对未来传媒集团运营战略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邢丽梅 《传媒》2014,(3):69-72
正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具有极强的约束力、凝聚力和导向力,是电视媒体与受众之间产生认同感的主要源泉。文化频道(本文中泛指纪录频道、人文艺术频道、文化公共频道等)的建设一直是媒体人始终不渝的追求。1983年的《话说长江》开辟了文化纪录的先河,1996年起文化栏目的建设已在中央电视台逐步兴起,《见证》《讲述》及2012年开播的《魅力·记录》都在受众中引起不俗的反响。2000年初,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频道——中央十套科教频道  相似文献   

10.
温总理说:"品牌,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体现。"对于一个电视频道来说,品牌,是专业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换句话讲,品牌实力能够得以体现,是必须以激烈的竞争环境来作大背景的,有了对比,才能让人感受到一个品牌的力量和存在。  相似文献   

11.
一、健康养生类节目的热播
  2009年北京电视台推出《养生堂》栏目,节目方式采取访谈结合专题片的形式,以“传播养生之道,传授养生之术”为宗旨,秉承传统医学理论,向观众介绍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同时选取热点话题进行讲解与访谈。节目开播以后,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自2009年第一季度月平均收视率约为0.8%,5月上升到1.58%,到7月底已上升至2.15%,12月底已达到3.4%,最高收视率达到4.92%。从这些数据中看出,《养生堂》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并拥有了固定的收视人群。2009年底,湖南卫视也推出健康养生类节目《百科全说》,节目以综艺娱乐脱口秀的新颖形式迅速刷新了良好的收视率效果。在节目开播后的半年内,累计全国观众规模达到约3.9亿,其中每期观众的人数规模达到2800万,由此可见,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巨大号召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文化资源是电视栏目创新的母体。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地方电视台应注重发挥地方文化资源的优势,准确把握本地观众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进行品牌化制作与宣传。面对各级媒体对文化资源的争夺,地方电视台应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将地方文化与电视栏目进行很好的结合,增强地方电视台的竞争力。近些年,城固电视台在地方文化的宣传方面作了许多有益尝试,充分利用了电视传播平台,把地方文化与电视栏目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开发的社会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信息资源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决定了要对其进行社会性的整合和调整。本文探讨了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社会整合的理论依据,社会力对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开发与服务的整合及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开发与服务在社会整合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声屏世界》2013,(1):40
王老吉冠名央视《开门大吉》主要强调两个"合"。第一,是大资源平台下的精准整合;第二,是与王老吉品牌基因的融合"。吉文化"是传承184年的王老吉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开门大吉无论是栏目名称寓意,还是栏目内容方向,均与"吉"文化有很多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5.
在通信业与广播电视业融合过程中出现各种新型服务的今天,日本提出建立融合型媒介规制的基本构想,旨在解决新的媒介环境下从整体上把握媒介规制的基本理念、原则和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伴随传播技术的进步、媒体形态的变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目趋融合.最初凤凰卫视以电视为主业,之后不断开拓新领域,创建凤凰新媒体,融合互联网、无线通信和网络视频三大平台,整合多种媒介资源,打造一流的华语新媒体信息平台.本文拟从凤凰新媒体的发展之路,探究媒体融合提升媒体品牌的价值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求 《中国广播》2009,(4):9-11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新媒体发展大会,意义重大,因为它标志着我台重大战略转型,已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一年前.在2008年中央台工作大会上,台分党组提出了以整合新媒体业务为切入点,促进传统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构筑多媒体综合传播平台的改革思路。并要求加快制定有关新媒体发展和管理的战略规划,探索建设广电内容集成与运营平台,发挥传统广播的内容原创优势和品牌效应,利用新技术、新媒体为自身发展服务,实现广播和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广播产业的升级。一个月前,  相似文献   

18.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短短的几年里,以其锐意改革的勇气和创新的实践,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实践证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消除文化和数字鸿沟的一条有效捷径,是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的一次重要探索,是网络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19.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一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和载体的文化推广工程,信息技术的应用贯穿于其方方面面。共享工程启动5年来,随着建设重点的改变、建设内容的增加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技术体系也经历了较为娩著的变化和调整,信息整合、资源建设规范体系建设、政务外网资源传输等成为重点技术。共享工程技术体系将在符合工程总体建设思路和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逐步形成能够统一协调管理、资源分布建设、伞面共享、自由访问的开放体系,并最终实现与数字图书馆系统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20.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技术体系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一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和载体的文化推广工程,信息技术的应用贯穿于其方方面面。共享工程启动5年来,随着建设重点的改变、建设内容的增加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技术体系也经历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和调整,信息整合、资源建设规范体系建设、政务外网资源传输等成为重点技术。共享工程技术体系将在符合工程总体建设思路和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逐步形成能够统一协调管理、资源分布建设、全面共享、自由访问的开放体系,并最终实现与数字图书馆系统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