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社会生活包罗万象,五光十色,然而以性角色为本位的个体生命和以两性结合为基础的家庭构成,却是其最基本细胞,爱情生活由此成为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而又极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既然文学是人学,文学每每以人的感情和命运为描写对象,以展现人性人情及其时代风貌与社会本质特征为己任,那么爱情理所当然地会成为文学反映人类生活的一大重要题材和主题。  相似文献   

2.
从文学作品看古今爱情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是人学,一切与人有关的事物,就都是文学的描写对象,要反映人的生活,就必须要深入到人的心灵和感情领域,爱情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学的永恒主题。文学表现的是“历史的本质”和“历史的必然”,爱情题材作品最完好最生动地记录了人类爱情发展的历史,显示各种恋爱观,也记录了人类文明史演进的轨迹。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人类社会对于爱情的态度的演变和进化过程,也便是人类社会本身的进步过程,大量的文学作品生动地记录了这个过程每一阶段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爱情是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题材之一,古今中外的文学巨匠们,曾不惜笔墨地在爱情这个领域书写了无数动人心弦的篇章。爱情是一个最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关系,但在实际生活中,它总是带着强烈的社会性,它总是进入到社会发展的各种斗争形式和生活形式中去,进入到各种人的内心世界里面去。因此,伟大的作家们在处理  相似文献   

4.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体裁,用丰富的情感和意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感情世界。本文按照西方文化历史的发展顺序,描述了不同文化阶段西方人不同的爱情观,并以诗歌展现不同时期的爱情特点。  相似文献   

5.
爱情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几千年来被无数的文人尽情地歌颂过。当欧洲的文学还处于英雄史诗和神话悲剧的时代。取材于现实人生的爱情文学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常见的主题。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的第一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一首动人的情诗。直至元代杂剧《西厢记》都是青年男女反抗吃人的礼教,争取爱情和自由的瑰丽诗篇,就是长篇巨著《红楼梦》中也不乏爱情的描绘。由此可见,我国源渊流长,连绵不断的爱情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悠久传统。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小说中的爱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张爱玲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均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病态的社会文明使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爱情”成为人世间渴望而不可求的“奇迹”。读张爱玲的小说,联系小说作者的情感经历,令人感慨不已。  相似文献   

7.
爱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愫,是一个亘古却又永远年轻的话题。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很多涉及这个话题。然而,在我们的校园中,各方都视其为洪水猛兽,学生禁"情",老师避"情",人人谈"爱"色变。但今天的语文新教材中,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已经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在感受爱情的朦胧美时品尝爱情  相似文献   

8.
抒情诗是古希腊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情主题则是古希腊抒情诗的核心内容。在以爱情为主题的古希腊抒情诗中,展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生活画面。爱情主题的古希腊抒情诗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后代同类作品的源头和典范。  相似文献   

9.
<正>人类社会由男女两性组成,当历史的年轮驶进人类历史文明时代,男女关系便成为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而发生在男女之间的这种特有但普遍存在的微妙高尚的情感便是一直受到热情歌咏的爱情,是历代文学永恒的话题.本文则就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来探讨中国古代戏剧中爱情的嬗进性.  相似文献   

10.
军旅小说即军事题材小说.以战争小说为其正宗.在中外小说史上占着十分显要的地位,又是现代军事文学的主要艺术样式。“军事题材文学对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气质.起着一仲烛照与撮英的作用。在军旅与征战的风尘中.浸溢着社会最深广的悲欢离合之情.凝结着人类最明亮的睿智聪慧之光。……历史上一大批优秀的军事文学作品,常常成为一个时代的艺术概括与一个民族的灵魂写照。”①在中国.在当代.军旅小说以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革命军人的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缺少也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由于中国军队与国家政治生活乃至所有社会生  相似文献   

11.
西方文学中的爱情女性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艺术魅力,在这一形象中蕴含着人类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与向往,是通过艺术把人生与生命世界审美化;现实社会中,为什么美丽的爱情总是伴随着最深沉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安妮宝贝的小说以描写爱情为主,但其早期小说中的爱情大多不指向婚姻,而是指向失败和死亡,随着生活的变化,她笔下的爱情开始指向婚姻,开始承担社会责任,这和她的生活变化有关。这种以个人际遇为文学写作推动力的写作,带有明显的青春期写作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文学一直存在着误解,认为文学就是风花雪月。其实,文学是人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表现的内容涉及最为基本的社会价值关系。文学作为一种特定的语言符号,是特定时代的文化载体,是人类文明符号的象征。文学可以体现一定的社会变迁,它以一种艺术方式承载着人类文化的生存状态和人类价值,不同时期文学特点可以体现不同时代文化和社会特征。因此,文学作品是我们社会的必然产物,任何一种文学流派的产生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基础,随着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同时又能动的反映时代的变迁。本文以美国的自然主义文学为例,阐释了文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无论中西,自古以来就有优美的爱情诗篇,它们多数都已经成为人类文学宝库中闪闪发光的艺术精品。西方的爱情诗多半表达爱情的欢快,而中国古代的爱情诗,则更多地抒写爱情的忧伤,中西古典爱情诗在情感上的这种差异,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在当代以民间的爱情生活为基础而呈现一种独到而深刻爱情,以及这种爱情的无法被接受与圆满发展的伤痛的,也许并不在多数。  相似文献   

15.
杨永钊 《现代语文》2006,(12):50-51
文学鉴赏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古今中外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中,能给一代代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塑造出了真实细腻、个性解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的作品,有着深刻现实意义的作品。爱情,作为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自然与亲情、友情一道成为小说家塑造人物形象、描写人类生活、表现人类复杂感情世界、探索人生意义的一个重要领域。从《伊利亚特》到《罗密欧与朱丽叶》,从《红与黑》到《安娜.卡列尼娜》,从《孔雀东南飞》到《红楼梦》,从《伤逝》到《青春之歌》,汇成了一条爱的长河。爱情,永远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路遥,这个从黄土地上成长…  相似文献   

16.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同时也是人类文化中永不衰谢的艺术主题.诗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而最早能体现爱情的文学载体<诗经>,其记载爱情的作品篇目众多,笔者认为大体上主要有爱情诗、婚姻诗、弃妇诗等几类.诗中描写的爱情,无半点礼教和贞洁观念的束缚.它生动的描写给了我们当代年轻人一种深深的震撼:真爱是伟大淳朴的同时也是人的本性.  相似文献   

17.
花儿漫谈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歌颂爱情是文学作品经久不衰的主题。其中描写爱情的诗歌,数量最多,艺术上也最动人,它已经成为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民大众的珍爱。“河湟花儿“是西北高原上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民歌,它同描写爱情的诗歌一样反映人民群众真实、纯朴的爱情生活。  相似文献   

18.
以反法西斯为主题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二十世纪人类发展史上一场最为重大而深刻的历史变故,这次战争不仅残酷而严重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学、哲学、文化等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而且对人类传统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理性精神、人性理想和生存命运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而激烈的震荡和冲击,促使人们从另一个层次和角度对此进行新的检测和反思,其深度和广度都是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在这场亘古未有的反法西斯战争宣告胜利结束的半个世纪里,以这场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一直是战后文学的热门话题,并成为二十世纪人类文学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战后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思想,已成为现代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直接代表着它的基本成就.文学历来就是人类精神的传导,是人类心灵的先声,文学的审美意义和价值尺度代表着人性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反法西斯文学和战后文学思想的发展也不例外,本文将以此为内容进行考察和分析,期望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学是人学,而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礼记·礼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正因为男女婚恋是人类发展、繁衍的首要课题,男女之情是人类诸种感情中根植于人性中最深层的最基本的感情,所以婚恋问题便成了文学的永恒题材.现代精神分析派文学评论家莫达尔曾说:“其实诗与文学的伟大,便在于性爱.因为生命中性爱占重要成分,这些文学因此对生命便最真实”.这种说法未免偏激,但却一语道出了性爱(包括婚恋)与文学所结下的不解之缘.文学,作为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对香港文学与大陆文学同一主题作品的一种比较研究。以刘以《酒徒》和北村《玛卓的爱情》为个案.展开对本世纪人的存在困境的探讨,揭示出精神意义的缺席是其根本症结。诗性、爱情、生活和存在,是本文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