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缩醛类香料的合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缩醛类香料的二十余种合成方法 ,并对其主要合成方法的反应条件作了简要的说明 .结果表明 :聚氯乙烯 -三氯化铁、D61 和D72 离子交换树脂、固载杂多酸TiSiW1 2 O40 /TiO2 、复合载体强酸 (PhSO3H/Na2 SO4·CaSO4)和PW1 2 /C等五种催化剂对合成缩醛的收率较高 ,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糠醛的碱性缩合反应及其在长香料合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糠醛碱性缩合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利用该反应合成呋喃类香料的具体应用,并对一些呋喃类香料的香气特征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糠醛的碱性缩合反应及其在香料合成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论述了糠醛碱性缩合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利用该反应合成呋喃类香料的具体应用,并对一些呋喃类香料的香气特征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GC/FTIR联用法鉴定纸用人造香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C/FTIR联用技术对一种纸用人造香料的组成进行了定性、定量鉴定。比较了不同色谱柱的分离效果,选择Supelco wax^TM-10色谱柱对该香料进行分离。采用红外光谱对香料组成进行了鉴定,确定该香料由28种组分组成,其主要成份为醛类、酯类、醚类、醇类化合物,此外还含有少量的酮类、酚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天然香料及其加工"课程的教学模式,目的是把本课程建成具有优质的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显著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同时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使"天然香料及其加工"课程教学在全国轻化工程专业、师范类专业等教学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在上海市及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同类课程中达到先进水平。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达到培养一线工程师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以氯化苄和乙酸钠为原料,用相转移催化技术生产乙酸苄酯香料,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提出了过剩反应物料循环利用方案,结果表明,转化率为100%,产品收率90%~95%。过程简单,副反应很少,是乙酸苄酯生产的一条优质、高产的清洁工艺。  相似文献   

7.
韩磊 《八小时以外》2010,(10):42-43
香水芬芳,香水有毒。 在面对前、中、尾调或者基调中的十种左右香料彼此交互作用、挥发时,你能分辨其中的多少?或许只是其中致命的一味撩起了你和他之间的天雷地火。 一味香水,芬芳飘过身边的一刻,鼻端便清晰辨识,结果或是一次艳遇,或是一段记忆……  相似文献   

8.
新型香料呋喃丙酸异丁(戊)酯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糠醛为原料,通过三步反应合成了α-呋喃丙酸异丁酯和异戊酯两种呋喃丙酸酯香料。此外,通过正交试验对呋喃丙酸异丁酯的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两种酯的纯度均为98%以上。  相似文献   

9.
一、糖精和味精对人无害糖精不属于糖类,但它的甜度300~500倍.据医学测定,糖精在人体内不被吸收利用,大部分随尿液排除体外.因而说,糖精无毒,但也无营养价值.糖精是人们常用的一种甜味剂,将它加人饮料或食品中,能增加饮料或食品的甜度,增强人的食欲.味精是用淀粉(或玉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卷烟厂香料厨房的功能和生产流程、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基于PLC和工业以太网的香料厨房控制系统,可以使控制操作更加简便、完整和可靠。  相似文献   

11.
冯艳 《生物学教学》2010,35(1):61-62
本文对高中生物学教材中与性别有关的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包括性别决定、性别分化、伴性遗传和从性遗传等。  相似文献   

12.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在中学化学中内容比较多且分布较散,学习不得法,就会觉得内容繁杂、零碎、分散,难以系统掌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13.
《比较教育学》1990,26(2-3):163-164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merging settlement surround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England in the 1990s. It describes and then considers the dangers in the post‐Fordist position that argues a high skills/high trust economy/society offers emancipatory possibilitie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is addressed to the way post‐Fordist concerns are lodged within capitalist social relations oriented to capital accumulation. Educational practices placed within these relations can easily lose their radicalism and sit readily alongside the concerns of curriculum modernisers who are wedded to capitalist rejuvenation.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