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己写自己的局限、单薄的人物形象、雷同化的结局是“知青小说”的时代局限,也是他们自身经验不足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为农民而写、冷峻的现实主义态度、倾听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哀歌、崇尚和批判的双重尺度是朱晓平知青小说创作中鲜明的艺术风格。但为农民而写的创作思想使他的知青小说有非知青化的倾向,从《私刑》后演变为地道的乡土小说。崇尚与批判的双重尺度使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审美向度,使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更加深刻有力。但崇尚削弱了批判的力量,造成贫穷、愚昧、落后、苦难的原因必须得到最彻底的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3.
何群的知青题材小说具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它突破了当今以“悲”表现知青生活的惯常定式,在对人物、题材的处理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同时,他的都市题材小说对当代青工人物形象塑造、都市小人物平凡生活的描写也较为成功。何群小说个人风格鲜明,别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知青小说是中国新时期文坛上独有的一道风景。对“文革”和“上山下乡”历史的书写是其共同的母题。但是相同的历史却在文本中呈现了不同的反映形式,表面的姿态掩盖了一部分作家作品真实的历史记忆。破开凝结在文本外坚硬的冰壳,我们可以看到蕴藏在文本下真实的记忆潜流。  相似文献   

5.
李锐的知青经历不仅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也为他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生命体验,它融贯于李锐的整个小说创作中。但不可否认,知青经历也给李锐的小说创作造成了难以摆脱的困境。乡土空间价值判断的摇摆游移;“革命”身份的有意回避导致作品反省力度的减弱。  相似文献   

6.
叶虎 《池州师专学报》2000,14(1):108-110
本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切入,将新时期“知青小说”大致分为“伤痕”,“怀念”,“青春无梅”,“自审”和“忏悔”等五大模式,作指出各模式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区别和联系,认为后两种模式与前三种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前对知青自身进行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即由政治批判,怀念追忆,颂扬主体精神走向反思自身弱点和忏悔自己给他人造成的伤害,这一区别反映了知青小说由浅到深的思想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7.
知青小说创作视角的缺憾主要表现在个人苦难的展示与控诉、历史责任感与自我批判的缺失、人文关怀与道德良知的泯灭.产生这种缺憾的原因是知青小说的自我意识在反叛于政治话语得以确立之后,迅速地畸形强化,使得知青小说的创作视角极为狭隘.  相似文献   

8.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结束多年,而在文学界及思想界,它的影响却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正是由于当年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使新时期文学中出现了独特的一景——知青文学。它以其独特的内容和思想内涵吸引了包括知青在内的整整几代人的目光。"上山下乡"运动到今年已过去近半个世纪,而知青文学也历经了从幼稚到成熟,从单纯到深刻的蜕变,但贯穿其中、始终如一的是作品中难以挣脱的"知青情结"。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浅析知青文学在不同时期的流程,并从中揭示出贯穿其中的"知青情结"。  相似文献   

9.
10.
知青小说是新时期小说中凝重而又奇特的组成部分,知青出身的作家们随着新时期西方文学创作理论向中国文坛的不断涌入,其创作方法也在不断改变。拟以叙事学理论为研究基点,探究张抗抗知青小说中叙事空间的嬗变现象,总结出新时期以来张抗抗的知青小说创作中,其叙事空间建构技巧呈现出单一空间到多重空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论台静农的小说创作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静农以爱情小说的创作走上坛,而真正确立了他在现代小说史上地位的是乡土小说的创作。他的乡土小说描写了古老乡镇的风俗人情画面,展现了乡村百姓的悲剧命运,揭示了老中国儿女灵魂的愚昧与麻木,批判了国民劣根性。后期的小说创作重在青年知识分子革命形象的塑造上,属于早期革命学的范畴。他走了一条从爱情小说到乡土小说,到革命小说,再从革命小说回归到乡土小说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2.
韩梅梅 《文教资料》2013,(29):75-77
方方是当代文坛创作个性鲜明的小说家,随着其小说创作数量的激增与质量的日益提高,有关她的小说创作研究也日益繁荣起来。这些研究在创作阶段与题材划分、作品中人物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本文即通过以上方面研究的梳理,罗列出研究亮点,找出不足,以期对方方未来的研究朝更全面更精湛的方向迈进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创作数量,还是艺术质量,郭小东的作品都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文章选择郭小东小说创作作为探讨对象,运崩描述、归纳、概括的方法,对创作中的知青倾向进行梳理。清醒者、怜悯者、探索者三类形象体现出郭小东小说创作的知青倾向,代表着文学创作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以及对人们生存处境的关怀。  相似文献   

14.
王实味的自叙传性质的抒情小说富于强烈的感染力量,他的乡土小说描写军阀统治下农民的困苦生活,并且深入挖掘了愚昧的国民性。他始终坚持着五四启蒙主义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5.
小说是与散文、诗歌和戏曲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它与诗歌散文不同的是有更为完整的情节、故事和人物形象,更具有生动性。与戏曲相比,小说以文字为表现方式,不需要舞台表演,具有阅读欣赏的便利性。小说对读者的文学修养方面的要求更为直观简单,不要多么深厚的文学修养功底。因此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更具有读者优势,比诗歌、散文和戏曲有更多的读者,能够被更多的普通的读者接受。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更多的人在读小说,不是更多的人在读诗歌和散文,也不是更多的人在看剧本和戏剧。小说不存在"曲高和寡"。因此我们说重视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写好小说,给更为普遍和大数量的读者以健康丰富的文学养料,这是文学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16.
琦君是台湾文坛“一颗闪亮的明星”,一株不老的长青树。从散文到小说到评论再到儿童文学,一路走来,她似乎总能带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惊喜。也许是因为她的散文写得太好了,以至于人们对她的小说失去了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无根"的精神心理作为知青代作家集体无意识,是推进知青小说不断革新的动力,新时期知青小说清晰而又完整地再现了一代人伴随时代走过的精神历程。知青作家、知青小说与时代之间休戚相关,构成了生动、复杂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韩少功、李杭育等为代表的一批知青作家开始将“文化寻根”作为创作的思想旗帜,把目光投向民族传统文化,以他们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积淀的民间生活体验为基础,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文学作品,掀起了一股强大的寻根文学潮流。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寻根文学的发生、发展、衰落与这些知青作家的倡导、创作以及后期所遭遇的困境息息相关,而这一切给整个新时期的文学进程留下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造就了中国社会文化的重大迁徙。作为文化观念形态之一的知青小说深受文化迁徙的影响,上层的审视和下层的归化在知青小说叙事中得到了统一和升华。  相似文献   

20.
对何存中小说的创作历程、创作得失以及创作主体的艺术追求的轨迹,在评论界何氏创作评论中作了首次性的整体把握。其中着重评析了主要创作阶段——第二阶段的创作情况,从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化、作品主题的多层次开掘、艺术方法的式样化等方面,总结了何氏的创作成就,提示了何氏创作的艺术个性和特色。全篇并简略勾勒出何氏“寻找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艺术追求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