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杨华 《新闻实践》2010,(6):17-18
秉持“诚信为公,中道致正”之理念,作为数据采集发布的市场第三方,索福瑞试图在市场与媒体间寻求价值传递的效率与均衡。然而,市场与媒体之间的均衡从来就是暂时的、脆弱的,围绕收视率是是非非的各种争议从来不曾停歇,其抽样、测量、数据集成等,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商业运作模式,无不成为市场的众矢之的。  相似文献   

2.
《视听界》2001,(6):56-56
王茜、李素英在2001年第2期《岭南视听研究》上发表文章说,在广告客户和电视媒体心目中,电视节目收视率等同于电视广告收视率,实际则不然。首先,广告原理我们:“广告的终极目标,就是刺激受众的注意,引起受众的兴趣,达到改变受众的态度与行为的目的。”现代广告的经营指导思想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可是电视广告发布时,最重视的是电视观众,但是并  相似文献   

3.
今年七八月间,传媒数据咨询服务机构泽传媒接连发布“中国全媒体卫视收视率排行榜”“全国卫视‘综艺百强’全媒体收视率排行榜”等榜单,在传统收视率的基础上加入对新媒体收视行为的统计和分析。泽传媒高级副总裁杜泽壮说,泽传媒的收视率是传统收视率与网络收视率之和。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网络收视率主要指一档节目在百度、谷歌上的搜索量,以及节目在优酷、土豆、搜狐视频、腾讯视频、乐视网、新浪视频上的点击量。这些数据一部分来自泽传媒的监测,一部分来自网络对外公开的数据。具体到监测环节,杜泽壮举例说,在以微博、微信、百度贴吧、天涯社区为代表的社交网站,“全媒体收视率”统计节目相关的话题数、转发量和粉丝数。还设有专门人员跟踪网友评论,好评、中评或比较明显的带有恶意攻击性质的评论分别占有不同的权重。以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再加上传统电视收视率,最终得出“全媒体收视率”指数。  相似文献   

4.
叶蔚 《视听纵横》2006,(4):119-119
中国电视在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上,收视率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标志。它不仅成“为观众意愿”“的温度计”,更成为媒体内部运作管理的主要指标以及媒体与广告商之间进行交易的“货币”,从而备受推崇和追逐。不错,电视应该重视收视率。但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保卫所说,收视率是把  相似文献   

5.
收视率再批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者最早提出“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看法并非是要抹杀收视率的所有积极意义。收视率的负面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对矛盾之中:与主流意识形态导向间的矛盾、与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形成矛盾、与电视观众的真实需求间存在矛盾。文章从受众心理和方法学上对收视率进行批判。认为应该全力促成“收视率”样本结构的调整和大力开展分众定性研究。文章不认同“收视率”对中国电视的绝对统治。如果“唯收视率至上”,事实上是放弃了对文化理性的追求,放弃了对人文艺术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评价电视节目好与不好的方法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收视率作为与技术相伴的一种衡量标准或者方法已为多家电视台所普遍采用。然而,这种表面上看起来客观公正的方法实际上也存在着主观  相似文献   

7.
电视收视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90年代中后期以来 ,我国电视传播界最引人注目的动向之一 ,便是在节目改版与创设淘汰、节目评价与编播制作以及广告经营活动中 ,广泛引入收视率指标。这标志着自1986年中央电视台开始进行日常节目的收视率统计以来 ,中国电视传播界对收视率指标的正式承认和接纳。收视率从传播话语中的“另类”到走上“前台” ,与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密切相关。90年代中期以后 ,电视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趋势已趋明显 ,1998年召开的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明确提出 ,对包括电视台在内的大多数事业单位 ,三年后将实行自收自支 ,电视业将被推向市场 ,完…  相似文献   

8.
收视率是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占观众总人数的百分比。电视机构靠广告生存,广告播出以节目为依靠,节目关注度用收视率来考虑,于是,广告投放便以收视率为依据。收视率之于节目、之于电视台,攸关生死。收视率调查数据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被调查者(被调查个人及其所属户)的背景资料数据,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等。这部分数据主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M)完成收视率跨平台多终端受众测量体系的拓展与测试,新产品将于今年下半年陆续推出。该体系核心业务为多屏收视率测量,即在电视直播收视率测量的基础上,对多元收视端及个性化收视行为进行测量,融合电视端、PC端与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评价电视节目好与不好的方法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收视率作为与技术相伴的一种衡量标准或者方法已为多家电视台所普遍采用。然而,这种表面上看起来客观公正的方法实际上也存在着主观性、以偏概全、用客观来代替主观以及管理简单化等传播偏向。  相似文献   

11.
收视率新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广告公司WPP恶意收购了TNS以后,与AC尼尔森公司进行了部分资产互换,尼尔森公司从2009年起退出我国电视受众收视率调查领域,独留下TNS下属的央视一索福瑞公司,造成了独家垄断的局面.本文从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冲突角度对中国电视收视率调查现状提出新的批判观点:由跨国广告公司独家垄断的电视收视率调查领域应该受到监管;对广告收入过分依赖,陷入"收视率战争"的我国电视体制的经济基础受到严重损害;"收视率至上"的行业思维是电视内容"低俗化"的内在动机;在收视率指标摆布下的中国电视媒体正在丢失自己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戚晓通 《青年记者》2006,(20):72-72
电视媒体的商业化生存中,收视率的竞争“晴雨表”作用日益凸显。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在收视率语境下,理应寻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点,实现二的双赢而非“零和”。绿色收视率作为解决之道由此提出。一是提高品位,拒绝媚俗,绿色收视率就是努力提高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确保国家主流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和对舆论的引导力,有效体现节目的思想性和导向性。同时,又要杜绝媚俗和迎合,坚守品位,抵制低俗,实现收视率的科学、健康、协调、可持续增长;二是数据准确、公正、不掺假,绿色收视率需要提高数据的“绿色程度”和“准确可信”的程度:三是数据的使用科学、合理、有度,电视从业人员和广告主、广告商对收视率的“绿色”使用可以作为理解绿色收视率的第三个切入口。  相似文献   

13.
收视率剖析     
收视率不是评价一个电视台一个栏目的唯一标准,它只是标准之一。决定收视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诚然,节目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质量是收视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不管外国电视还是中国电视,都有这种以质量取胜的好节目。但是,内容和形式都好的节目,不一定就有高收视率。因为其它影响收视率的因素也起重要作用。第一,要看一个专栏(节目)的方针和内容,是普遍性的,还是对象性的。一般说,普遍性的栏目(节目),收视率总是高于对象性栏目(节目);  相似文献   

14.
收视率应用的不良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收视市场的成熟,竞争不断加剧,收视率这个一度被视为"另类"的市场要素,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电视制播机构需要通过收视率来了解观众和竞争对手,以提高传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并以此为依据销售时段,获得相应的回报;广告主和广告商也需要根据收视率进行时段价值评估和选择性购买,将有限的广告费用在刀刃上。  相似文献   

15.
詹菁 《新闻前哨》2007,(11):73-73
收视率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收视率客观地反映了观众对某个电视节目的喜好和收看事实;但另一方面,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喜好和收看是个人行为,存在极大的隐秘性,也是个人不良心理和低俗趣味容易显露的表现,从而影响到收视率的健康性和纯粹性。我们该如何看待和正确认识收视率,如何在追求收视率的同时避免电视节目的低俗化呢?  相似文献   

16.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电视传播界在节目改版与创设淘汰、节目评价与编播制作以及广告经营活动中,广泛引入收视率指标."收视率"一词越来越多地为广大电视受众所接受,甚至成为衡量节目受欢迎与否的标志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正城市电视台是城市居民生活中的重要媒介和信息来源,但目前的现状是:城市电视台的发展面临着中央台、省级卫视和新兴媒体的多方面竞争压力,亟待寻求一个适合自身条件的发展之路。纵观太原广播电视台所处的宏观和微观环境,许多台内同仁纷纷表示:太原广播电视台应该充分发挥地方电视台的自身优势,走本土化和贴近性的路线,通过强化内容特色和传播特色来有效利用自身的受众资源和广告资源,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太原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目前的节目构成具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电视收视率的概念入手,通过对当今中国电视栏目的现状分析,总结出收视率对节目版权交易,广告投放,节目市场竞争力,节目编排及节目评价等电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具有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伴随视听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收视率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电视制播机构需要通过收视率来了解观众和竞争对手,以提高传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并以此为依据销售时段,获取相应的回报;广告主和广告商也需要根据收视率,进行时段价值评估和选择性购买,将有限的广告费用在刀刃上。在  相似文献   

20.
一位大学同学,结婚多年,没有子女,收养了一个孩子.孩子长大后,亲生父母却开始不断托人打听情况,意欲上门认亲.同学夫妇心里特别难受,她不想让孩子现在就知道自己的身世,也不想让家庭失去往日的平静与温馨.我们能理解他们的心情,所以,平时彼此交流的话题都尽量避讳这段隐情,并且处处注意小心地呵护着这个秘密,以致现在我要以此为由头引出下面的话题,心里总是有些惴惴不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