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旧大公报璧还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胜利后,天津旧大公报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一日复刊。不久,有一位李先生来社说:他收藏的一整套旧大公报,自创刊号直到“七七”事变后停刊,一份不缺,被日本人强迫买去。如能找回,他愿意送给大公报社。这无论对旧大公报,还是为了保存历史文献,都是一件大事。旧大公报自一九○二年六月十七日(光绪廿八年五月十二日)创刊,到一九三七年八月五日停版,有三十五年的历史。从政治立场、经济背景和经营管理上截然分为三个时期:英敛之时期,王郅隆时期,和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时期,前两个时期的旧报,因为两次易手,旧大公报社自己也没有保存下来。我在一九二八年到旧大公报当练习  相似文献   

2.
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组成新记公司盘接旧《大公报》,所用五万元资金的来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吴鼎昌挪用了四行总管理处的公款,一说是吴鼎昌一人的独资。谁是谁非还没有定论。《新闻研究资料》1981年第二辑发表张篷舟同志编写的《大公报大事记》,作为尔后编写《大公报史》的张本。对资金谁属的问题采用了“独资”之说,我以为值得商榷。为此我想略述1957年编写《旧大公报批判资料》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右派分子向党猖狂进攻,企图推翻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其中有一个幌子是复辟旧大公报.有一个右派分子说:"要办报就要办一张像旧大公报那样的报".徐铸成也不胜羡羡于旧大公报的所谓"文人论政".在大公报社内部的右派分子中,朱启平嚷嚷着要"办一张完全人民群众的报纸",所谓"一张完全人民群众的报纸",就指的是旧大公报那样的报.顾国权煽动大公报人员再翻一个身,  相似文献   

4.
确定"三破三立"的三条纲从四月十六日到五月十七日,大公报展开了"务虚"的讨论.五月四日党祖书记常芝青同志作动员报告,提出了依靠党、依靠群众办报,进一步树立"群众路线办报方针"这条纲.接着,真是人人讲政治,个个谈思想,逐步进入"务虚"的高潮.在这一阶段,大公报编辑部门着重批判了旧大公报的影响.大家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了报纸的性质、方针和任务;明确了政冶是  相似文献   

5.
1926年9月,张季鸾与吴鼎昌、胡政之组成的“三驾马车”,以5万元资金为本钱,盘购了旧《大公报》馆,新记公司大公报就此续刊.以吴鼎昌的资金、胡政之的组织、张季鸾的文章组成的新记公司大公报里,张季鸾主持笔政,是《大公报》实际上的台柱子和挂帅人物.  相似文献   

6.
新记公司旧大公报的经营—九二六年至一九四九年这一时期的旧大公报,是吴鼎昌,胡政之、张季(?)三人合办的。在他们三人合办以前,旧大公报早于一九○二年创刊。创办人英斂之经营至一九一六年转售与王郅隆,王家接办后至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停刊。中断了九个月,由吴胡张三人按办,于一九二六年九月一日续刊。为了表明吴胡张三人合办的这个企业不同于英斂之,王郅隆先后经  相似文献   

7.
作为旧中国民营报纸的翘楚,1926年以前的<大公报>在新闻业务方面业已展示出诸多独特气质,实为<大公报>奠定了业务传统,其中很多做法亦值得今天的媒体借鉴.  相似文献   

8.
作为旧中国民营报纸的翘楚,1926年以前的《大公报》在新闻业务方面业已展示出诸多独特气质,实为《大公报》奠定了业务传统,其中很多做法亦值得今天的媒体借鉴。  相似文献   

9.
关于旧大公报的历史,我們曾經将自从英斂之于一九○二年六月十七日創刊这个报,到王郅隆及其后人手里于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停刊的一段,統称为《英斂之时期的旧大公报》(登本刊一九六一年第一期、第二期)作为前段整理出来了。現在继续談的是吳鼎昌,胡政之、张季鸞三人經营时期的旧大公报。这是后段。这一段历史,是从一九二六年九月一日在天津续刊,到一九四九年上海解放以后于六月十七日在上海发表《大公报新生宣言》,共約二十三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旧大公报宣传些什么? 英敛之时代的旧大公报,既然是一个以满族保皇派和天主教为主体,结合法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等的混合物,它的阶级属性就规定了它要为这一特定的阶级利益服务,它就为这一特定的阶级利益而宣传,而斗争。英敛之和他所经营的大公报,斗争性是很强的,他和它的阶级利益所在,无不大胆昌言,坚持到底,甚至超越常识地强词夺理。我们翻阅了英敛之时代的旧大公报,经常接触到的是这几种东西:一、英敛之的基本政治思想——保皇立宪;二、英敛之和他周围一群人所依靠的——天主教;三、他们假借洋势,所以大胆替帝国主义讲话;四、英敛之的旧大公报,在初期依靠法国帝国主义的支持,以后又倒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怀抱,所以是先亲法后亲日;五、强烈的崇洋抑华;六、也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一些进步意识。分别述之如后: 一、保皇立宪因为英敛之是满洲旗人,他的第一条政治思想是大清帝国的天下千秋万世。怎么办?因为是在二十世  相似文献   

11.
新记大公报(1926年——1949年)是旧中国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对于它的成功,已有人作过多种评论。本文试图借鉴现代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把大公报看作一个系统,从这个系统的整体出发,从部分与整体的联系中,揭示大公报的报业机制,探寻其成功的内在原因。个性特征:经济独立、按商业原则经营的政治性报纸经济独立、按商业原则经营,积极干预时政、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是新记大公报的  相似文献   

12.
社评委員会·国內外特派員·星期论文新記公司旧大公报,在編輯方面值得一叙的有三点,就是:社評委員会、国内外特派員和星期論文。 (一)社評委員会。这一时期的旧大公报以言論驰名,每天至少有一篇社評,国內外时事无所不评。作为阶級斗爭的一种尖銳的武器的报紙,言論是主要的部分。据胡政之所述,吳胡张三人接办大公报之初,約定五事,其第五項即:“由三人共組社评委員会,  相似文献   

13.
新记《大公报》是旧中国颇有影响的一份大型民营报纸。从六十年代之初开始,一些曾在该报工作过的老报人,在回忆文章中称之为“报业托拉斯”。直到最近还有人甚至认为它是旧中国“首屈一指的报业托拉斯”,这就意味着还有第二号、第三号的“报业托拉斯”。也有人提出,新记《大公报》是文化机关,资本微不足道,不能算是报业托拉  相似文献   

14.
<大公报>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旧中国最负盛名的私营报纸.后新记公司以"吴鼎昌的资本、胡政之的组织、张季鸾的文章"开创了<大公报>"三驾马车"驶通途的盛景,开辟了中国报业史上文人论政的新时期.1941年4月,僻处西北一隅的重庆新记<大公报>,荣获美国著名新闻学府--密苏里新闻学院颁发的"最佳新闻事业服务奖".是时,张季鸾主持新记<大公报>言论已有15年之久.张季鸾的报人生涯,集中展示了一位自由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文章报国之志趣,其精神、思想贯穿于新记<大公报>的最初15年.  相似文献   

15.
《国闻通讯社》曾是《大公报》(新记)的姊妹企业,而且可以说,它是《大公报》的母体。这不仅因为旧《大公报》革创时期的“班底”大多是从《国闻社》调集的,而且作为《大公报》的三“巨头”——吴鼎昌、胡改之、张季鸾也是在创刊《国闻周报》之初,开始紧密结合的。他们三人,在早年同在日本留学时就认识,但大概只是泛泛之交。归国以后,就各奔前程。吴、张二人,都挂籍同盟会;而吴在清末,就进了大清银行(中国  相似文献   

16.
施喆 《新闻大学》2002,(3):64-71
回顾20世纪中国新闻史,新记《大公报》(1926-1949)是必须提及的一张报纸。它以“四不主义”确立报纸的风格,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在1941年获颁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最佳外国报纸奖而成为当时中国报纸的翘楚。但对《大公报》的性质,除了以前带有浓重意识形态色彩的批判之辞外,学界的观点并非一致,或将《大公报》视作“职业化报刊”的尝试,或将其定性为“文人办报”的典型。  相似文献   

17.
大公报是以财经宣传为主的报纸。就它的任务来说,应该使它成为反映和指导财经工作的有力的工具,这首先要求坚持不懈地、充分地发扬它的财经特点。几年以来,特别是1957年反右派整风运动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大公报编辑部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还没有就这个问题进行总结,在这篇文章里,只能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贯彻执行依靠党、依靠群众的办报方针是发扬报纸特点的关键大公报坚持发扬财经特点的过程,是在新闻工作方面坚持两条路綫斗争的过程,也是坚持贯彻执行依靠党。依靠群众办报方针的过程。从1953年大公报由上海北迁与进步日报合并出版开始,它就担负起财经宣传的任务,但是由于大公报是一张旧报纸,一部分编辑记者受资产阶级新闻观点的影响较深,虽然报纸  相似文献   

18.
没想到,我要求采访的对象,邀请我共进午餐。我和老同事尹任先(《大公报》原总经理)、老校友赵泽隆(《大公报》原副总编辑兼《新晚报》总编辑)一起,从香港大公报社走到餐馆预定的座位。这时,曾德成和夫人叶桦早已在等我们了。我是第一次见曾德成,但报刊上早就见到过他的文章和照片。他清秀挺拔、年轻力壮,才40多岁。叶桦更显得年轻,她是《大公报》英文版编辑。尹任先伸出三个手指,笑着对她说:“像30岁。”我送给曾德成一本我的作品选《半世纪前的大震撼》,里面有七八篇《大公报》用过,还有一篇记者生涯,专门写在《大公报》实…  相似文献   

19.
陈雨璇 《东南传播》2012,(9):130-132
本文以《大公报》对清末两次灾难新闻的报道为中心,从新闻学的视角,对其内容、形式和结构等方面进行文本分析,进而探究《大公报》在清末灾难新闻报道方面的特点,以期窥见近代传媒在特殊时期担当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20.
穆欣 《新闻爱好者》2002,3(1):35-36
《大公报》依附国民党,对蒋介石集团“小骂大帮忙”的政治态度,是由其本身资产阶级的阶级性所决定的。曾在这家报纸长期担任负责职务的王芸生、曹谷冰在其所著《1926-1949的旧大公报》中说:《大公报》“是根植于大资产阶级的土壤中的。它属于大资产阶级,必然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在这个历史时期,一张中国大资产阶级的政治性报纸,同这一时期的中国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的蒋介石搭上关系,乃是逻辑的必然。一般人说这一时期的大公报是政学系机关报,其实它已超过了这种境界,而是直接为蒋介石的利益服务的了。”这篇长文谈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