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把握自我,并在其与生活、社会的互动中发展自己,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儿童与生活”入手,实施活动化教学,能有效提高品德课程的教学功效.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强调儿童的经验、体验、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其内容是儿童自身、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的有机整合,让儿童的品德发展、社会学习、科学学习、劳动技术学习等通过综合的活动呈现出来,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应实施活动化教学。品德与生活活动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如下:  相似文献   

3.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力度越来越大。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也被广泛应用。不过,部分教师观念落后,不能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有效整合,多媒体优势难以发挥,未能有效提高课堂效果同样是教学实情。所以,需要从三方面入手,改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多媒体应用不合理的现状。分别是分析优秀多媒体教学案例的优势所在,更新教师观念;加强培训和研修力度,提高教师的多媒体应用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促进品德与社会教学和多媒体技术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4.
小学教育体系中,作为社会实践类的课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提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性教学的思考,以更为恰当的策略提高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思想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对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源于儿童的社会生活,重视与儿童真实生活经验的联系,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儿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教给儿童关于品德与社会的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教学通过儿童的社会生活进行,注重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小学品德学科中地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要引导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其综合性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突破教材的概念局限,寻求更加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与保障。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是广泛的、多样的,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遵循科学的原则,寻求恰当的途径,善于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9.
<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性质是在小学低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是根据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一定要贴近生活,激起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贴近学生,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让品德课堂真正成为育人的舞台.  相似文献   

11.
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直观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等来谈谈如何利用多媒体辅助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目标追求的基本理念,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儿童的生活为主要教育背景和教学素材,在生活情境中实施教育,突出体现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贴近于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使《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找准了位置,为我们走进新课程,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创造美好的教学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德课堂,应该是用活动形式呈现的课堂,教师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引领者,教师要灵活采用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法,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静态课堂为动态课堂,使《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生动而精彩。本文就如何打造精彩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素华 《山东教育》2005,(28):51-5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基于该课程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挖掘各种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15.
杨昌礼 《教师》2011,(4):90-90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核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那么,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如何体现  相似文献   

16.
小学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丰富小学品德教学内容、转变小学品德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增强小学品德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让小学品德课程资源“丰满”起来,可以以教科书为基础,努力挖掘相关课程资源,以学生为核心,深入开发生本课程资源,以社会为后盾,适时丰盈课外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7.
课程资源是学生与课堂的信息沟通纽带,包括与教学相关的一切资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的综合性课程。本文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阐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思路,并提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范国强 《广西教育》2012,(37):85-8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只有将生活与品德教育有机联系起来,才能取得理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是从儿童的社会生活认识出发的,强调的是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与主动性。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做好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建构工作,保证教学的针对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胡军伟 《文教资料》2011,(9):146-147
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回归生活是品德课程改革倡导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品德课程要回归生活必须通过教学回归儿童生活才能得以实现。本文旨在探求在品德课程教学中,从儿童的生活问题出发生成教育主题,从儿童的认知水平出发确定教学目标,从儿童的生活需求出发选择教学内容,着力体现品德教学立足儿童的生活,融合儿童的生活进行,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质,引领儿童过有道德、有创意的生活,让品德教学真正走进儿童生活,走进儿童心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