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者按在我们“记者生活日”栏目内,不少记者在这里倾诉他们采写背后的酸甜苦辣,曾感动了很多读者。这一期,我们向大家推出全国新闻界年纪最小的记者、中央电视台9岁的马字歌写的《我第一次做广播新闻采访》,和另一位小朋友观看了马字软制作电视节目的经过。我们为新闻界涌现出这样有才华的小同仁感到由衷高兴。希望小字识不断努力学习,茁壮成长,为今后在新闻工作中作出更大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第一次做广播新闻采访,是199o丰6月23日星期天下午,在北京官园的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多功能厅,现场报道中央电视台首协小记者团309成员第…  相似文献   

2.
陈晓珉 《新闻世界》2008,(10):55-56
作为广播电台的记者,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新闻采访.但可能平常忙于工作,很少静下心来思考到底什么是广播新闻、什么是广播新闻采访。这里,想谈谈一些个人的想法和实践中的体会。广播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文字为符号,对新近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概括有三层含义:其一,广播新闻的传播手段;其二,广播新闻的表现形式;其三,广播新闻的功用。  相似文献   

3.
秦宏 《新闻窗》2013,(1):66-66
新闻采访是指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在21世纪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凭借其时效快、形象直观、参与感强、影响面广的传播优势,已成为大众参与了解国家重大决策和社会生活的桥梁。当今广播电视新闻采访迅猛地、广泛地渗透于各种类型的广播节目的动因就是通过新闻采访,探索和捕捉新闻焦点,来表达这个时代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采访     
碰上了一个“老实疙瘩” 每个记者对于自己新闻生涯中的第一次采访,都会留下难忘的记忆。而我在第一次采访时便碰到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进入《解放日报》不久,对新闻刚刚有了些感性认识,我和张铁夫就接受了一个任务——采访当时边区的模范工人赵占魁。大概当时报社里实在抽不出人手,或者是领导有意给我们一个锻炼的机会,所以才让我们两个新来的年轻人挑起这份重担。报社在分配给我们任务时,就强调说这是一次重要的采访,一定要搞好。 尽管我们内心都有点忐忑不安,但想到这是当记者的“第一炮”,无论如何也得干好。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来到当时的中央职工委员会,因为赵占魁这个典型是由他们向报社推荐的,所以我们想先从这里开始了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采访     
自从成为一名小记者之后,我从来还没有进行过采访。因为,很早就听人对我说过:“即使你侥幸成为一名小记者,也不会有人接受你的采访。毕竟,你还是一名小学生,没有人会像对待一名记者那样对待你。”前些日子,《梨园春》来我市演出。早已闻讯的我兴奋不已,打算进行第一次采访。但又想起那些话,我内心矛盾极了。去吧,害怕失败;不去吧,就失去这次锻炼的机会,我犹犹豫豫的。对,只有试才会成功,不试怎么会成功呢?最后,为了自己的自信心,为了自己的勇气,我决定去采访。无论成功或失败,至少我知道,我努力了。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采访     
范敬宜 《传媒》2000,(12):45
对于每一个新闻记者来说,第一次采访都是终身难忘的。我也同样,不过那一次不是成功的采访,而是失败的采访,教训深刻的采访。 我的新闻生涯是1951年9月初,从上海分配到沈阳《东北日报》开始的。那时,初出茅庐,雄心勃勃,一心想当个像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魏巍那样的著名记者。不料踏进报社以后,首先分配到工业组当见习编辑,成天编些百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采访     
1982年秋天的一个上清早,我在铁道部机关的大楼前踌躇徘徊.开始了我第一次采访。我是这年八月从山东大学毕业分配到新华社的。报到前,我参加了《萌芽》在烟台举办的笔会。这是《萌芽》复刊后举行的第一次笔会。  相似文献   

8.
盛洁 《新闻世界》2013,(10):203-20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媒体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广播记者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好采访仍需掌握相关的技巧。本文在阐述了广播采访的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广播采访的特点,提出了做好广播采访的技巧,借以抛砖引玉,共同促进我国广播媒介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爽 《新闻世界》2013,(10):183-184
作为广播新闻的采访人员,在采访之前,记者需要确定采访的选题,考虑采访的内容、形式、人物等,为报道的顺利完成做好充足准备。本文在分析新闻选题的来源和标准的基础上,对广播新闻采访的选题和准备做出着重分析,为广播新闻的采访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提问是采访之本,对于广播电视记者来说尤为重要。由于被采访人面对的不仅仅是记者本身,而且还有话筒,显然不能像接受笔记式采访那样轻松自如。这就要求广播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在掌握全局、驾驭全局、明确采访目的同时,注意采访技巧和风格,以达到人与人之间更好地沟通交流,采制出更加丰富生动的报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东北抗日联军14年斗争史略》发表后,不少人认为这篇文章材料比较充分,用事实有力地回答了“谁最有权接管东北”的问题,产生了较大的政治反响。但我自知,要全面反映东北抗联的斗争情况,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人物必须报道,他就是著名的民族英雄,抗联前期的主要领导人杨靖宇烈士。 杨靖宇同志是中共早期党员。东北沦陷后,他也是最早遵照党的指示,在东北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抗  相似文献   

12.
我的新闻龄是以《扬子晚报》创刊日为起点的。4 年多来,在领导的具体指导下,稿子写了不少,好稿也有一些,现在静下心来想想,觉得有两点感受比较真切。出手——“快”与“慢”的辩证法新闻要快。对晚报来说,这个“快”的要求尤其苛刻。白天发生的新闻,电视台当晚就播了,日报第二天早晨就见报了,晚报要在第二天下午才能和读者见面。所以晚报新闻的“快”,主要靠捕捉夜间至翌晨或者是独家新闻来实现。有  相似文献   

13.
在广播新闻报道中采访属于独特的基础工作,优质的采访工作能够让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准确,并对新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在新时期社会提升了对新闻信息的要求,本文将以满足人们信息需求为导向,探究新时期广播新闻采访工作的质量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4.
民生新闻最主要的宗旨就是以普通民众为主要对象,解决民众的日常问题。民生新闻的采访要以百姓关注的话题为主,新闻工作者要站在民众的角度思考问题,要做好新闻的质量,首先要对民众的生活状态有所了解,走进群众生活,进而才能更好的报道新闻。本文主要从做好采访前准备工作、加强记者认知观念、从普通民众的角度与被采访者交流、采访中把握关键问题、采访过程中灵活应变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1966年3月8日5时29分2秒,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这是建国以后第一次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的大地震。新华社为此发表消息说:“这次地震的震级为74级,震中裂度为9度左右,在这个地区,有30个公社。350个生产大队,人、畜、房屋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发生地震的当天上午8肘许,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召开紧急会议,通报了灾情和驻邢台部队开赴灾区救灾的情况。解放军报驻北京军区记者组决定派王奎岩同志和我赶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的报道工作。当时,我从野战部队调到报社,被分配到北京军区记者组还不到20天,年纪也轻(2…  相似文献   

16.
碰上了一个"老实疙瘩" 每个记者对于自己新闻生涯中的第一次采访,都会留下难忘的记忆.而我在第一次采访时便碰到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进入《解放日报》不久,对新闻刚刚有了些感性认识,我和张铁夫就接受了一个任务一一采访当时边区的模范工人赵占魁.大概当时报社里实在抽不出人手,或者是领导有意给我们一个锻炼的机会,所以才让我们两个新来的年轻人挑起这份重担.报社在分配给我们任务时,就强调说这是一次重要的采访,一定要搞好. 尽管我们内心都有点忐忑不安,但想到这是当记者的"第一炮",无论如何也得干好.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来到当时的中央职工委员会,因为赵占魁这个典型是由他们向报社推荐的,所以我们想先从这里开始了解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7.
徐艳 《新闻爱好者》2008,(10):101-102
所谓即兴采访,就是记者对眼前的事物、人物、景物、风物等有所感触,凭借自己的嗅觉和独特的判断,从而产生奇想、兴致,乃至冲动,有意无意地展开的采访。即兴采访作为采访形式的一种,常被记者所采用,并不断显示出它无以伦比的优势。近年来,即兴采访手段的运用给广播节目,尤其是新闻性节目和纪实性节目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8.
浅析广播新闻采访的地位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就是新闻工作者为新闻报道所进行的调查研究,记者就是调查研究的专业人员。只要是稍微有一些实践经验的新闻记者就会有这样的体会;新闻写得好不好,反映得深不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一位有资历的新闻工作者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媒体都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并且找到了自己的受众群体,在很多方面都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在经过改革与拓展以后,再一次的成为了众多媒体当中的主角。广播新闻记者的采访工作,受到了较高的关注,文章就此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迟到的列车上 188次列车,时刻表上清清楚楚,是16点开车。但遗憾得很,郑州站广场的大喇叭里传出晚点消息,直到17点它才姗姗而来。我憋着一肚子气挤上这趟迟到的列车。 大约17点10分,列车开动,不一会儿,窜出郑州,沿着陇海线,奔驰在一望无际的豫东大平原上。青青的麦苗,萌芽的树木,喧闹的村庄,劳作的农人,一切的一切,随着“咯噔咯噔”的车轮声,匆匆向后退去。渐渐地,心里火气消散,重新沉浸在自己原来复杂而又兴奋的情绪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