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媒体的变革,使得微博等新媒体成为舆情爆发的源头。网络舆情事件频发,对社会政治生活形成多方面的影响,急需进一步健全完善网络舆情管控的法律体系,进行管理控制与引导规范。其中,出台管控的法律是根本,健全引导体系是关键。我国微博舆情现状分析1.微博谣言泛滥谣言(lie)不等于流言(rumor)。流言有自然发生的,也有人为制造的,但大  相似文献   

2.
袁程远  温志强 《传媒》2016,(8):89-91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用户快速增加,而一系列相关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微博谣言的传播与扩散,不仅影响了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对于微博谣言的相关研究极具必要性.本文论述了微博谣言信息变异的原因和各种呈现形式,同时与微博谣言的产生和治理有机结合,有利于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方式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由“杞县钴60泄露”事件看谣言的传播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军宁  李骅 《新闻世界》2010,(11):137-138
谣言是一种非正常的传播现象,谣言的传播容易造成大规模的社会恐慌,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2009年7月河南省杞县发生的"钴60泄露"事件可以说一个典型的谣言传播案例,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些谣言的传播机制与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微博谣言多发,不仅扰乱人心,且影响社会稳定。为更好地提高网民的辨别能力,笔者总结了微博谣言语言使用的特点:词语方面,主要选择能激起民众恐慌、不满、愤怒或反感情绪的敏感词语;为博眼球、骗爱心,利用新闻事件、公众人物,与民众生命安危相关的词语。句子方面,一般句子短小,短句较多;有些微博谣言的句子,有模板化倾向,句式基本一致,雷同、程式化强。微博谣言中使用的修辞主要有夸张、反语等,总量不多。  相似文献   

5.
随着微博"热"的不断升温,过去一年微博谣言滋生连连,微博独特的信息传播特点,使其成为了谣言泛滥的温床。本文紧跟时代热点,以2012年下半年120条微博谣言为研究样本,进行微博谣言的内容分类,并随机对各类谣言样本进行影响传播效果的指标分析。期望从探究影响微博谣言传播的关键指标中找到有效遏制谣言的方式,也为法律规范和管制微博谣言的传播提供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公共领域这个源起于西方社会的概念,由于是西方的舶来品,加之东西方社会环境有较大差异,一直以来对公共领域的界定概念认识模糊。随着新媒体的普及,网络环境下以及微博的应用催生了对公共领域的重新认识和再次定位。在网络犯罪和微博谣言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上的言论自由同样要受到约束。虚拟网络和微博平台不是法律真空地带,面对网络和微博违法,有必要依靠法律的力量规范引导公共领域的言论,创造真实畅通的言论自由表达平台。  相似文献   

7.
分析发现,微博谣言呈现出7个相对清晰的主题,微博谣言普遍存在鼓动式叙事特征,谣言利用受众对社会的关怀,突出信息的急迫性并加以道德绑架从而促进受众转发谣言.在微博谣言情感传播特征层面,单一情绪归类与多维情绪分析结果均表明,微博谣言传播以消极情绪为主导.微博谣言与评论的文本情绪感染效应基本得到验证,即受众情绪会显著受到谣言...  相似文献   

8.
韩文娟 《传媒》2017,(24):66-67
社交媒体的普及在给用户带来一定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各种具有欺骗性、误导性的消息以及谣言泛滥、恶意传播等.这不仅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误导用户、影响其日常生活,也会对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伟  熊波 《现代传播》2017,(11):122-127
随着网络空间现实化治理机制的推动,社会秩序稳固的刑法保障应当依靠归责理论体系的更新得以实现。网络谣言型涉众事件的社会危害性蕴含着扰乱公共秩序的"严重性",其归责理论依据是公共秩序破坏的现实化。审视《刑法修正案(九)》对网络谣言犯罪的规制,立法归责理论呈现出法益保护属性的模棱两可、答责基础的严苛认定等现实困境。网络谣言型涉众事件归责理论之匡正应当明晰网络谣言不同于虚假信息、公共秩序不同于社会秩序、涉众事件不同于群体事件,并在此基础上,更新刑事政策的方向指引,以此实现归责理论精准化构建。  相似文献   

10.
从“抢盐危机”看微博与谣言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涛 《今传媒》2011,(7):52-53
微博发展到现在,已经拥有了庞大的用户数量,但话语权在得到平等的同时,同样导致了话语权的滥用,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之后,极有可能引起整个社会秩序的动荡和不安。但其在"抢盐风波"过程中所扮演的双向角色却值得我们思考:既是谣言滋生和蔓延的温床,同时又是成功辟谣的利器,本文以2011年3月的抢盐事件为例,就微博在谣言传播方面的功过是非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7,(10):55-63
本文借用门槛理论模型,探讨建立谣言个体门槛预测模型相关问题,并应用于"和颐酒店事件"微博谣言的扩散数据的解释,通过研究个体门槛分布规律对微博谣言扩散的影响,完善谣言的门槛预测模型。本研究有三个显著发现:1.临界大多数点的存在性问题;2.低门槛值分布高度集中;3.谣言类型影响门槛分布的差异。这三个问题是个体门槛分布状态下呈现出的三个主要特征,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影响个体门槛预测模型准确性的三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董磊 《新闻世界》2013,(10):227-229
本文通过对微博谣言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微博谣言研究存在两方面不足:1、对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过多的归结于社会或者网络,忽略了微博平台自身。2、学者提出的对策过于单一化,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治理系统。本文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微博的“阻链传播模式”、“喇叭效应”等概念,以微博传播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为出发点,找出微博谣言产生的源头,并且提出了系统的治理策略,为微博谣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李长月 《传媒》2015,(1):51-52
谣言自古有之,而现代媒介的发展、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则使谣言增添了滋生的土壤和传播的捷径.如何对其甄别和消解,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相比于传统谣言,微博谣言具有如下典型特征. 微博谣言的特征 第一,裂变式的传播速度,这也是微博谣言有别于传统谣言的主要传播特征.微博是一种高效的自媒体媒介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电脑和手机发布微博信息,这在加快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也助长了谣言的传播能力.尤其是一个“大V”微博主,通常会拥有成百上千的受众“粉丝”,其发布的微博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大量和连续转发,百而千,千而万,进而产生类似核裂变的巨大效应.  相似文献   

14.
以自律解决微博传谣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月3日,CCTV新闻频道《朝闻天下》就郭瑶假冒高铁遇难者家属散布微博谣言提出“微博的伦理底线在哪里”的质问,引发传媒业界的各种猜测.其实,应该问“造谣者的伦理底线在哪里?”因为,按照这个逻辑,央视编导赵安被捕了,我们就可以提出“CCTV的法律底线在哪里?”逻辑上显然不通.没有微博之前,很多虚假信息已长期存在于网络中,谣言并非微博特有的现象.只是微博平台具有更大的开放性,点击即可转发,使得虚假信息传播更为便捷,亦让人感觉数量多了,其实未必.比起微博传播谣言的能量,微博的纠错能力和自净化能力更为强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宜再犯过去的错误,一出现某种传播新技术,就把它视为洪水猛兽,以“堵”为主,结果费力不讨好.  相似文献   

15.
陈少波 《新闻界》2012,(15):50-53
自媒体环境下谣言借助微博传播,用谣言倒逼真相的说法甚嚣尘上,微博对谣言是自净还是泛滥,莫衷一是。本文从传播学专业视角分析微博谣言的传播机制,理性看待微博的工具性作用,即能传谣也能辟谣。同时对谣言产生后微博如何进行消解谣言、舆论引导、净化传播环境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乔月 《中国传媒科技》2012,(20):106-107
当前,在公共领域的构建方面,微博为话语的自由表达起到的作用有目共睹,但是也由于其自身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了大量的谣言产生.谣言的传播严重破坏了微博的传播和沟通环境,使得舆论平台的健康发展受阻,甚至对公共领域的构建起到了一定的威胁作用.因此,建立健全微博中的谣言传播和规避机制有着非常大的必要性.本篇文章就当前微博中的谣言传播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微博当道的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谣言的制造者、传播者和受害者。本文旨在分析微博谣言传播的过程:从众流瀑中的虚假信息传播,并对谣言发生后如何进行谣言消解和沟通辟谣提出一些浅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谣言借助微博这一媒介平台强势来袭,诸多学者将目光投向微博谣言的研究。通过对谣言传播的结构、社会心理动机以及谣言在微博中的传播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微博作为媒介并不生产谣言,微博本身的特性也为谣言在传播中的自我净化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2012年3月16日,被视为我国实施微博实名制的节点。通过对2011年,2012年上半年微博谣言调查横向比较,可发现实名制虽有效遏制微博谣言的传播,但未能有效遏制微博谣言的出现。相反,基于微博和谣言对权力解构的特点,"实名制"有增加微博谣言传播风险的倾向。对此,可从增强微博用户法律意识、厘清微博用户的法律责任、分层明确微博用户身份三方面入手化解。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是个突发事件频仍的社会,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突发事件谣言已从人际传播发展到通过手机短信、微博、QQ及网络论坛等新媒介传播.新媒介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渠道之多、传播范围之广,令人际传播和传统大众传播难以望其项背.因此,新形势下,从传播学视角积极探究突发事件谣言的传播特点及其化解策略势在必行,它必将对维护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对突发事件的积极预防和有效应对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