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笺恩仇录     
其实,看武侠、爱武侠,并无害处,就看你是怎么“用”武侠。“用”得对就利己利人,无敌天下。“用”得不对就如同“走火入魔”害己害人,为天地所不客。“授人以渔,而非鱼”,金庸先生深知此理,他早巳将为人之道、为事之法,天地变化之律,万物生长之事隐于其小说中,至于能从中领悟多少、汲取几何,就看诸君之悟性。  相似文献   

2.
从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及其创作角度来看他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认为“有我之境”体现了他的悲观思想而反映为忧患与伤感之情,“无我之境”则是王氏渴望超脱“有我”之苦楚,进入一种“无欲”“无我”“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两种境界是王国维集诗人与哲学气质于一身的体现,也正反映了他的两种不同的思索宇宙人生之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我”是道家隐逸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终极目的只是为了维护个人的“适性”权利,且以不损人为基本原则,所以它与普通意义上的利己主义有极大区别。“为我”思想的主要内容在“重身”与“贵生”。对于外来的伤害,道家主要采取远避深藏和外示无用的方法,而其“无用”正是为了追求“适性”之大用。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鉴赏》2002,(8):50-50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侯谓睹师赞日:“乐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赞对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乐羊既罢中山,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政治失意、然而睿智圆通的知识分子,苏轼的一生是超越自我、超越困苦、对自由孜孜以求的一生。在“大我”与“小我”方面,他坚持“大我之利”,表现了其人道主义和民本思想;在“从众”与“从己”方面,他独立特行,力排众议,不随波逐流;在“悲观”与“乐观”方面,他对个人得失不以为怀,表现出高超的幽默艺术。  相似文献   

6.
“与物为春”乃是因和谐融洽的物我关系所引发的审美体验。具体而言,它表现为“万物与我为一”与“与物化而不以心稽”。前者意味着主体消解了自我与他物之间、他物与他物之间的人为界限,主体与他物在道的层面泯然相亲。后者意味着主体与他物之间无心的顺应,主体既不以一己意志去主宰他物,亦不因功利关系而迎合他物,物我相宜无逆。庄子与物为春的审美体验,启发了中国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7.
追求语文教学的“雅韵”深圳市石岩公学张国生世间许多事物往往有雅俗之别,一般他说:“俗”为大家所轻视、鄙弃,而“雅”则为大家所仰慕、追求。按照这种观点,语文教学亦有雅俗之别,语文教师亦有雅俗之分。其俗,亦指“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而雅,刘国正先...  相似文献   

8.
恶人为邻     
韩非 《现代语文》2004,(3):10-10
韩非有与悍者邻,欲卖宅而避之,人曰: “是其贯将满矣,子姑待之!”答曰: “吾恐其以我满贯也。”遂去之。故曰: “物之几者,非所靡也。”——先秦《韩非子》  相似文献   

9.
我的父亲臧克家,有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进入古稀之后,仍然跳动着一颗火热的年轻之心。1974年,他这样抒怀:“自沐朝晖意蓊茏,休凭白发便呼翁。狂来欲碎玻璃镜,还我青春火样红。”茅盾先生说,诗中应去掉“还我”二字,因为你的青春正火红呢!同年,在《答友人问》中,他还抒发了如下的壮志豪情:‘在上高朋抒壮志,窗前小朵缀青柯。听凭岁月随流水,依旧豪情似大河。”他给别人写字,也常常在落款处写上七十几岁、八十几岁青年。他87岁时,一位诗友祝他长寿百岁。这是一种爱的祝福和热望,他感谢又感动。但他又一想,从87岁到100…  相似文献   

10.
彭国华 《成才之路》2009,(29):I0012-I0012
研究学问,投身学术。一个重要前提是明确价值取向。“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千百年来,这个问题一直为学者和社会所关注。“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对这个问题,孔子如是说。仅从字面上看,这句话似乎有些令人费解:众所周知,孔子的基本思想倾向是“厚古薄今”的,他所向往的是“周制”和“周礼”,因而有所谓“周监干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感叹。从这一立场出发,他所肯定的想必就是“为己之学”,所否定的就是“为人之学”了。然而,如果从一般意义出发。把“为己”理解为“谋取一己私利”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为人”理解为“兼济天下、服务苍生”。那么,“为己之学”不是十分狭隘吗?“为人之学”又何错之有呢?  相似文献   

11.
由于研究舜文化的机缘,多年前我就认识谷明光同志了,那时他正任职于中共宁远县委书记。我们第一次相识,他就盛情地邀请我抽空去宁远看看九疑山、舜帝陵。一讲到宁远,他一改起初给我的那种达练稳健的印象,变得情不自禁、甚至眉飞色舞起来:“舜帝藏精之所”、“中华道德之源”、“光武发祥之基”、“濂溪汤沐之地”……他对宁远的古往今来,真可谓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一下子把我带进了“九嶷山上自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的诗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正>公元793年,21岁的刘禹锡进士及第,因才华横溢、才智过人,先后历任太子校书、监察御史等职,在长安红极一时。然而意外骤然降临,33岁那年,因为那场半途夭折的“永贞革新”,他的政治理想就此破灭,其人生轨迹也就此改变。此后半生,他要么被贬,要么就在被贬的路上。尽管面对官场的排挤打压,历经人生的大起大落,但他始终坦然处之,一直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贬谪半生,他归来仍是少年。  相似文献   

13.
长路奉献给远方,江河奉献给海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学生?每每独坐于桌前,我总是这样问自己。古训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我的职责是教授知识,同时诲人不倦传承文明。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属于我的三尺讲台上努力做到“服务于一切学生,服务于学生的一切”。从我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我就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亲其师则信其道”铭刻在心。我明白了一个平凡教师的意义在于用自己无私的宽广去包容呵护引导和滋润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孙奇逢的一个重要思想,即学《易》旨在用《易》以治身,治安与治国平天下。“天下之道莫善于相反而相交以为用”,是对立统一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总是安危相随,泰否相因,始终都是“反交为用、的。所以,他提醒他人们泰之不忘否。即便事已得凶,亦当仍使之趋吉,犹“逆境而进之者,此《易》道之有与造化侔,而圣人作《易》之功亦与天地并也”。  相似文献   

15.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比以至社会各方面的综合情况,“观”指观点看法。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他指导革命的思想和斗争策略,不是凭空得来,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认识形成的。孙中山如何看待中国的国情,在思想认识上有什么变化?下面谈点个人意见,以供讨论。一个人如何认识当时的国情,亦要看这个时期和他本人所经历的主客观条件。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到1905年同盟会成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辞中提出“三民主义”,并明确主张用武装斗争手段推翻清朝的统治,这标志着他民主革命思想的成熟。这段期间孙中山思想…  相似文献   

16.
从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及其创作角度来看他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认为“有我之境”体现了他的悲观思想而反映为忧患与伤感之情,“无我之境”则是王氏渴望超脱“有我”之苦楚,进入一种“无欲”“无我”“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两种境界是王国维集诗人与哲学家气质于一身的体现,也正反映了他的两种不同的思索宇宙人生之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成仿吾在《新文学之使命》一文中谈到了文学对于“文学本身的使命”,他所理解的“文学本身的使命”是要以情感为本体,以“表现”为手法,创作出具有艺术性的既“全”而“美”的文学作品来。  相似文献   

18.
魏书生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便是“占便宜了”。别人不愿带的班级,自己带了,“占了便宜”;领导给自己多安排了工作,“占了便宜”;自己所带的班级比其他班级多了几个顽皮学生.“占了便宜”;一有公开课就让自己来上,“占了便宜”……他这种“苦中求乐、忙里偷闲、失中求得”的乐观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  相似文献   

19.
我的爸爸架着一副眼镜,有两个可爱的小酒窝。爸爸不仅是我们家里的顶梁柱,还是一本百科全书。爸爸知道的事情可多了,从我有记忆以来,我问了他无数个问题,不可思议的是,爸爸都能回答出来。我还偷偷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坚果”,之所以叫坚果,是因为爸爸很坚强、很乐观。我看过爸爸的QQ名,叫“乐观人生”。他真的很乐观!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对我青年时期的教育,影响深远。先生对我们的关怀和帮助,使我终生难忘。他坚定了我做教师工作的信念,他使我懂得了教育是为最大多数不幸的人之觉醒服务的,是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服务的。陶先生那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是作人师的楷模。他活到老,学到老,进步到老,追求真理到老,他教人进步,教人创造,教人做社会的主人。同陶先生在一起,如坐春风。他总是以开朗,乐观、智慧之光照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