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①“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离骚》)②“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离骚》)  相似文献   

2.
屈原所处的战国时期,正是我国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年代,因而在上层建筑领域里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屈赋之所以能突破前代,蔚为奇葩,就是这一新的政治形势在楚国文坛上的深刻反映。加之,屈原“博闻强志”,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娴于辞令”,具卓越的语言才能。故发而为“惊彩绝艳”的瑰丽诗篇,开拓了“修辞立诚”的广阔境界,在中国诗歌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刘勰曾谓屈赋“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在继承方面只说他“取熔经意”,未免拘墟之见;从创新方面深赞他“自铸伟辞”,实属破的之谈。本篇即拟对屈赋绚烂多彩的修辞艺术,发凡起例,试阐其精义,略抒一得,就正于高明。  相似文献   

3.
汉司马迁解作“离忧”,班固解作“遭忧”,王逸解作“别愁”,扬雄解作“牢骚”。后世学者多主“遭忧而作”。这里“离”与“罹”通。“骚”就是“忧愁”。即是遭到了忧愁,要发泄一种郁郁不平的感情.现代研究者认为是楚国一种歌曲的名称。楚国有一种叫“劳商”的  相似文献   

4.
屈赋研究的指路牌──简评赵沛霖《屈赋研究论衡》林祥征天津教育出版社为了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出版了一套《学术研究指南》系列丛书,受到了读者的好评。赵沛霖先生为这套丛书先后写了两部著作,一部是《诗经研究反思》,另一部就是《屈赋研究论衡》。(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语教材选用了《琵琶行》一诗,其中对"左迁"一词作注为:"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  相似文献   

6.
7.
人教社2004年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有《离骚》(节选)一文,其中有几个注解值得商榷。1“.摄提贞于孟陬兮”注解将“摄提”注为“星名,指寅年”,不准确。这里使用了太岁纪年法,古人根据岁星(木星)在天体中运行的规律来纪年,木星大体是十二年绕天一周,由于它是由西向东运行,与十二辰①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多元一体,由五十六个民族的历史共同熔铸的伟大国家,在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各民族均有自己卓越的贡献,灿烂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尽管以往写历史多以汉族为中心,但其中各民族的贡献也铭刻其间,并日益为世人所珍视,从中汲取无穷有价值的养份,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和发达谱写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9.
(四) 双关 ①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 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对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湘君》) ②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湘夫人》) 以上二例中的“玦” “袂”为“音、义双关语”,“佩”为“谐音双关语”,“褋”“杜若”为“借义双关语”。 这两节诗里的“捐玦”“遗佩”“捐袂”“遗褋”“采杜若”“搴杜若”等,究竟应当如何解释,古今众说竞起,如治丝益棼。其实王逸注释“玦”字时,虽拘泥于君臣关系,但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收有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在历次教材改革中,该文均得以保留并逐渐恢复原貌(多年前的课本中仅收录至“泯然众人矣”),可见其经典地位不可撼动。然而,现行教材及一些资料中对其注解疑义颇多,这里仅就个人思考所得浅析一二,以供大家勘正。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第四册第168页《塞翁失马》一文末尾一句:“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其中“此”字的意思是什么?课本注解为“这样”。我认为这不太恰当。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此”字在文言文里用作指示代词的时候,它的意思可概括为两类:一类是“这”,可指代人,指代物,指代事,还可以指代处所、时间等。如: “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这个句子中,“此”就是指代事的指示代词。另一类是“这般、这样”,是指代动作行为的状态、程度、性质、方式等。如:  相似文献   

12.
屈赋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因而瑰丽的神话在诗篇中放射着夺目的光彩。神话,是形象的反映了人类童年认识自然的水平和征服自然的理想。但神话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是不断演化的。任何一个神话,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模式。这个演化,当然首先是现实的复杂矛盾的折光,是人类的主观想象的飞翔。然而这其中神话的分化、融合,神话的社会化、历史化等等,在不少的情况下,往往是以语言因素为其媒介的。屈赋里的神话,在这方面也有所反映,并且有时曾因此引起了屈赋研究者的怀疑与误解。故特略举数事,以明其例。  相似文献   

13.
《芙蕖》一课,对“群葩(pā)当令时”注解为:“正当各种花开的时令。葩,花。当令,正当时令。”此处注解从字面上看似乎无误,可是联系下文来看,便觉不甚妥贴。全句为“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敷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从全句看,是强调“群葩”除当令开花数天内为人们所观赏,此前此后都是无人过问的时候了。这里的“群葩”即百花,是指除芙蕖以外的各种花卉,它们开花的时令是各不相同的,春夏秋冬四时都有。原注语意含糊,容易误解为“百花盛开的季节”。再则,从语法上讲,此句主语应为“群葩”,  相似文献   

14.
<正>在学习《曹刿论战》一文时,我对一些注释心存疑虑。经向老师求教和多方查找资料,觉得有三处注释似可商榷。兹略呈管见,一得之愚,就教大家。一、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注释:[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译文: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商兑:他的乡大夫说:"这是在朝廷做大官的人谋划的事情……"。对于"乡人",课本无注。查阅老师教参,译为"同乡"。这极易误导人们把曹刿视为"乡下之人"。笔者及大多数同学在学习时便曾以为曹刿乃"地位卑微的平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一册上的《察今》一文,有些注解似欠妥当,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一、“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导”,课文注解:“渡水”。把这一句译为“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把“导”解为“渡水”,是不妥当的。“导”,《说文》云:“引也。”“导”在这里应解为“引导”、“指引”才是。因为“导”是指明“表”的作用,而“渡水”是“导”的作用后的行动。这一句和下一句“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都省略了表示“渡水”的“涉”字。原文应写为“向其先表之时可导涉也”及“荆人尚犹循表而导涉之”。我们不能因为这二  相似文献   

16.
收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的《风景谈》,其国“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一句,注为“指绘画工作者的手”,似不准确。“调朱弄粉”应是指女人搽脂抹粉的.李商隐《木兰》诗有“弄粉知伤重,调红或有余”,张采田注:“……义山自婚王氏,久为李赞皇一党……令狐因茂元之故,迁怒义山,诗所以云‘弄粉知伤重’者,即指此。”这里的“弄粉”“调红”就是指女人而言的、至于“弄粉”“调红”与“调朱弄粉”,该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吧? 再从行文来看,注解是悖于文意的。这句话所在的一段,是专写知识分子在延安的生活的,是知识分子的“风景画”.作者这样勾勒画面:  相似文献   

17.
“楚辞”与《诗经》在前辈学者比较中,主要集于二者的成书时期、地域、内容、风格、影响等方面。经此比较后,有学者便以屈赋与《诗经》各自的特点来界定南北文化的特色。如有以篇章中“兮”字运用的多寡来区分南北文化;又有因屈赋中多见巫现之风,便有以此界定南方文化是以屈赋为代表的巫文化。细研其成果,对以上两个界定颇有疑议。故通过实考屈赋,查阅文史,在深入了解楚地社会风俗、宗教信仰、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兮”字的运用是否可以作为南北文化划分的标准以及南方文化是否可以被界定为“巫文化”。  相似文献   

18.
教材(2002年11月第2次印刷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杜2000年出版)、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杜1989年出版.以下简称朱编)、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9年出版.以下简称郭编)等书。  相似文献   

19.
部编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文言读本》是一套优秀的实验课本,但有些词语的解释尚欠斟酌。现对其中的"因循"、"是其"、"择言"、"加胜"、"且"、"相乘"、"行"、"颇"、"高危"等九条注解提出商榷,希望对有关古文的教与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六课《纪念白求恩》,依据的是1966年7月改为横排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因照搬原注,导致题注多处有误。首先是白求恩的生年不是1889年,而是1890年。《纪念白求恩》原文一开始就是“白求恩……五十多岁了”的介绍,弄得《毛泽东选集》的编注人员只好不交代白求恩的生年,显然,如果交代了白求恩去世那一年就还不到五十岁。 其次,题注中白求恩“率领一支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这种说法也欠妥。据1983年6月29日《新华日报》一则新闻报道说:“前美国与加拿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