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理念:1.课堂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强调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亲身实践、体会和认识百万分之一,发展自己的数感,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愉悦。2.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在七年级上册中我们已认识100万等大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用到一些绝对值较小的数。如:在生物课上研…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中抽象出 1— 5各数的过程。2 .能认读写 1— 5各数 ,会用 1— 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3.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选用教材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实验教材 (冀教版 )一年级上册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价要点 一、观察情境图 ,在交流情境图的内容中抽象出1~ 5。  1.谈话引入  ( 1)你喜欢小动物吗 ?你最喜欢什么动物 ?  ( 2 )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小动物 ,老师就带大家到动物乐园去看一看。 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动物。 用师生谈话的形式 ,把学生引入情境 ,使学…  相似文献   

3.
一、知识梳理 生活中的数据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对百万分之一的感受活动--与身边熟悉的事物作比较用科学t己数法表示近似数与有效数字近似数的意义和作用有效数字生活中的统计图经历数据的统计过程从统汁罔中获取信息制作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数据  相似文献   

4.
孟晶 《黑河教育》2014,(6):30-30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1-93页内容及习题。教学分析:本课重点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动手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了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理解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1.借助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百万分之一进行感受,发展数感,能运用自己的语言对百万分之一进行描述。2.比较熟练地进行单位换算。3.经历动手实践、讨论的过程,探求估测微小物体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百万分之一。教学难点: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对百万分之一进行描述。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教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纳米”吗?纳米是什么?哪个同学能把你了解到的有关“纳米”的知识与大家说说?学生1: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它用来表示微小的长度。学生2:纳米技术在21世纪有非常广泛的应…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9页"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在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植树问题”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变化的规律。(3)使学生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过程性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和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4)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使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让学生实验,经历猜测、收集与分析实验结果、检验等过程,初步体验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及不确定事件。(2)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2.教学思考:对于现实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从数学角度、从科学角度给予解释。3.解决问题:立足现实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得出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概念。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体验小组合作有利于探究数学知识。(2)养成学生严谨的、科学的思考问题和认识事物的态度。教学重点:初步体验有些事…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的第一课"倒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2)能清楚地知道倒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判断推理的能力。2.能力目标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得出倒数的概念,并能求一个数的倒数。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喜欢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0.
牵庆有 《考试周刊》2013,(44):53-53
<正>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活动,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呢?我就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思考。一、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特征1.学生通过数学探究活动获得新知和培养能力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要求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事物,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对所研究问题起关键作用的特征上,并能使用恰当的数学语言与符号表示出来,方便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这个过程正是数学抽象的过程。在传统的基础知识教学  相似文献   

11.
马云鹏 《江西教育》2001,(11):49-50
学习新课程标准 2.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建立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学习数学不只是学习数学事实,而且要了解数和运算的实际意义,用数及其关系表达和交流信息,用数学的观点解释现实的问题.<标准>中对此作了一个概括性的说明:"数感的具体体现是: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理解数的意义;能运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去体会较大的数或较小的数;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理解数之间的联系和相对大小关系;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运算,估计运算的结果,并能选择算法和工具进行运算."数感是学生数学素养的表现,是学生对数学的综合理解水平.  相似文献   

12.
岳丽萍 《考试周刊》2011,(59):96-96
新课杯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充分表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  相似文献   

13.
王德兵 《学子》2016,(6):55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P87-89页的例1、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并学会比较这类分数(几分之一)的大小。2.经历用不同折法表示分数的过程,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索和发现把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的意义,体会数学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必须从小学基础教育抓起,从小学低年级抓起.对于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来说,采用互动交流的教学策略,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最好的途径.下面,本文就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互动交流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习惯.由此可见,无论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还是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角度来看,都说明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不但十分重要,而且非常必要.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会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亲近感。 2.通过观察蜗牛使孩子们体验到原来认为熟悉的事物,其实我们并不是真正的了解,意识到科学观察可以使我们知道更多的东西。 3.进一步学会用科学的观察方法来观察事物,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培养学生用观察工具(放大镜)观察物体细小部分的能力。 5.知道蜗牛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了解蜗牛喜欢的食物。 6.学会表达交流自己观察的情况,学习如何整理事实。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14页的例2,即数学广角中"数字编码"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中指出,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本课内容是用数表示事物的典型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索的空间,使学生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本文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浅谈合作学习的几个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和培养数感。所谓"数感"可以被理解为,使学生能使用数学符号去表达现实的事物。构建学生数感的形成途径,仍然需要建立在现有的初中数学课程内容范围内;同时,还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目标1 .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2 .抓住事物特征展示事物特点的作文方式。3 .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二、教学重点 抓住事物特征展示事物特点的作文方式。三、教学过程(一 )内容呈现1 .快速默读课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扫清文字障碍 )。2 .自由朗读课文 ,体会课文蕴含的诗情画意。(二 )设置问题情境 :这篇课文可从不同角度提出许多很有意思的问题 ,你能从文中提出一个最有意思的问题么 ?(三 )交流对话1 .教师与学生对话话题 :这篇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按怎样的顺序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