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和分析了陕西师范大学在交换生学分认定转化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如在学分认定转化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应用网络,服务理念的缺失,缺乏开放的教学管理体制,部分交换生在学习方面缺乏相对自由权限以及对相关机制和理论缺乏深入的研究等,进而提出了优化交换生在学分认定方面的转化机制及相关对策,为交换生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交流氛围,提高了交换生学分认定和成绩转化的管理水平,希望能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等教育院校之间的教学沟通和交流的不断发展,国际和国内交换生打破了教育领域的封闭状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触其他学校的教育资源。但是由于各院校之间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发展的不同,以及在教学课程设置、学分要求等方面的差异,对交换生的自由选择权力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交换生的学分认定及转化机制为教育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本文从以上问题出发,详细分析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交换生自学分认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王莉 《教学随笔》2016,(3):168-168
随着高等教育院校之间的教学沟通和交流的不断发展,国际和国内交换生打破了教育领域的封闭状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触其他学校的教育资源。但是由于各院校之间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发展的不同,以及在教学课程设置、学分要求等方面的差异,对交换生的自由选择权力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交换生的学分认定及转化机制为教育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本文从以上问题出发,详细分析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交换生自学分认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针对闽台交换生教学管理中的网络信息化程度不足,缺少服务理念,教学管理体制固化,交换生学习自由权利受限,教学管理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以及缺少民主意识等现状与问题,提出了需要完善当前闽台交换生学分认定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利用网络在学分认定相关教学管理中的管理优势,创造交换生学分认定相关教学管理的良性交流氛围,优化交换生学分认定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建设以及让交换生享有参与学分认定教学管理权利等建议与对策,以提高交换生学分认定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  相似文献   

5.
高师院校创新学分是高等师范院校为了培养学生的教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设立的一种获得学分的标准。其内容包括学生的科研、课外实践、学生竞赛成果等。设立创新学分是深化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师范类人才和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师范生就业的需要。高师院校施行创新学分要通过设立评定标准、完善管理模式、提供更优化境等方式来进行。  相似文献   

6.
王鑫 《成人教育》2019,(7):85-89
学分银行的建设和发展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是学分银行的重要内容。作者主持了“建设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专项课题及本专业的学分认定与转换细则的研制工作,并参与了《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起草过程中的部分工作,从而积累了一定经验,针对学分认证与转换细则研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专业的学分认定与转换细则的制定提供经验指导。  相似文献   

7.
结构学分改革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是一种评价方式的改革。文章分析结构学分改革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成立专门考试委员会、加大宣传力度、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建立学生成绩跟踪档案、为学生创造锻炼机会等改进措施。探索和完善结构学分改革对提高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8.
学分银行的构建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实现各类教育相互衔接、沟通的有效途径。而学分银行中学分的认定与转换制度是构建的核心。通过对我国学分转换现状的分析,结合学分银行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对课程学分设置标准、学分认定、学分累积、学分转换四个方面的建设思考。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以来,自学考试的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先后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自学考试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面临的障碍,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讨论学分制及学分绩点制的管理模式,并以学分制及学分绩点制的成绩考核评价模块为切入点,介绍了几种成绩绩点计算数据模型,对各类数据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实例分析,提出了学分制下较合理的成绩绩点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1.
讨论学分制及学分绩点制的管理模式,并以学分制及学分绩点制的成绩考核评价模块为切入点,介绍了几种成绩绩点计算数据模型,对各类数据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实例分析,提出了学分制下较合理的成绩绩点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不同形式教育进行沟通的中介和桥梁,学习学分的认定与转换尤为重要。它可以打破教育领域的藩篱,促使终身学习者共享特定区域内乃至全世界的教育资源,满足学习者利用弹性学习时间自主学习的要求。它是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学习型人才,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前提条件。因此,终身教育推行学分认定与转换制度是时势所需,是实现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学分认定和转换细则是学分银行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之间学习成果对等转换一直是制约学分银行发展的重要难点。本研究将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制度与交通土建领域施工从业人员进行融合,制定土建专业群学分认定和转换细则,打通学历教育(高职)和非学历教育成果互认,拓展学习成果在土建类行业培训、高职教育入学及就业、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等领域的相互转换运用,构建出一条交通土建行业施工岗位从业人员学分银行体系。研究成果对深化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学分管理与基于模块的课程改革,是高中新课程的两个重要特征。选修模块的出现,必将带来学分的出现,反过来说,学分的认定对学生选修模块起引导和评价作用也成必然。学分的认定关系到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也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以及家长、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认可,因此,我们对学分的认定既要贯彻新课程理念,又要讲求实效,真正将学分认定与教学质量联系起来,既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又能起到检测、督促作用。本人在起草学校“学分认定办法”的过程中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随后又在如何缩小二者差距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具体从三个方面做了一定的探讨,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开展"学分银行"建设,需要按照国家职教政策规定,从学分银行中学分测算的课时维度和学分内涵成效维度,厘清"学分银行"项目的赋分依据,落实职业教育课程学分转换制度,构建校企合作学分认证制度,优化行业专业组织学分衔接制度,明确科技成果的学分替换制度,形成系统化的学分银行管理配套制度,科学设计学分银行认证机制,推动学分银行中学分的认证、积累与转化,推动落实学分银行顺利运行,为高职院校推动教育管理提质培优、提升内涵探索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欧洲学分转换与积累系统和意大利高校学分体系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学分转换与积累系统(ECTS)是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EHEA)的重要措施.为落实博洛尼亚进程的要求,完善本国高等教育体系,意大利政府在1999年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引入以欧洲学分转化与积累体系为基础的大学学分体系(Credito Formativo Universitario,CFU).本文在介绍欧洲学分转换与积累体系的基础上,对意大利大学学分制改革的原因和措施进行阐述,分析意大利学分制改革的特点与问题,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当前学分制下国内外高师院校课程及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和现状,提出了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目标,最后从改革培养模式、制订弹性选课制度、改革学分数额分配、拓展学分管理领域等方面讨论了我国高师院校课程及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8.
学分管理与基于模块的课程改革,是高中新课程的两个重要特征。选修模块的出现,必将带来学分的出现,反过来说,学分的认定对学生选修模块起引导和评价作用也成必然。学分的认定关系到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也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以及家长、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认可,因此,我们对学分的认定既要贯彻新课程理念,又要讲求实效,真正将学分认定与教学质量联系起来,既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又能起到检测、督促作用。本人在起草学校“学分认定办法”的过程中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随后又在如何缩小二者差距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具体从三个方面做了一定的探讨,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学分是学生成功完成某项科目所获得的分值单位,是计量学生学习进度、学习状况、学习量和学习态度的过程性评价,它主要是对学习过程进行量化的评价,同时兼有质的特征。在对过程进行量的量度时,其中包含“平时测试”,在对学业最终认定时“模块测试成绩”成为主要成分,这种对过程的评定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对待学习过程中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把它与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素养要求相结合,从而有效保证学校课程开设的全面性和学生对课程选择的有效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学分银行”是一种借鉴银行储蓄功能及特点,以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决定学习时间、自愿选择学习地点的教育管理模式。“学分银行”制度的完善,突破了“学分互认”的瓶颈,促进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衔接与补充。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立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其中学分转换是学分银行制变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