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邢台太行山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台太行山约占全省太行山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搞好太行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对加快太行山区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促进邢台太行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太行山横跨河南、山西、河北、北京4省市数十县。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太行山人民艰苦奋战,形成了先进的革命文化,积淀了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太行山区域内的各省市非常重视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文化的凝练与整理,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缺乏整体规划、协调机制不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落后等问题。本文对太行山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为打破地域限制,深入挖掘、全面整合、系统规划太行山红色文化资源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基于1987年和2000年遥感影像数据,选取生态环境脆弱的河北太行山区的子牙河和大清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河北太行山区子牙河流域和大清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格局变化,再运用SWAT水文模型模拟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水文效应,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山区流域应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切实保护林草资源,增强水资源涵养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邢台学院学报》2014,(2):22-25
邢台市区西部太行山前古民居具有一定规模,大多为清朝中晚期和民国时期石砖木结构建筑;建筑布局独具特色且有防卫设施,建筑坚固厚重、精致耐用;石木构件精雕细刻,图案较多,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祈愿;门楣刻字极具教化和励志功能;民居内人员生产生活遵从特定的规则。太行山前古民居属传统农业社会太行山区和华北平原结合部古民居,具有较高历史人文和旅游开发价值。但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古民居已经破旧不堪,甚至露天漏雨,有的木雕已脱落残损。如果十年不维修保护,将彻底毁坏。针对古民居现状,建议有关部门要尽快加强调研,制定保护规划,积极进行保护、开发,以形成邢台市"古城区历史文化观光游——太行山前区古民居乡村文化休闲游——太行山水自然风光游"连线成片旅游格局,弥补冬季旅游资源之不足,促进邢台市旅游和文化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西部太行山区及山麓平原地区已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多处,证明在五千年前,勤劳的华夏民族及附近的少数民族已栖息在这里,开发利用着这块土地。春秋末及战国时代,这里已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舞台,冀南的邯郸就是当时盛誉舆内的经济都会,“战国七雄”中的赵、燕二国霸居南北,所以河北至今仍有“燕赵”之称。盛唐时代在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长城以南的地区设置河北道,省名便源于此。元明清三代先后建都北京,河北省环绕京畿,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故又有“畿辅”之誉。  相似文献   

6.
《教育》2008,(25)
1996年9月6日,《中国教育报》刊登通讯《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报道了河北农业大学教师长期扎根山区,综合开发太行山,走出一条科技进山、振兴贫困山区的"太行山道路"的先进事迹;9月9日,中宣部、国家教委、农业部、河北省委在北京联合召开学习河北农业大学教师群体先进事迹座谈会,号召广大教育、科技工作者学习该校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教育》2008,(9):50-50
1996年9月6日,《中国教育报》刊登通讯《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报道了河北农业大学教师长期扎根山区,综合开发太行山,走出一条科技进山、振兴贫困山区的“太行山道路”的先进事迹;9月9日,中宣部、国家教委、农业部、河北省委在北京联合召开学习河北农业大学教师群体先进事迹座谈会,号召广大教育、科技工作者学习该校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奏响“太行山道路”新乐章□本刊评论员17年前,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开展教育、科研、生产三结合,主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的社会赞誉。其中突出的典型是河北农业大学师生结合开发太行山区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9.
近日,石家庄市槐北路小学的少先队员到地处太行山区的井陉县岳家庄小学举行“手拉手、献爱心,共同走向明天”主题队会。他们用自己平时攒下的零用钱、压岁钱,为山区的小伙伴准备了铅笔、笔记本、图书、文具盒等学习用品,并与他们互填友情卡,共同交流学习经验,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队员们说:“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啦,我们乐意多举办几次。”·45·手拉手,共同走向明天——石家庄市槐北路小学太行山手拉手活动剪影@狄玉春  相似文献   

10.
邢台西部山区位于河北太行山脉的南段.研究表明:该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93科,393属,823种.其地理成分复杂,区系联系广泛,具明显的温带性质,与热带又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并具有过渡性和古老性.该区系在新生代第三纪的晚期形成,其成分主要由本地起源,部分来源于西南亚热带、南方亚热带-热带和东北寒温带地区,还有少数来源于西部地中海区.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在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太行山区是全国连片特困区之一,脱贫任务十分艰巨。职业教育对接太行山区精准扶贫,需紧密结合太行山区自然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优势,通过优化扶贫融入性的专业设置,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将"扶志、扶智、扶技"相结合,最终达到经济脱贫、能力脱贫和精神脱贫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太行山泥石流成因、分布特征及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行山地区湖库的生态治理和山区绿化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然而,泥石流等灾害的存在对本地区的生态安全有着较大危害.对太行山地区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及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特殊的危害性做了分析,以期为山区生态治理提供参考,同时为合理规避生态灾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太行山区民间手工艺所蕴藏的历史性、文化性、独特性等,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将乡村旅游与民间手工艺传承及产品展示融合,可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文章在对乡村旅游与民间手工艺融合的可行性分析基础上,进行了太行山区民间手工艺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对策研究,形成依托太行山著名景区创立连带式民间手工艺旅游村镇、对民间手工艺产品进行适应现代生活的再创造、以"互联网+民间手工艺旅游"理念营销推广等观点,以供从业人员借鉴,促进太行山区民间手工艺传承及乡村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如何融入市场经济大潮、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是太行山区域科学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以河北省平山县旅游发展为例,总结和分析太行山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在新形势下,契合科学发展观,应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实施太行山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并最终改变山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地属燕国和赵国,故有“燕赵”之称。巍巍太行山,悠悠乡土情,绵延千年的厚重历史让河北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积淀下了浓重的文化底蕴。燕赵儿女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唱响了一首首——  相似文献   

16.
你一定知道太行山区。我也去过那里。太行山是想象中的那么壮美, 黑,高,崎岖,显得贫穷,却是一副清高的气度。而真正可作为太行山灵魂底色的,在我看来,却不仅仅是这些山,不仅仅是那些战争中留下的窑洞指挥所、山崖火药厂,而是世代在这里艰难生活的太行山人,更是那队行走在太行山各处的盲人宣传队。我庆幸自己能够遇到他们,也正是他们,让我真正理解了太行山的风度何在,逼我终于看到了生命的苍凉:我要感谢这些盲人哥哥! 他们的眼睛不发光,但是他们的心灵之光闪亮, 他们的歌声光彩照人,他们的弹唱闪烁着神性的光芒。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从小的麦场到大的庙院,他们的歌喉自如、婉转。他们行动不便,相互搀扶  相似文献   

17.
河北太行山区现存许多保存完好的古村落,这里的民居依山就势,就地取材,独具特色。本文以王硇村为例,从选址与规划布局、建筑特点、民居装饰细部等方面分析了古村落民居的特点,并从教育、艺术和生态等方面研究了古村落民居的价值,以助于古村落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保护开发。  相似文献   

18.
<正>当纪录片《大河之北》如一本书缓缓打开时,我好像被它吸进了多彩的世界中,领略了黄河北面、太行山下这片燕赵土地的壮丽秀美风光。这正是我的家乡——河北。“山脉如镰,河流如扇,平原似毯,海洋若盘”,我第一次清楚地看到了家乡的山、河、高原、平原和海滨。太行山和燕山像是高高的脊梁,河北大平原像坚实的胸膛,滹沱河、滏阳河、  相似文献   

19.
基于保护和提高太行山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思想,运用因地制宜和地域结构对应变换分析的理论,通过对冀西太行山中段井陉县威州镇和孙庄乡的产业结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结构造成的影响的分析,提出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和生态整治的措施与方法,并以此来探讨冀西太行山中段乡镇级产业的发展和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校积极响应党的科教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号召,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组织广大师生走出校门,走向农村,走近农民,投身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实践,把科学技术送到山区人民手中,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这一做法被称为"太行山道路"。实践证明,"太行山道路"既是一条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科教兴国、教育改革之路,也是一条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人才成长之路。一、统一思想认识,坚定青年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决心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