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首句“明月别枝惊鹊”,约有四种解释,理解各有不同。其实,“明月别枝惊鹊”并无深奥难解之处,所写情景也是历  相似文献   

2.
关于“明月别枝惊鹊”●陆精康“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起首两句。“别枝”乃至整个句子的意义,素来众说纷纭。(注)朱光潜先生在《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一文中,对该句作了“与一般解释不同”的分析。朱先生认为,“...  相似文献   

3.
也说“明月别枝惊鹊”●重庆永川水绍韩宋代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其前句中的“别枝”一词,名家所训分歧,致使句意不一。一、训“别枝”为“离别树枝”朱光潜先生云:“‘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  相似文献   

4.
也谈别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呜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天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是辛稼轩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老老实实地描写他深夜在山野中赶路时所见所闻,不掉文,不用典,完全用口语。这种词是最容易懂的。但是,第一句中的“别枝”,几乎使所有的注释家、欣赏家都堕入陷坑,没有能把这首词讲得完全正确。“明月别枝惊鹊”这一句,如果改成散文句法,就是“明月惊别枝之鹊”。“惊”是全句的动词。“别枝”呢?有人解释为“斜枝”,“惊起了睡在斜枝上的乌鹊”。有人解释为“横斜突兀的树枝”,全句的意义是说“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相似文献   

5.
对于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的“别”字 ,历来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归纳起来 ,有以下三种解释 :解释 (一 ) :“别”即“横斜突兀”、“旁逸斜出”。《唐宋词鉴赏辞典》(商务出版社 )就作此解。它将“明月别枝惊鹊”理解成 :因为月光明亮 ,所以鹊儿被惊醒了 ;鹊儿惊飞不定 ,不是盘旋在一般枝头 ,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解释 (二 ) :“别”即“照着”、“照亮”。这种理解占多数 ,《中学教参》以及较权威的《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 )都认同这种理解。将首句理解为 :明亮的月光 ,照着那…  相似文献   

6.
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其中"别枝""惊鹊"令人费解。"别枝"一词应解释为"另一枝"。对"惊鹊"一词深入分析,得出词人夜行到来,才是乌鹊惊飞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吴耐 《吉林教育》2008,(3):128-128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师用书》中第29课《古代诗词五首》中,教材编著者将辛弃疾(《西江月》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译为“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一见到光,惊飞不定;半夜还有鸣蝉,起了阵阵清风。”在下面的注解中,“别枝”被注为“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  相似文献   

8.
《诗情画意·轻快活泼》(《中学语文教学》84年第十二期)一文释辛弃痊“明月别枝惊鹊”(《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别枝”为“另一枝”。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中也持这种说法。细细推敲,觉得犹可商榷。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为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听取”一语加了这样的注释: 〔听取〕听。在某些单音动词后面加个“取”字,是为了将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如听取,看取,记取等。旧时写诗词常常这样做。  相似文献   

10.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首句“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字,向有两种解释之争,一曰“别一枝”“另一枝”“斜枝”,源于俞平伯;一曰“离别树枝”源于朱光潜。但细味都牵强:习于博察的人们都知道,鹊巢从来是筑在主枝的叉丫  相似文献   

11.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俞平伯先生说:“别枝,另一枝。词意谓鹊因月明,惊飞不定,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别’乃形容词,若作动词,释为离别之别,意虽亦相近,即与下文‘半夜’不对偶。”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则云:“明月句:月光惊醒了树上的乌鹊。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此用其意。别枝,另一枝,斜枝。”胡云翼《宋词选》与此说相  相似文献   

12.
<正>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有"明月别枝惊鹊"句,对于它的意思,向来是众说纷纭。有人将其理解为"明月升起,鸟鹊被惊动,飞到另一枝树上去了",有人将其理解为"明月升起,鸟鹊被惊动,飞离了树枝",更有人将其理解为"明月升起,渐渐远离树枝,鸟鹊被惊动"。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其实,会对这句诗的意思产生错解,主要是因为对"别枝"一词不够熟悉。"别枝"一词的出现总是和鸟及昆虫的飞动有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师用书》中第29课《古代诗词五首》中,教材编著者将辛弃疾《西江月》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译为"明月出来了,树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第四册,选入了辛弃疾的一首词《西江月》。这首词开头的两句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其中的“别枝”一语,课本是这样注释的:“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此注本于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第84页,注[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版)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笔者认为,将“别”理解为“另”,事实上是一种误解。这里的“别”不应解作指示代词“另”,而应解作动词“分”。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 ,课文对“别枝”的注释是 :“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为什么会认为“别枝”的原意是“另一枝”呢 ?原来古代没有“另”字 ,要用到“另”字的意思时都写作“别”。这样古代的“另”字就兼有了“别”和“另”两个字的意思。到底解释成哪一个字就得结合具体语境下判断了。“别枝”在此处解释成“另一枝”很不妥当。因为不通 ,所以又由“另一枝”再进一步解释成“树枝”。这同样很牵强 :为什么“别”字的意思完全消失了 ?词意变化的轨迹不清楚。我认为“别”字在这里就是“离别”的“别” ,“…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课下对“别枝”的注释是:“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为什么会认为“别枝”的原意是另一枝呢?原来在古代没有“另”字,要用到“另”字的意思时都写作“别”。这样古代的“另”字就兼有了“别”和“另”两个字的的意思。到底解释成哪一个字就得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了。“别枝”在此处解释成“另一枝”并不妥当。因为讲不通,所以又由“另一枝”再进一步解释成“树枝”。这同样很牵强:为什么“别”字的意思完全消失了?词义变化的轨迹不清楚。我认为“别”字在这里就是离别的别,“别…  相似文献   

17.
现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常常独树一帜,别具新见,使人耳目为之一新。现举两个典型的例子来加以阐述:其一,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二句,自古以来,一般都认为“别枝”与“半夜”对应,属于偏正结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五册朱光潜先生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在赏析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写道:“‘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又接着说:“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的意思,但比‘月落乌  相似文献   

19.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小令;人选初中语文第四册教材,又在高中语文第五册《谈白居易、辛弃疾的词四首》(朱光潜著)中加以赏析。本文拟对朱先生的赏析及教参的分析提出两点异议:一、“别枝”一词解人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句中的“别枝”一词,历来众说纷纪。主要观点有两种:1.“别”为“离开”。“别”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开了树枝,把枝上  相似文献   

20.
朱光潜对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里“明月别枝惊鹊”的解释 ,违背了生活的真实 ;对“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分析 ,也和词的旨趣相左。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与鉴赏 ,应返本归真 ,切忌为政治而曲解 ,为艺术而误解 ,否则便容易陷入主观臆断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