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闫加吉 《军事记者》2006,(12):31-32
今年1月21日,《人民军队》报在二版显要位置刊登了消息《干部天天在状态》,并加了编后。消息见报后,读者打来电话称赞这篇稿件问题抓得准,经验很管用,是一篇难得的经验性消息。新疆军区领导多次在安全稳定会议上讲到此稿,要求干部骨干切实增强事业心责任感,确保部队安全稳定。这篇850字的消息,本是一篇不足500字的自然来稿。编辑打电话让作者进行补充采访,先后修改打磨了几遍,最终成稿发表。  相似文献   

2.
左治 《视听界》2005,(6):52-53
电视新闻报道中,关于领导各种活动的时政消息长期以来形成了模式化、程序化的报道方式。虽然受众对此类新闻都不太感兴趣,但记者每天又不得不接触会议消息或领导活动。这样一对矛盾能否找到一条解决之路,使会议新闻变得让老百姓爱看一点呢?一、让领导的形象活起来对于领导下工地、去工厂、到农村、看学校、慰问部队、看望英雄、访贫问苦、察看灾情等活动,记者不能将之仅作为一件“公干”或例行公事,要把领导与被看望者之间生动的交流反映出来,既要观察领导的一言一行,又要捕捉领导的出神风采:丰富的面部表情,一些细节特写。当然,要捕捉到传…  相似文献   

3.
王钰 《新闻前哨》2014,(8):69-69
安阳广播电视台《档案》栏目是一档集人文、历史和军事等题材的揭秘性纪实栏目.《档案》的开播,也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历史与现代对话的桥梁,因此2010年9月1日《档案》栏目正式开播后,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在2011年河南省广播电视新闻奖的评选中获得了优秀栏目一等奖.  相似文献   

4.
让广播新闻“活”起来,应准确把握广播新闻的语言、结构和写法。一、语言上:多用动词、口语化一是多用动词,用准动词。动词在语言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因素,主要用于陈述人物和事物的动作、行为、变化等。不少教科书中对此还有明确的定量要求:一个句子中至少应有一个实体动词,而这个动词应该是句子中最重要的词。2004年亚广联最佳广播节目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唱到今天的千年史诗》中有这样一段:“炉子上烧的奶茶开了,飘起淡淡的薄雾。青春时尚的巴童和她的白胡子爷爷并肩坐在我对面,像一幅对比鲜明的图画,在渐渐散去的薄雾中愈发清晰起来。”原本静态的一个画面,经过动词“奶茶开了”、“飘起”、“散去”的点缀,动态画面的穿插,使得静态的画面立刻鲜活了起来,也表现出更丰富的内涵,比一句“巴童和爷爷并肩坐在一起”形象多了。  相似文献   

5.
陈明 《传媒观察》2008,(3):55-56
岁末年初,一本以《新华日报》近年来报道南通的“重头”稿件为主体的《聚焦南通》新闻集新鲜出炉,在南通新闻界乃至社会上引起反响。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高兴地说,“《新华日报》记者关于南通的报道视角独特,有高度、有深度、有亮度,说出了我们想说却没说到点的话,总结了我们想总结却没总结到位的做法。”《新华日报》总编辑周跃敏则回应说,  相似文献   

6.
陈明 《新闻通讯》2008,(3):55-56
岁末年初,一本以《新华日报》近年来报道南通的“重头”稿件为主体的《聚焦南通》新闻集新鲜出炉,在南通新闻界乃至社会上引起反响。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高兴地说,“《新华日报》记者关于南通的报道视角独特,有高度、有深度、有亮度,说出了我们想说却没说到点的话,总结了我们想总结却没总结到位的做法。”《新华日报》总编辑周跃敏则回应说,  相似文献   

7.
闫斌 《中国地市报人》2011,(12):109-110
在新闻报道中,特别是经济报道中,数字常常是难以缺少的。很难想象,离开了数字,经济报道能够独立存在!在有些新闻中,一个数字非常重要,如果省略了它,或只是匆匆带过,整个新闻的力量都会减弱。  相似文献   

8.
朱彦明 《记者摇篮》2005,(12):59-59
做为一名县级台电视记者接触较多的采访莫过于会议新闻.几乎成了电视台的“家常菜”。由于某些记者对会议新闻的报道重视程度不够.图省事.会议又有一定程序和现成的材料,从而形成了会议新闻的模式化。年长日久.这道“菜”变得干干巴巴,没有味道,形势单调、枯燥,信息含量少。观众不爱“吃”.记者不愿采,会议新闻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日益下降,节目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9.
好的经济新闻报道,往往是一张报纸的"门面"。只有让经济新闻"活"起来,才能更好地反映经济建设成果,进而扩大媒体受众群、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于虹 《新闻实践》2011,(8):56-56
从现阶段收视群体的调查来看,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电视前的观众们从“看”转向了“需”,节目内容从“欣赏性”拓展到了“实用性”。因此,帮助、指导百姓生活为定位的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近年受到大家热捧。全国的电视生活服务类栏目异军突起,涌现出一大批备受观众欢迎的栏目。例如河北电视台打造的《家政女皇》,  相似文献   

11.
12月4日,是中国首个“宪法日”。各地纷纷开展宪法宣示教育活动。 宪法,神圣而庄严。对于通过庄严程序制定的宪法,任何组织、任何个人,应该对其充满敬畏和敬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宪法只能被束置高阁,仅仅成为一个共和国的摆设和供品。  相似文献   

12.
肖江 《记者摇篮》2009,(1):15-16
体育比赛不仅是展现体育魅力的过程,更是产生各种体育新闻的温床。随着中国体育开始了职业化的探索之路,体育比赛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对抗日益精彩激烈、场面愈发赏心悦目、结果趋向悬而未决,越来越广受人们关注,而且越是大型赛事越能吸引大众眼球,因此平面媒体不约而同地萌发了策划的意识,想尽办法让静态的体育新闻能表现出活跃的特点,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经济领域层出不穷的经验,为经济报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然而写好经济新闻并不是一件易事,往往会落入灌输式、套话式、终结式的俗套。如何跳出俗套,这不仅需要记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还应赋予经济新闻以生动、鲜活的个性。才能让经济新闻“活”起来。  相似文献   

14.
王强 《记者摇篮》2008,(3):60-61
当前,平面媒体都在纷纷建立科学高效的图片报道运行模式,以适应"读图时代"的要求与竞争。作为地方党报,如何做好"图文并重",发挥新闻摄影的优势,一直是一个值得下工夫研究的课题。众所周知,地方党报依据其自身的性质,其新闻摄影的改革只能在其政治特性和历史使命所规定的框架内展开。这个框架决定了地方  相似文献   

15.
怎样才能使经济报道变得清新活泼,能够唤起读者的收看欲望、吸引读者的眼球呢?这就要求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要具备化繁为简的功力,胸中有丘壑,落笔显真情,对经济现象,做到既能从宏观上把握,又  相似文献   

16.
朱珉 《新闻窗》2007,(6):39-40
如今听广播、看报纸,进入耳膜和映入眼帘的经常是一条条会议新闻。这些会议新闻满是某某领导人强调,某某领导人指出,不仅长,而且枯燥乏味,与受众之间拉开了一段很长的距离。长此以往,我们会失去许多受众。这种现状不能不令人深思,这也提醒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下大力气、花大功夫来写好会议新闻,让会议新闻不断出彩。  相似文献   

17.
会议在我们身边可谓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重要会议释放的新闻信息多,反映的热点问题多,参加的新闻人物多,可以采写的新闻也多。对于重要会议报道的策划和运作,我的理解,采编人员在实际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梁艳 《新闻窗》2011,(4):107-108
新闻中不可缺少人的存在,人物报道是《新疆经济报》报道的一大特色,该报常年开设有专栏"生活深处"、"道德生活"、"西部人生"等专门描写普通人情感、生活的栏目,受到了不少读者的关注、好评。  相似文献   

19.
读一则消息,读者肯定是先看标题,所以把标题当作消息的脸不为过。脸好看了,才能吸引读者往下读消息。让消息的标题活起来,形象地说就是让这张脸动起来。有了表情,一张脸才更具吸引力。  相似文献   

20.
今 年5月31日晚8时 ,新华社向全国各地播发了由我采写的一篇消息———《“悄悄话信箱”解开了学生心里疙瘩》。6月1日 ,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纷纷予以刊播 ,众多省、市报、台也同时采用 ,我所在的闽北日报在头版头条配短评醒目发表。有关一个山区小县一所普通小学的一只小小“悄悄话信箱”的消息 ,何以能产生如此良好的传播效果?选材 :赢得时机非偶然古人讲的“文章合为时而作” ,专指文学作品。尽管文学作品和新闻作品的体裁截然不同 ,但在“合为时而作”的地方上却是相通的。步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