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孟睿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70-72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1640-1715)用尽毕生心血创作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创作的集大成者,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创作的每个阶段,以至于创作每一篇作品时,具体的心态感受不可能完全相同,而人的内心又是最为深邃复杂的。所以为了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作品的创作心态,本文从蒲松龄的生平经历人手进行研究,将导致他心态变化的人生经历大致分为前后两期,并根据生平经历推断出《聊斋志异》创作时期的主导心态,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蒲松龄的具体创作心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郑秀琴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23(4):15-17,21
蒲松龄在坎坷的人生境遇下发愤著述,写下了中国文言小说史上的集大成之作--《聊斋志异》。可以说他的情感生活、不同年龄阶段的创作心态都寄托在了《聊斋志异》当中。 相似文献
3.
罗江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8(8):11-12
<聊斋志异>是一部以神仙狐鬼精魅故事为主体的志怪小说.作者蒲松龄之所以穷毕生之年而有意识为此巨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其生平遭际直接而密切相关的.这一点可说才是蒲松龄最主要的创作动机,同时也是<聊斋志异>这部狐鬼作品之所以处处充满着一种愤激之情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穆爽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2)
叙事视角是叙事理论中的关键性问题。蒲松龄《聊斋志异》绝大多数篇章都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统揽全文,但使叙事艺术呈现出异样光彩的却是限知视角的熟练运用以及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的巧妙结合。《聊斋志异》叙事视角艺术的高度纯熟表现了其叙事思想的成熟。 相似文献
5.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夫妻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志异》生动体现了蒲松龄的儒家伦理观念,夫妻伦理是其伦理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剖析了《聊斋志异》中的夫妻和睦和夫妻失睦的两种情节模式中所蕴含的伦理观,着重批判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抑,并对一些相关的封建落后观念进行了辩证批评。 相似文献
6.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将自己的褒贬爱憎寄寓于狐鬼花木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作者对自然中的动植物的热爱。人与自然在《聊斋志异》中是一个和谐的自足的系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一定程度的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7.
陶祝婉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6):90-94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在失意痛苦中的“孤愤”之作,其作品除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外,还以如下情节反映了蒲松龄消除内心痛苦、维持心理平衡的努力:即反复出现鬼狐花妖所化女性青睐于落魄男性,并大大改变了男性处境。蒲松龄主要选择了女性作为虚幻世界的拯救力量,这与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存在本质相关。 相似文献
8.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蒲松龄。1640年农历4月16日出生于山东淄博。童年时代,蒲松龄的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因为没钱供孩子上学,蒲槃只好自己教孩子读书,三子蒲松龄是其中最聪颖的一个。19岁蒲松龄第一次参加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的优异成绩考中了秀才,深受当时淄川知县费祎祉和山东学道、大诗人施闰章的赏识。但以后的数10年中,蒲松龄再也没有在科举考试中取得过什么功名,直到71岁时才当上了一个安慰性质的“岁进士”。由于屡试不第,生活困窘,蒲松龄不得已离开故乡,到江苏宝应去做知县孙蕙的幕宾(私人顾问)。但是,蒲松龄仍然怀念北方家乡… 相似文献
9.
张恒月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3,17(4):86-88,92
文言短篇小说历经六朝志怪、唐人传奇,到宋元已一蹶不振。然而进入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却异峰突起,取得了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本文从科场失意的经历、不同凡俗的才华、孤介峭直的性格三个方面探讨了蒲松龄这一成就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魏霞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20(6):35-38
蒲松龄的情爱观具有复杂的内涵和大胆的反封建反礼教的时代意义。同时也揭示了“以情反理”与“以理渗情”相互交织的矛盾与困惑,这在其作《聊斋志异》中有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李荣昌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25(1):70-77
对作家生平经济状况的考辨可以更加贴近作家,更加隐微地了解作家情感情绪变化的蛛丝马迹,从而增加对作品把握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蒲松龄一生主要以坐馆教书为生,曾短暂地南游作幕,中年、老年分别补廪和援例出贡,还在教书之余代人写些应酬文字,因而其生平经济状况可从束脩、润笔、幕金、廩金、贡金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2.
王晓红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23(3):31-33
明末清初时女性的悍妒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当时以拯救世道人心为己任的文人士子的关注,蒲松龄是众多文人中值得注意的一位。蒲松龄对悍妻妒妇的描写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其中传递出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3.
李汉举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30(4):90-95
赵金人世居淄川西关,家族颇为显赫。甲中年后,他心伤国变,归隐赵家楼。他工诗擅画,为人性情坦直,古道热肠,汲引后进,笃交游,尚友朋,为淄川一代名士.从亲情上来说.其为蒲松龄的外甥;从友情上来讲,又与蒲松龄交游密切,为蒲松龄一生不多之知己良友,对蒲松龄为人为学、交游行迹皆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分析<婴宁>作品主人公性格特征入手,揭示了作者蒲松龄对人性美的构建--自然纯洁、富于智慧,并从蒲松龄所处时代背景、个人生活经历、审美历史传承及社会理想等方面探析了作者审美取向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燕冀南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22(1):23-26
《聊斋志异》人物塑造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倒错倾向:一些青年男性的肖像、神情举止及性情往往流露出女性化色彩;而某些女性,又常常表现出男性化倾向,她们或果敢刚毅,或威武英勇,或长于经纪。这是时代性别审美风尚及作者妾妇自拟心态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刘虹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6):89-92
《聊斋志异》是清初文学家蒲松龄毕一生精力完成的一部笔记体短篇小说集,这部"孤愤"之作蕴涵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感悟. 相似文献
17.
丹枫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5(4):68-70
章的前半部分通过考证,进一步论证了《戏赠杜甫》一诗非李白诗的种种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李杜关系予以重新检视,认为李杜的交情的确很好,但并没有达到后人通常认为的“知音”程度。而正确评价李杜友谊,为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诗歌及创作主张、思想经历,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在构建《聊斋志异》鬼狐仙怪世界故事时多以佛教文化思想中的"因果报应"观,用隐喻的方式表现,一定程度上体现佛教提倡"众生平等"思想及佛学的神秘观,因而使小说中鬼狐仙怪"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或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妄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乎知非人"。 相似文献
19.
李锋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32(5):109-111
在蒲松龄创作的十五种俚曲中,《姑妇曲》是描写婆媳关系的名篇。它以家庭关系中普遍存在的婆媳关系为基本内容,歌颂了孝妇的善行,抨击了不孝之妇的恶行,进而指出,作为婆婆也要尊重、体贴、呵护儿媳,体现了蒲松龄较为开明的"婆媳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