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子谈辩方法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以“知言”、“好辩”显于当世。他对诸多谈辩方法的娴熟驾驭 ,客观上对儒学摆脱困境 ,与墨学双峰并峙于战国时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历史作用。孟子在谈辩过程中 ,对具体方法的使用灵活多样 ,究其实质 ,主要涉及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两个层面。其中 ,逻辑方法包括归谬反驳、归纳论证、执经行权 ;非逻辑方法包括譬喻明理、旁征博引、晓以利害、因势利导、诱敌入彀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普遍的、切合实际的最高的准则。它强调阴阳对立面的统一平衡是产生发展万物的根本原因,主张用中执中必须依对象予以具体认知评价.并及时采以相应合理的用中执中行为,包含了超前的而为人类独有的仁爱思想。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为建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提供了方法论,构成了社会稳定、安宁与协调发展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3.
简论中庸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庸最早出自《论语》,孔子把中庸作为德性要求 ,反对在行为上走极端 ,主张“中行”。孟子发展了中庸思想 ,提出执行中而权 ,反对执一。秦汉之际儒家写成《礼记》一书 ,列专题讨论中庸。宋代程朱把中庸提到天理的高度。《礼记·中庸》被抽出注释 ,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元明清把“四书”列为科举必考科目 ,极大地普及了中庸的传播。中庸思想遂在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对中国人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徐岩 《文教资料》2007,(4):175-176
“经权说”是《公羊》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公羊》认为不需要事事符合经典理论,但为行权限定了条件和范围。即必须出于恻隐之心以行权,必须为了国家整体利益以行权;经与权往往是连在一起的,没有离开权的经,也没有离开经的权,而是权中有经,经中有权。  相似文献   

5.
孟子经权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对孟子的经权问题作一简单探讨。经,是指正常情况下人们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或道德原则;权,指特殊情况下人们选择道德行为时应有所变通权衡;反经和行权有内在的一致性。行权有当下性,而且在行权时要注意行权的度;行权中我们所遵循的标准实际上是居仁由义。因此,把握经权理论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梁惠王与孟子的一次对话。梁惠王白以为关心百姓,然邻国之民不见少,本国之民不加多,梁惠王请教孟子这是为什么。孟子以打仗败走为喻,问梁惠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王曰:“不可。”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郭锡良、李玲瑾主编的自学考试教材《古代汉语》,把这句话译成“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杨伯峻的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推崇《孟子》,在他早年所作的《易解》中也多有表露。其中他对“权”、“时”、“才”、“心”等的有关论述直接继承孟子思想而有所发展。王安石这种思想又与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相一致,是他后来进行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在易学上,王安石以孟子思想解《易》是学术新发展,对程颐以注《易》来阐述理学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孟子的接受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论述了孟子的接受美学思想,它立足于孟子以“善”和“美”为核心的哲学美学体系,作为人格本体的“善”有理性内涵和感性形式,是审美期待世界的主体,孟子强调自觉自律的人格完善实质上是重视审美接受的能动性创造性,理想人格的建构以“浩然之气”的充实的前提,“学”“求”、“思”“养”则是基本途径与手段。孟子的诗论具体表现他的接受美学思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观点则是孟子对审美接受的系统规定。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将“中”视为最高行为准则。孔子有“中庸”、“中行”之说,其中的“中”乃“无过,无不及”之义。这就是说,“中”是指人的行为处处合乎道德规范。孟子进而提出“执中”之说,又辅之以“权”,亦言人须灵活机动地“中道而行”。到了《中庸》则“中”除原有之价值意义外,又带上了本体论意义,成了“天下之大本”。就是说,它既是天地运演之法则,亦为人的行为之规范。自此直至宋明理学均在“天人”契合处言“中”之义。从现代观点看“中”绝非“调和”、“折中”之谓,恰恰相反,它是古代儒家士人为实现其社会理想而提出的极严格的自我规范,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中规中矩。但同时“中”又含有依据具体情势选择最佳处世之道的意思,具有灵活性。  相似文献   

10.
温暖的字符     
“执两用中”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问题时所采取的离开两端而执中道.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式.它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特殊性。这一思维方式又称中庸、中行、中道,始为孔子哲学、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后来又成为儒家的世界观和方法以论。  相似文献   

11.
薛瑄“性天通”的思想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理学家、河东学派的领袖薛瑄临终留待,有两句名言:“七十六年无一事,此心始觉性天通”。这表达了他所达到的精神境界。“性天通”的思想渊源于孟子。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孟子以为性在于心而原于天,故尽心则知性,知性则知天。性即人性,天即天道,两者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2.
经权论探讨的是行为主体在道德冲突中的选择与评价问题。儒家和墨家在经权论所涵盖的行为主体能否行权、行权原因、经权关系、行权条件、行权范围及行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问题上,所执观点由彼此对立、碰撞到渗透、吸纳,从而完成了一个极具理论意义的整合过程,为中国古代道德选择与道德评价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构建当代中国道德体系与伦理学说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数据可携带权是由欧盟创设的新兴数据权利,《个人信息保护法》引入数据可携带权有助于完善我国个人数据保护体系和消除数据“锁定效应”,促进竞争。遗憾的是,我国现有数据可携带权的适用仍存在法权属性不明、权利结构不清晰、行权冲突以及责任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厘清。数据可携带权的建构不能照搬欧盟模式,而应当基于我国数据主体的现实需求与数据产业发展现状,对数据可携带权进行本土化改造。基于此,首先应明确数据可携带权的“人格权+财产权”的复合属性;其次,在权利主体、义务主体、权利客体、义务内容等方面明确数据可携带权的权利结构;最后,要通过场景区分界定责任主体,并明确过错证明标准,以实现数据用户的权益保障。  相似文献   

14.
在《论语》中,孔子把“执中”作为处理事物的正确方法和态度。强调“因时择中”、“执中有权”,个体通过自身知行的储备积累,由自觉地“执中”到自然而自由地时时“执中”,便到这了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中庸”。这种既有既定的原则,又有能因时而变、灵活机智的处事方法,对今天的人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儒家经典的《四书》,包含了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的中庸的本质——“时中”。“时中”具有道德标准、道德方法、道德理想三层内涵,经由孔子到孟子的发展,其既是“内圣外王”的道德理想,又是具体行动的道德原则,“好问”、“好察”、“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是行“时中”之步骤,行“权”据“义”是行“时中”之原则。在和谐社会伦理道德建设中“,时中”是可资挖掘、运用的宝贵传统伦理资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为背景,以西方诠释学为参照,讨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范畴——“权”。对“权”这一范畴的注释肇始于孔子,经过孟子的发挥,到西汉董仲舒时形成一个高峰,最终在宋代的理学家那里得到了完成。对“权”的不同诠释,一方面具有本体的意义。另一方面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对“权”的诠释是时代的外在要求和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四册《庄暴见孟子》中有几处涉及到“今”字:“今王鼓乐于此……”;“今王田猎于此……”;“今王与民同乐,则王矣”。对于这几个“今”字,人们在理解上向来有分歧,而课本上的注释却未作明确解释。所以,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径取“今”的本义:“现在”。这样解释,从行文看似乎并无不顺,但却经不住仔细推敲。“现在”是此刻、目前之意。如果把上引几处的“今”字译为“现在”,则就肯定了说的是发生在此时此刻的事,但《庄暴见孟子》是孟子通过设喻的方法,从“齐王好乐”这个基点出发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心性思想的主流是“性善”论,对孟子“性善”论,前贤多从先验、天赋的维度来理解。但此类论证有一致命缺陷,是“一种推论”而非实际内容。随着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入,先秦儒家心性思想的另一重要范畴“情”受到关注。“情”是中国哲学、先秦儒家重要范畴之一,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性”就必须把“情”作为基点。孟子是从情感的维度来看待人之本然,作为人之本然的“情”为善,率“情”而发,扩而充之,则“性”为善。“性善”之“性”由“情”所构,由“情”所生,这正是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19.
《庄暴见孟子》一文,开头有两句话不好理解。(一)“王语暴以好乐(王把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并没有什么使人为难的地方,庄暴为何竟“未有以对”,甚至还要向孟子请教呢?(二)、孟子问齐宣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也是很平常的事,宣王何至竟“变乎色”呢? 这里关键是对“乐”的理解。课本对读音虽然都加了注释,但一般把“乐”都解为音乐。其实,这里有两个意思,一指音乐,一指享乐、淫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六一年前后,我国人民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自领导下,迎头痛击了苏修一伙所掀起的反华恶浪。林彪气急败坏,如丧考妣,连忙拣起了孔老二的“中庸之道”,声嘶力竭地叫喊什么“两斗皆仇,两和皆友”,恶毒攻击我们反修斗争是“骂绝了”、“做绝了”、“斗绝了”。林彪在这里唱的是早已被人们听腻了的老调子,即孔孟的“中庸之道”。孔子一再宣扬什么“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君子要“执乎中庸”、“执中以为本”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