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说借事塑形。借事塑形 ,就是塑造形象。形象已不是单纯的外形 ,而要有血有肉有神 ,所以就离不开“事”的表现。只有通过事件的验证、展示 ,才能见形传神。最讲究人物形象的是小说 ,这得力于小说可以放开手脚地虚构造形 ,可以编出许多事件故事 ,剪裁提炼出许多典型 ,用“事”———事件的结构、过程、冲突等来塑造人物。我们平时写一篇短的散文 ,或一篇论文 ,虽不能像作小说一样去铺叙故事 ,但仍然可以依此原理 ,选取极典型的事 ,完成一个真实的形象 ,收到惊人的艺术效果。作家端木蕻良有一篇短文名《背影》 ,是在借助一件小事 ,塑造了一个…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是一部宏大的神魔小说巨著,塑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妖怪形象。妖怪的种类丰富,名目新奇,仿佛天地间的万物都融入了这个瑰丽的神魔世界。把《西游记》中的妖怪进行一个统计总汇,根据妖怪原形物种类别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四类:动物型、植物型、无生物型、类人型;从神话学视角来审视作品中“妖怪”这一主题,可以看出,妖怪形象是对原始神话的传承和再创造,妖怪形象中有“人兽合一”思想,神话的拟人性和神话思维的类比性,妖怪有“四位一体”特点。  相似文献   

3.
鲍莉 《语文天地》2014,(5):27-28
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体,主要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与一般记叙文、散文、诗歌等其他文本相比有其特殊性。在情节设置上,小说与一般文学作品相比更具故事性和巧合性;在形象塑造上,小说中的形象无疑更加丰满,更加具有现实针对性;在细节描写上,小说中对情节、人物的细节刻画也更加精细,有目的性;在语言艺术上,  相似文献   

4.
一、利用教具 教育心理学告诉人们,鲜明生动的形象,容易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促使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不仅如此,演示教具能使学生具体、直观的掌握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使用实物,插图等直观教具。让学生通过观察心领神会。如学习《美猴王》一文,可在学生观赏插图的基础上导入新课。这幅画是根据吴承恩写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美猴王”画的。  相似文献   

5.
茅盾对欧洲神话有系统的研究,他在各个时期创作的小说明显地受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他借欧洲神话创作小说来讽喻现实,以北欧神话中命运女神的“二姐精神”来塑造和评价“时代女性”系列形象,肯定“时代女性”执著、勇敢地直视现实、追求光明的特点,并对其各自不同的弱点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6.
要探究八十年代小说中的青年形象就必须结合时代背景,只有了解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赏析一篇优秀的作品。《本次列车终点》是王安忆的代表作之一,它是王安忆写作风格转型的重要表现,这篇作品充分表明了王安忆今后创作的方向和写作特点,小说中对文革时期的青年才俊接受社会改造后的各自命运发展的不同遭遇,展现了在当时历史时期下社会青年的形象。下面本文将以《本次列车终点》为例,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该著作中对青年形象的塑造特点,归纳总结八十年代小说中的青年形象。  相似文献   

7.
从“代后记”《融入野地》的独特文体与《九月寓言》的关系来看,这部长篇小说有两个叙述目标。两个叙述目标在小说文本中的不相容性,将本应属于该小说的思想主人公形象排挤成了一篇亦小说亦散文的“代后记”,这就导致了它与小说的结构性变化--由小说的一部分变成对小说的一种解读。这一变化,一方面使小说的神话世界寓言化了,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小说的神话性。  相似文献   

8.
<正>《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朗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中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自从问世以来,受到广泛的欢迎.日本的许多文学杂志纷纷转载,小说的单印本被抢购一空,电视台还多次播放作者“口演”这篇小说的情景,学生也非常爱读这篇作品.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读者喜欢、热爱这篇小说,除了小说的通俗易懂、故事性强以外,还因为它的内涵的深刻丰富,是一曲人情美的赞歌.……  相似文献   

10.
教的目的是为了学,因此要确定教的内容,首先应该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体验;其次还要顾及教师的教学特点,小说的文体特点,本土的文化特点等。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第四学段(7 ̄9年级)为例,这个学段的孩子处于青春初期,他(她)们对语言的接受能力强,感情细腻敏感,想象大胆开放,但是语言积累还不深厚,语感尚未形成,理性思维能力欠缺。因此我觉得语言应该是这一学段小说教学的核心内容。从文体的特点考虑,小说是叙事的艺术,是形象塑造的艺术,但它首先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根,叙事是干,形象是果。有些教师见了这惹人垂涎的“形象”之果,就忍不住要…  相似文献   

11.
《通鉴》的故事性很强。它在每年中所记各事,既与前后相关联,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既反映一定的历史要义,又有故事情节。新近有《通鉴故事一百篇》一书行世,可以说抓住了《通鉴》故事性强的这个特点。司马光通过一个个互相连贯的故事来说明一些大道理,这就较那些干巴巴的说教更能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12.
从文学、传说与历史的角度对《三国演义》中的孙韶、关索形象作了比较分析,指出小说、传说与历史之间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会产生一个相对模糊的区域,这就为小说创作、形象塑造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两篇小说范文,一篇是俄国作家契河夫的《变色龙》,一篇是中国作家李宝嘉的《制台见洋人》.这两篇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反面角色,都是作家批判鞭挞的对象.对照分析这两篇课文的主人公形象,对于学生认识小说反映的时代,了解不同民族的优秀作家在揭示社会现实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等方面异曲同工的手法,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鲁迅对“牺牲”的话题有着高度敏感和深切体认,这是鲁迅思想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他在小说中表达了“牺牲”主题,塑造了许多牺牲者的形象。在《故事新编》中,作者通过对古代神话、历史人物的重新塑造与“加工”表达了对于牺牲者命运的思考、体认:即牺牲者的被背弃、被包围。其中《补天》《奔月》《理水》《非攻》在表现这一主题上显示出递进、延续的关系,如果说前两篇表现的是牺牲者陷入被背弃、被包围的困境无法自拔的话,那么在后两篇中,鲁迅则塑造了两个力图从中挣脱出来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孔乙己》写于1919年3月,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反封建的战斗檄文,小说仅用了2600个字就塑造了一个传世形象:孔乙己。在教学这篇小说时,我认为本文  相似文献   

16.
狐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一种文学形象。在唐代小说中,有关狐的故事众多,狐的形象也比较复杂。唐代小说继承了六朝志怪的特点,塑造了一批媚人、害人的妖狐形象,但在继承的同时又有创新,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塑造了一些助人、帮人的人性化的狐形象,这对《聊斋志异》等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狐形象的演变过程中,唐代小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读罢人教社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语文》中的《红楼梦·香菱学诗》,我深感小说中所塑造的林黛玉的确是一位好语文老师,其形象特点也当用一个很好的语文老师来加以概括。在她的身上,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所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术业有专攻,愿教、爱教,会教、善教。在课堂上教学这篇课文时,很有必要对学生讲清这些特点。下面,本文试就这三个方  相似文献   

18.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写于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重读这篇小说,其主人翁陈奂生形象的塑造仍让人觉得有不少可回昧之处。究其原因,就在于陈奂生其人的命运反映了特定时代里一部分人的生存状态,其人的性格毫无造作,朴素而又真实可信。陈奂生形象的塑造,无疑是作家高晓声创作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为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农民群像塑造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9.
一、基础知识篇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来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主题。因此,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自然就成为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安徽卷、浙江卷等均有设题考查。  相似文献   

20.
《变色龙》是19世纪末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的经黄篇目,作者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变色龙”形象。对这篇小说我们不妨采用数字化的方式来解读,全文可用一、二、三、四、五、六,这六个数字来概括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