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文月刊》1995年第9期载有严建军老师的《“泉香而酒冽”的译法及其他》一文(以下简称严文),严文认为“泉香而酒冽”应理解为倒置句式,它的正常词序是“泉冽而酒香”,对此本人不敢苟同。 我们认为支持严文观点的理由难以服人。严文认为“泉水香,酒水清”不合词语搭配习惯,而“泉水清,酒水香”倒是十分常见的搭配方式。试问山水为什么能醉人,  相似文献   

2.
《醉翁亭记》描写太守野宴时,有这么一段话:“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据说,欧阳修的原文是“泉冽而酒香”,后为苏轼所改。宋人方勺的《泊宅编》载;“欧阳永叔守滁,作《醉翁亭记》。后四十五年,东坡为大书重刻,改‘泉冽而酒香’为‘泉香而酒冽’。今读之,实胜原句。”苏东坡改笔之所以胜过原句,是因为虽是两个字前后位置的调换(“冽”字与“香”字),但这样一换却合乎声  相似文献   

3.
魏新明 《山东教育》2004,(11):12-12
在教学中,我不喜欢那些亦步亦趋的学生,所以就常有学生“离经叛道”,向我挑战。一、是“泉香酒冽”还是“泉冽酒香”这是《醉翁亭记》里的一句话,原文作:“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我照教参上将里面的“泉香而酒冽”翻译作:“泉水清香甜美,酒色清冽。”可我话音未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反驳:“老师,说泉水清冽,酒气香醇,不更符合我们日常的表达习惯吗?为什么偏要翻译的与常理相悖呢?”霎时一呼百应,更多的学生起来表示声援。更有甚者,竟推测这是欧阳修用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正确的顺序应为“泉冽而酒香”等等。虽然我查…  相似文献   

4.
对“泉香而酒洌”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有提及“泉香而酒洌”为“倒置”的文章,认为泉水不能有香气,故应为“泉洌而酒香”。对此,我有些不同的看法,想说一说。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参考译文说:“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由此可知,继£学用书》是承认“泉香”的,但没有说“泉...  相似文献   

5.
正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八课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这么一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对于"泉香而酒洌"的文意理解,历来众说纷纭,代表性的主要有三说:一是照语序直译说,如新课标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译为"泉水甜酒水清";二是互文见义说,如《语文学刊》2001年第4期所载束荣柱之《互文见义例析》,译为"泉水和酒味香甜,泉色和酒色清冽。";三是倒文说或交错说,如钱伯城主  相似文献   

6.
《醉翁亭记》是游记中的传统名篇,一直被选入初中课本,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就成了妇孺皆知的名句。“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两句成对,铿锵悦耳,骈文特点,自然天成,毫无雕琢之意,增添了散文的音乐美。然而,其中“泉香而酒洌”长期以来却一直被错解。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教师,1995年毕业于吉林省电视大学,学的是劳动技术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教劳技课。第二年,由于工作需要改教语文。我不是语文科班出身,先天不足,只好硬着头皮上讲台。尽管课前认真备课,精心准备,但课堂教学中仍感力不从心,有时笑话百出。有一次,我给学生翻译文言文《醉翁亭记》,其中有一句是“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有个学生对这句话提出质疑:“为什么不说泉冽而洒香呢?”我这个老师被学生问住了。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教师,1995年毕业于吉林省电视大学,学的是劳动技术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教劳技课。第二年,由于工作需要改教语文。我不是语文科班出身,先天不足,只好硬着头皮上讲台。尽管课前认真备课,精心准备,但课堂教学中仍感力不从心,有时笑话百出。有一次,我给学生翻译文言文《醉翁亭记》,其中有一句是“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有个学生对这句话提出质疑:“为什么不说泉冽而洒香呢?”我这个老师被学生问住了。  相似文献   

9.
陈志祥 《现代语文》2003,(11):45-45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辑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醉翁亭记》的练习二“本文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到关系。说说下列语句中‘而’字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其中第4题材是“溪深而鱼肥”。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参考答案是“溪深而鱼肥’(‘而’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将“溪深而鱼肥”中的“而”解释为并列关系的连词的依据,可能是《辞海》。《辞海》“而”字条注⑦“语助词。表示并列关系。欧阳修《醉翁亭记》‘泉香而酒洌…  相似文献   

10.
读完西渡先生的文章《语文课需要文学思维》(《语文学习》2010年第2期),我想就“泉香而酒洌”一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西渡 《语文学习》2010,(2):12-14
孩子上初二,拿回语文卷子来要我签字。有一道题是考欧阳修《醉翁亭记圹泉香而酒洌”的释义。孩子答的是:“泉水透着芳香而酒色清澈。”老师在“芳香”和“清澈”上各打了一个叉。我不解,孩子告诉说:正确答案是“泉水清澈而酒味芬芳”,并转述老师的解释,说这是文言中常用的词序颠倒法。  相似文献   

12.
黄庆萱先生尝指出:语文中有为求平仄或押韵而非出于语文上自然倒装的情形。蔡宗阳先生进一步提出:为诗文格律而倒装,是修辞学上的倒装,出于作者为调和音律,突显重点,加强语势的修辞技巧,而与声韵有关。李丽文女士《诗经修辞研究》详列《诗经》为诗文格律而倒装347例,并举例详作说明。窃以为其所认定,稍嫌宽松。因此,以李书所列及蔡宗阳先生所举《大雅·桑柔》为基础,试为检讨格律倒装的认定标准。透过全面检讨《诗经》中所有“中O”结构词汇的意旨及其押韵地位,并考察先秦典籍的“中O”词汇结构与应用,得知学者所揭橥的格律倒装,确实存在。然而进行格律倒装辨识时,如果未能深究其语言习惯、词汇结构及意旨,纯依语句型态径行判定,容有可以商榷的余地。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久远的五千年历史中,酒一直是个好东西,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这杯中之物。酒更与泪一起流淌在中国古典文学之中。酒的感觉既冽又辛更醇,从嘴里倾入。注入心田.涌起心灵的波澜;泪的味道既苦义成也欢,从心田流出。从心灵的窗口宣泄。南有《楚辞》,北有《诗经》,既是诗的源头,也是诗酒结缘的滥觞,从此“无酒不成诗,无诗酒也无”,文人墨客与酒结下了生死之缘:  相似文献   

14.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开始流行于春秋战国时代,最早记载于文字的,当推《论语》,其曰:“有酒,酷先生馔。”何晏集解引马融曰:“先生为父兄。”《礼记》载:“遭先生于道,趋而进,立共拱手。”这里的先生是指博学多才的长者。后来到了《孟子》,书上出现“先生将何之”、“先生保以出此言也”等语。《列子》也说:“西门子曰‘先  相似文献   

15.
语课本中有多处用到“好事”。初中课本中有《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船载以人。”课本注“好事:喜欢多事的人。”《大铁椎传》:“宋(将军),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皆来学。”“好事”也被“教参”译为“喜好多事的人”。高中课本《促织》:“村中少年好事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教参”也将“好事”译为“好事的年轻人”,还有的译为“爱闲荡的少年”。  相似文献   

16.
当我们到达滁州琅琊山时,太阳早已照得人睁不开眼了。哇!这琅琊山果然名不虚传: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真是“蔚然深秀”。而泉水淙淙,蝉鸣声声,更令人陶醉。然而,看到醉翁亭,重读《醉翁亭记》,我发现了自己最欣赏的何止这景、这亭、这记?其实还有那意不在酒,而在山水间的“醉翁”──欧阳修。树林里的烟云聚拢起来,山谷昏暗了。后又散开,亭也就清楚地显露出来: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的翅膀,高踞在泉水上边。径直来到“洗心阁”,读着苏东坡手书的《醉翁亭记》,我仿佛看到了星儿躲在云后叹息,空虚的漫漫长夜里,寂寞刺痛了欧阳修…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本文所说的“是”就是西文的Being。亚里士多德称研究Being的学问为“第一哲学”;海德格尔说西方的哲学命运系于对Being这个词的翻译和理解。我国也有学者提出:如果不正确理解这个词,便根本不能理解西方哲学。过去我们一直是用“存在”或“有”来翻译这个词,很少把它作为“是”来理解。汪子嵩先生指出:由于将这个词译为“存在”,并且简单地将它和“思维”对立,让它成为“物质”的同义词,所以对如何正确理解哲学基本问题,怎么会产生“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争论,都应该从这里寻找原因。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萧诗美博士在多年…  相似文献   

18.
“五柳先生”应该怎么喝酒?这是笔者在教《五柳先生传》(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课时考虑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最早是由学生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五人墓碑记》中有一特殊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此句如何翻译呢?先来看看有关资料的译注。①江夏等编著的《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将此句译为:“在大宦官魏忠贤专权乱政的时代,做了官却不能改变自己志节的人,在这偌大的世上,能有几个呢?”将“缙绅”讲为“名词做动词”。②原建平编著《文言文全解》(人民日报出版社)将此句译为:“在大宦官魏忠贤的这场祸乱的时候,当官而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人,(在)全国这样的广大地域,(又)有几个人呢?”③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  相似文献   

20.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看似浅显,其实要准确地翻译出来并不容易。人教版高一册《语文》未作注。《教学参考书》只有这样的解说:“‘始流’即初流,此句言初流源头水清澈洁净,一尘不染。”《教师教学用书》仅有的译文是:“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一些文言文读本,不力求直译不说,意译也随意附会。例如《高中古诗文一本全》(中华书局编辑部编,2004年7月第1版)译为“树木茂盛,泉水细小却不断地流动”,《高考文言文直译》(曹先擢、李行健审定,李庆忠主编)译为“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潺潺流动”。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