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低俗新闻与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不良广告,被称为新闻界的"四大毒瘤"或"四大公害".过去媒体的低俗还仅仅局限在对娱乐圈的报道,现在已波及到各类社会新闻,抛开有偿新闻和不良广告暂且不说,目前虚假新闻、低俗新闻让人如鲠在喉,忍不住要问这样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低低俗新闻与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不良广告,被称为新闻界的"四大毒瘤"或"四大公害".目前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和不良广告经过治理已有所收敛,但低俗新闻却有上升势头.过去媒体的低俗还仅仅局限在对娱乐圈的报道上,现在已波及到各类社会新闻,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3.
近日,媒体出来一条"刘翔与李湘十指相扣亲密逛街"的"新闻",刘李亲密无间的情形被描绘得栩栩如生.然而.事实上和刘翔"十指相扣"的究竟是什么人?记者却说,只是觉得那人"酷似李湘".尽管近一段时间,各新闻媒体已纷纷展开杜绝虚假新闻的查处活动,但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报道,仍不时面临假新闻的侵扰.这样的案例虽然数量微乎其微,只是偶尔"冒头",但其杀伤力却颇强,危害极大.对虚假新闻进行简单的梳理,笔者以为目前的虚假新闻主要存在五方面特点.  相似文献   

4.
赵培玺  沙如钢 《传媒》2006,(9):34-36
面对新闻自身的"第一守望" "新闻队伍再不抓职业道德建设,数年之后,将无可用之兵".初听这一惊呼,以为危言耸听,庸人自忧.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虽为"四大公害",也只是个别人私下的肮脏交易,远未发展到那样严重的程度.当看到最近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四记者涉嫌敲诈被逮捕"的通报,不禁怵目惊心,盲目乐观不得.  相似文献   

5.
"反转新闻"是否属于虚假新闻,事关新闻真实性的基础问题。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对于当下的新闻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不能把"反转新闻"等同于虚假新闻,但此现象对新闻传播有多重影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郑桂珍 《视听》2016,(7):39-40
借壳民生新闻"上市"的虚假新闻层出不穷,要防范民生新闻中出现虚假新闻,坚守新闻的真实性,需要从道德、制度以及技术三个层面入手,建立起攻不破的网络。  相似文献   

7.
刘洋 《中国传媒科技》2012,(12):129-13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新闻的泛滥,已经使新闻渐渐地失去了"生命"。虚假新闻如猛虎般吞噬着新闻的"生命",如何遏制虚假新闻,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探讨的事!由于网络媒体的发展,给新闻真实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现代新闻传播领域,传统的平面、广播媒体依旧占据主流,而新兴网络媒体,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影响,甚至深刻地改变着新闻的传播行为,使新闻的真实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8.
面对新闻媒体自身的"第一守望" "新闻队伍再不抓职业道德建设,数年之后,将无可用之兵".初听这一惊呼,以为危言耸听,庸人自扰.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虽为"四大公害",似乎也只是个别人私下的肮脏交易,远未发展到那样严重的程度.当看到最近新闻出版总署的通报:四记者涉嫌敲诈或诈骗被逮捕,不禁触目惊心,感觉形势盲目乐观不得.  相似文献   

9.
王鹏  庞雯 《东南传播》2016,(4):130-132
自媒体的兴起为人们使用网络传播信息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但其中也不乏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虚假新闻,很多"把关人"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经考证便将各类虚假新闻加工成为"真新闻",这种新闻不仅欺骗了受众,还可能成为社会不良情绪的助推器。本文从虚假新闻定义出发,首先阐明虚假新闻及媒介把关人的定义,以及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的区别,其次分别从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由《新闻记者》杂志评出的年度十大虚假新闻入手,分析探讨虚假新闻类型、产生原因及传播现状,由此得出媒介把关人在虚假新闻中起到的主观性作用,以及对其把关不严导致虚假新闻传播造成不良影响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最后明确媒介把关人的职责及其应对虚假新闻主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新闻真实"的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各国新闻界的重视,在各国新闻道德自律信条中,均可看到对新闻真实的表述。但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媒介的迅猛发展,虚假新闻严重泛滥,"新闻真实"受到挑战。本文从此角度入手,从中英美三国新闻道德信条中关于"新闻真实"的文本分析入手,结合现实案例,探讨了互联网时代虚假新闻泛滥的成因以及如何坚守新闻真实。  相似文献   

11.
2007年北京电视台"纸馅包子"事件的出现,让虚假新闻成为众矢之的。消除虚假新闻,最重要的就是要完善媒体内部管理机制及相关的新闻立法,让新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此外,还必须重新树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伟大旗帜,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总之,消除虚假新闻,提高媒体公信力,是新闻工作者当前的重要任务。一、虚假新闻报道概述虚假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指新闻工作者在违反职业道德,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捏造、歪曲、夸大事实本身,通过大众媒介传播,以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虚假新闻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其主要表现在以  相似文献   

1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被新闻界视为"毒瘤"的虚假新闻却不时见诸各类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并呈现出传播途径多元化、快速化的特点。虚假新闻不仅严重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影响了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秩序,败坏社会风气,而且降低了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的公信力,损害新闻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治理虚假新闻迫在眉睫。本文试从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究,以进一步增强新闻从业人员对虚假新闻的认识,预防和减少虚假新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新闻则是吞噬媒体公信力的毒瘤。"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在全国新闻战线展开。  相似文献   

14.
低俗新闻与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不良广告,被称为新闻界的"四大毒瘤"或"四大公害".  相似文献   

15.
网络虚假新闻的传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网络虚假新闻呈现"井喷"的局势,如何减少、遏制网络虚假新闻成为新闻界关注的话题,本文拟从传播模式的角度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是,被新闻界看作是"毒瘤"的虚假新闻却屡见不鲜,并表现出传播渠道快速化、多样化的特点。虚假新闻既对公众的知情权造成了严重损害,使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秩序受到了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新闻从业人员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对新闻生产和发展的根基造成了损害,对此,急需大力治理虚假新闻。对此,本文主要对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和治理办法展开了探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卫芬 《今传媒》2009,(8):51-5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从业人员和媒体机构恪守的基本准则.然而,我们身边时时会发生虚假新闻."纸馅包子"、"最毒后妈"、"北大女生国外裸奔"、"华南虎照事件"等一系列虚假新闻,都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同时也严重损坏了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导致受众对新闻的信任感降低,从而产生认知偏差.  相似文献   

18.
吴玉群 《东南传播》2013,(3):127-128
真实、客观和公正地进行新闻报道,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然而,大量虚假新闻的出现,直接侵蚀了新闻的基本价值,更败坏了媒体的公信力。由于其潜在的危害性,"隐性"造假新闻在诸多虚假新闻中的危害性位居前列。  相似文献   

19.
防治虚假新闻,经专项治理活动之后,虚假新闻虽处于人人喊打的境地,又似"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何防范与治理虚假新闻,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失实,招数各异这么些年来,虽然人人都痛恨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20.
虚假报道之所以出笼,一是作者造假,二是编辑不察。对于作者造假,个别细节失实或差错,应该说,是责任心不强导致的;但如果整个新闻事件子虚乌有,那这样的记者就应该退出新闻队伍。不管怎样,虚假新闻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甚至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老话重提。虚假报道最终要经过编辑之手才能上版,在"围堵"虚假新闻方面,编辑应该是"有为"的,也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