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今中外的人们探索了多种方法来进行道德教育。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劣势,收到的成效也不尽相同。灌输式德育由来已久,基础地位不能忽视。价值澄清法反映了现代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要求,值得我国道德教育借鉴吸收。将灌输式德育与价值澄清法结合起来,对于我国道德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包括政治、法律、艺术、宗教、伦理、文化等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积淀,同时也接受着经济基础的巨大作用。道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因此,道德所具有的传统延续性和明显的时代变异性必然导致道德教育在继承和转型的脉搏中合拍跳动,协调发展。一、实现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价值转型长期以来,对于道德教育价值认识始终沿着这么一条哲学思维走向,即以“天理”为基础,以儒学为理论体系,以孔子的“仁义孝悌”为核心内容。道德教育价值圈定于追求外在“格物”,不为追求内在“格人”,即…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学生的"学"是德育评价的重心所在。这种评"学"取向的德育评价模式是基于对完整道德教育过程和道德教育功能认识的偏颇,遮蔽了学校和教师的道德责任。转向评"教"取向的德育评价是道德教育和德育评价的特性使然,也是学校和教师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同时,应理性考量评"教"取向的德育评价的价值和作用,避免其被过分夸大或被贬损等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4.
德育低效一直是困扰当今我国学校教育的普遍问题,德育理论和实践上的误区是德育低效的根源性因素。要明确德育本应为道德教育,坚持德育为教育的道德目的,使道德教育成为社会价值引导与学生个体自主建构的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5.
郑航 《教育探索》2001,(7):73-74
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深刻地影响着道德教育改革。本着着探讨知识经济对道德教育的影响,提出了道德教育要适应科技新的社会发展态势,必须改变德育价值的关系基础,在终身学习体系的建构中珍视德育价值,在个性自存的自主发生中彰显个体的道德主体性,并将人陶冶、社会研究与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德育低效一直是困扰当今我国学校教育的普遍问题,德育理论和实践上的误区是德育低效的根源性因素.要明确德育本应为道德教育,坚持德育为教育的道德目的,使道德教育成为社会价值引导与学生个体自主建构的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伦理社会,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道德文化遗产,努力挖掘国学的精华,做到传统国学与现代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对于构建我国新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提升道德教育实效具有重大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试论杜威实用主义德育理论与我国学校德育的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在经验、实验和民主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以培养良好公民品格为目的,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内容,以学校生活、教法和课程一体化为手段等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影响着当今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学校德育应通过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道德教育方法的重构,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而发挥出道德教育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9.
当前道德教育陷入了困境:一方面,传统的规训式道德教育和道德理想主义使当前学校德育流于低效;另一方面,在物质主义和技术理性占统治地位的当代社会,道德虚无和价值多元使德育面临新的困境。生活是人的存在方式,道德是生活的构成性因素,幸福是人人追求的,道德是通达幸福的手段,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意味着回到生活本身,引导人过幸福生活。德育回归生活,是对当前道德教育困境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规范德育与德性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两种基本范式。基于不同的价值导向,两者各具偏执:前者强调社会道德规范之灌输而忽略对德性的终极追求,后者则注重个体德性生成而忽视了社会道德的规训功能。现实表明,两者的对立与分歧皆不利于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共融并进才是其合理路向。由分歧走向共融,架构一种介于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之间的、以社会道德规范为基本支撑的、以个体德性生成为终极目标的道德教育范式是当前道德教育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11.
学校是传递社会价值的场所,课堂道德是社会道德的缩影。课堂道德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师行为,而且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建构。从理论层面简要剖析课堂道德教育的本质观、主体观、师生观的要义,旨在对今天的课堂道德教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青年学生德育功效的研究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在强调德育功效的同时必须重视青年学生的个体价值,同时更不能忽视青年学生的社会价值。实现青年学生德育功效价值最大化,必须理性认识青年学生道德层面的问题。为此,要从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健全道德教育机制、完善基层组织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强化保障机制五个方面来加强青年学生德育功效。  相似文献   

13.
价值澄清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现代美国三大道德教育理论学派。它们在德育理念和道德教育方法上建树颇丰,各自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个体道德形成和学校德育工作的规律性。在新的情势和语境下,汲取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优秀资源,对于促进我国当前学校德育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面对当前生态道德教育的不足,高校应坚持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感、人与自然和谐观、生态消费理念的生态道德价值取向,从完善生态道德教学体系、注重生态道德教育实践、营造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和构建生态道德教育评价机制四个维度进行高校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克里夫·贝克的价值教育理论自上个世纪产生后,在西方的道德教育理论界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他的价值教育理论相比柯尔伯格、杜威等人的道德教育理论没那么深刻的影响力,但其以反省伦理学为基础,针对文化多元的价值教育理论同样具有很多合理的地方。我国的中学道德教育一直是道德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尤其是现在出现了很多道德教育的弊端。贝克的价值教育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为我们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
作为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德教方法上主张按照社会的实际生活进行道德教育,他的德教方法对今天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实施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道德源于生活,因此,道德教育也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连。通过反思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弊端,可以从德育理念、德育价值、德育主体、德育内容、德育途径等几个方面来探究道德教育应回归现实生活的原因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赵金兰 《天津教育》2005,(11):33-35
道德教育不仅要造就“有道德”的社会,更要造就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是“整体的人”、有生命意识的人;“有道德”的社会是健康的、有益于“整体的人”生活和发展的社会。有道德的人与“有道德”的社会共生共存;道德教育内容与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有内在的一致性,造就“整体的人”与建设和谐的社会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高度人文化的事业,是主体寻求、满足自身的道德需要并不断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它始终把一定的道德需要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对道德教育的任何分析和论述也都自觉不自觉地表达了一定的道德需要。在道德教育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教育者通过激发、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高校德育内容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 ,我国社会的道德教育 ,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到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问题 ,并作了重要指示。道德教育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的生存内容和方式 ,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任何其他社会生活方式和内容都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但相对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而言 ,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还滞后于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因此 ,加强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显得十分重要。改革开放 2 0年来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工作 ,始终强调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相似文献   

20.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而实际上,目前道德教育及其理论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存在着回应无力的现象。其具体表现:对道德教育价值的认识上过分强调其规范约束的外在价值,忽视其具体发展主体性的内在价值;在道德教育的目标上,无视个人的现实道德需要,道德要求离开了个人的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