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1968年,美国对越南战争仍在继续,但“胜利”之日一再推迟,战争陷入了困境美国人民的反战情绪也在不断增长。就在此时,美国哥伦比亚广公司(CBS)《晚间新闻》的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亲随报道组到南越,他目睹了破坏、损失、枪杀,受到强烈震撼,当他结束了战地采访,来到成千上万的观众面前时,他宣布:“看来我们可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肯定,越南的血战将以僵局结束……,要说我们今天更加接近胜利了,就等于在事实面前相信那些从前一直是错误的乐观主义者。……现在是应该考虑撤出越南的时候了。”克  相似文献   

2.
读者论坛     
大家喜读“大家”汪兆龙写下这个标题,先得说明一下,标题中前一个“大家”是指广大读者,后一个“大家”是指《光明日报》新开辟的栏目——《走近大家》中的“大家”,即著名的专家。“大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带有一些神秘色彩的,往往觉得高深莫测、高不可攀,对“大家”的了解自然少而又少。现在,《光明日报》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窗口,让我们走近“大家”,近距离地了解“大家”,这实在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好事。读了第一期的文章,我们不仅了解了王大珩这位“大家”的杰出贡献,也知晓了他生活工作的一些细节,特别是他脖子上的透明“小碗”——…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我们的新闻舆论导向在某些方面似乎也形成思维定势,而有时还会不自觉地引发误导。下面本人就自己的几点看法与同行们商榷。一、“顾大家不顾小家”与“顾小家也顾大家”只要我们稍作留意便不难发现,长期以来在我们记者的笔下,大凡好干部好领导都是“顾大家不顾小家”的典范,久之,“顾大家不顾小家”就如一个固定的标签成了衡量一个干部好坏的标尺,并成为一种舆论导向探深地影响着受众。我们且不论受众对这种观点的认同程度,姑且就事论事。应该说,这种导向是片面的。本来,“大家”与“小家”二者没有绝对矛盾之处。“小  相似文献   

4.
报社办新闻学习班,我这位编辑有幸带学员下部队进行了一次实习采访。采访回来后,社领导召集我们一起分析研究稿件,在研究几篇稿件的过程中都卡了壳。社领导提醒我们这些直接采访者:采写稿件有时就是“写好关键一句话”。这几篇稿件缺的就是那“关键一句话”。大家怎么都写不出这“关键的一句话”来,不得已,社领导亲自动手。大家采写的稿件本来都灰头土脸的,经过社领导精心编辑,一下鲜亮起来,见了报后有人反映还“有些意思”。社领导高明在何处?初稿和见报稿比较一番,发现稿件里的事还是过去那些事,稿件跨上了一个“台阶”的主要…  相似文献   

5.
善于动静转换和结合也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写作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说记者工作是一个“动”的职业,大体上是不错的。他的工作内容天天在动,总是去追求“新”和“闻”;他的工作地点也是在“动”的,东奔西跑,忽上忽下;他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是在“动”的,有时可有帝王般的享受,有时要过叫化子的生活;他的时间上的要求也是在“动”的,有时急如星火,有时可悠哉悠哉;有时在嘈杂的现场要“立马可待”,有时可“躲进书  相似文献   

6.
在克林顿以前,上一位到过越南的美国总统是尼克松:1969年他对越南作过一次为时6小时的访问,宣布美军将撤出那场无望战争。 克林顿在离任在即的时候到访越南,其意在鼓励美国人把越南视为一个友好的国家和一个美国商品的潜在市场,而不再是一个输给过对方的敌人  相似文献   

7.
“我眼中的美国”是选自著名作家叶永烈的近期作品——《星条旗下的中国人》一书中。这本书是叶永烈去美车探亲时(他的两个儿子都在美国求学),以一个中国作家的目光观察美国的种种现象的纪实文章。文字流畅,内容丰富,寓深刻于平淡之中,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8.
索尔·斯坦是美国斯坦——戴公司的总裁,他曾写过六部小说。他在一九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出版的美国《出版商周刊》上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如何使一般图书出版业有利可图》。“一般图书”的英文名词是“trade book”,即指在书店公开出售、盈利的一般图书,既不包括大学出版社所出版的专业图书,也不包括政府出版物,所以有时在中文中译成“贸易书”或“商业书”。  相似文献   

9.
刘兵兄,这几本书都和一个主题有关——进步。在我们习惯的语境和观念体系中,“进步”一直是一个天经地义的正确观念,也是我们毫不质疑的追求目标。难道这还会有任何疑问吗? 说实在的,我们已经太熟悉和习惯这个“进步”的观念了。这个“进步”的观念有时又用另一个措词来表达,即所谓“发展”。这只是同一个神话的不同表达,这个神话就是“无限进步”或“无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宝物:蓝色提包我们的车队在群山之间的公路上停下,越南司机要我们下车“进山”。我乘的是第一辆车,即中国云南杂技团团部的车子,人们分坐两边,中间摆着大伙携带的衣物用品。我的几只大箱子在放道具的第三辆车上,而随身背着一个挎包,都是牙具和笔记本;还有一个淡蓝色的皮革提包,放在车子中间那一溜东西之中——那可是“宝物”。因为我离开老挝康开时,新影摄影师和新华社摄影记者都把他们在老挝解放  相似文献   

11.
年轻的聂守信(1912-1935年)对音乐特别敏感,大家都说,只要能从他耳朵进去的,都能从他嘴里唱出来。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耳朵”。一次联欢会上,聂守信表演节目后,大家拍手称好。总经理送给他礼物,并把他称为“聂耳博士”。他笑着对大家说“:你们硬要把1只耳朵送我,也好吧,4只耳朵连成一串,不像一个炮弹吗?”“(聂耳”的繁体字写成“耳”)从此,聂守信改名为聂耳。聂耳名字的由来  相似文献   

12.
深深记者情     
纪卓如 《新闻前哨》2004,(10):76-77
我们湖北新闻界,有一个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大家相聚时,常常你“贬”我一句,我“损”你一番,有时甚至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但是我们相互之间,都是非常真诚,非常友好的。过了一段时间没见面,彼此还想念着哩。 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宋汉炎告诉我:报社五六十年  相似文献   

13.
列宁曾要求报刊编辑部的“每一个成员在每一个问题上都应当有自己的意见”(见《列宁全集》第34卷第193页)。不言而喻,主张采访的起点——“我要和你不一样”,是符合列宁教导的,而且这个“不一样”,既有前提——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又源于我们从认识论的角度和新闻的属性来看采访的起点。大家知道,我们采写新闻报道的目的之一,是代表读者去认识报道的对象,并且把我们认识的结果告诉读者,使读者跟我们一起去感知大千世界。强调  相似文献   

14.
书林三老     
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华国锋同志关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号召下,我省图书馆战线,涌现出不少先进人物。他们的模范行动,时刻激励着我们振作精神,克服困难,奋勇前进。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长沙市三位普普通通的基层图书管理员,因他(她)们都上了一定的年纪,故题曰:“书林三老”。文化的主人——熊继宽熊爹今年六十二岁,长纺职工食堂的炊事员,该厂著名的劳动模范。“四害”横行  相似文献   

15.
政经资讯     
《青年记者》2006,(13):4-5
话语“被中纪委双规,被司法机关起诉的都是坏人,我得罪的99%以上都是好人。”——李金华讲述审计工作之难“我们去见他,并不是刘罗锅看望和,而是真心实意地帮他悔过、帮他改造!”——举报人想到狱中看贪官“高僧所赐,可以压住检察官的‘(邪)气’。”——黄禹锡颈挂桃木剑指望其  相似文献   

16.
关于深度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叫深度报道在西方,“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大同小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深度报道在西方崛起。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李普曼。他的专栏文章总是告诉读者“已经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意味着什么?”因而人们说他“教会了一代美国人如何思考”。在我国,“深度报道”、“述评性新闻”、“政论性新闻”大同小异。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深度报道在我国兴盛。我国新闻界1986年至1988年把深度报道单列成一个品种,参加全国好新闻评选。深度报道有时以消息——述评式消息的形式出现,有电头、导语;标题或一行,或多…  相似文献   

17.
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新闻事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是一段很光荣的歷史。远在三十多年前,胡志明主席在法国从事革命活动期间,他和他的战友們就秘密地創办了第一份革命的越南报纸——“越南之心”,这份报纸以無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教育读者。越南早期的革命家們远渡重洋把它从法国秘密地运到国內,受到了人民热烈的欢迎。 1930年1月,越南工人阶级及全体劳动人民的先锋队——印度支那共产党(越南劳动党的前身)成立了。共产党中央委員会十分重視报刊的宣传和组织作用,不久就出版了“镰刀与斧头”等兩种进步报纸,对讀者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可是殖民主义者馬上用恐怖手段扼杀了这个进步报纸,大肆逮捕和流放共产党的领袖,“镰刀与斧头”在失去了领导之后,被迫停刊了。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2月,美国民俗学会会长艾伟教授携美国东亚民俗学会研究分会民俗创始人张举文教授、美国民俗学会会长助理副秘书长爱博博士在中国民俗学会副理长叶涛教授的陪同下来到我中心进行学术交流。艾伟教授介绍美国民俗学会的有关情况。美国民俗学会会员由各种身份的人组成,研究传统口传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学会成立于1888年,现有会员1000多人,主要分“学院派”和“公众学派”两大阵营。“学院派学者”主要由学术研究者、教学者、作家组成;“公共学派”主要是由34个州的州立民俗学者组成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民族志的研究,但是纯粹对文本研究还是美国民俗学会的学科传统。学科构成主要是11个博士点,16个硕士点还有11个本科专业。艾伟教授还谈到了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美国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由一些大的国际公司所拥有,现在想要得到一些材料,就必须和这些大公司交涉,涉及的东西包括布鲁斯风格的乡村音乐、歌谣、民谣等传统歌曲。他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下文化的垄断霸权的例子。在他的书《艺术公司——欲望和贪婪如何摧毁了我们的文化》中,他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早期研究都是试图发现最早的起源地。大约是自19世纪起,这些研究文本、口传传统的人开始注意...  相似文献   

19.
一九五八年下半年,我开始在工人日报做校对工作。不久,我们校对组先后出了两起重大的政治性差错,一是把一则国际消息中的“南越……”错成“越南……”;另一是把一个大字标题中的“叛国”错成“判国”。这两起重大差错使十多万份报纸不能发行,损失资金好几千元。差错出了以后,同志们非常紧张。我因初做校对工作,没有经验,心里更是紧张。由于紧张,脑子“运转”不灵,有时连很熟悉的字都怀疑它是否正确。紧张并不能防止差错,有时越紧张越出错,越害怕错误越多。这两次政治性差错发生后,我脑子里开始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校对工作能不能不出错?怎  相似文献   

20.
上图讲座     
尊敬的、亲爱的上海的观众和读者朋友们,下午好!很高兴、很荣幸应上海图书馆的邀请,今天下午来到这里和大家见面。我感谢上海的朋友们!我今天演讲的题日,如题板所示:“中国文化与中国人”。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都生活在中国文化的环境和氛围之中,我们的所作所为、生存发展都是与这个文化密切相关的。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我们就不能了解自己;我们不了解自己,就很难把自已的事情做得更好。所以,我今天要来给大家讲这样一个题目。我们马上要血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文化?或行说,什么是中国文化?当然,要回答“什么是中国文化”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文化。文化学上关于“文化”的定义大约有两三百条,今天下午如果我来讲这些定义的话,恐怕要走掉三分之二的听众,我还是来讲一个故事吧。有四个人去咖啡厅喝咖啡,发现杯子里有一个苍蝇。第一个发现的是英国人,他站起来,掏出钱包,抽出一张钞票,压在杯子下面,就走人了。为什么呢?因为咖啡里有苍蝇是不能喝的,他肯定也很愤怒,但他是绅士,不能发怒,于是就用付钱但不喝咖啡的方式来表示抗议。第二个发现的是日本人,他勃然大怒,“八格牙鲁!”再把服务员叫来,“你的什么的干活!苍蝇的有!你们懂不懂管理啊,还想发展?”很是愤怒。因为日本人做事很耥致,很到位,不允许出现这种状况的。第三个发现的是美国人。他笑了,用手指一勾,把那个服务员叫了过来,“不错啊,咖啡里还有苍蝇啊,不过在我们美国咖啡不是这样上的,我们是先端上来’一杯咖啡,再端上来一罐牛奶,再端上来一小碟方糖,再端上来一小碟苍蝇,我们想放多少放多少。”美国人有幽默感,他用这种方式表示抗议。我就要提出一个问题了,如果是中国人呢?中国人会说,“去!把你们领导找来!”这是什么不同?这就是文化的不同,中国人是有事找领导。美国人有事找律师,比方说,两个人在路上车子相撞了,他们是不会吵架的,双方会走下车来,相互交换一下名片,然后说,请找我的律师。因为美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它的文化就是法治文化,虽然他们也不喜欢律师,美国人对于律师是一个矛盾的态度。美国有一个笑话,一对年轻人上了天堂相爱了,然后他们去找上帝,“上帝啊,我们想结婚。”上帝对他们说,“这个事情很好办,一个星期以后会有一个牧师上天堂,他可以为你们主持婚礼。”一个月之后,年轻人又来找上帝,“上帝啊,我们要离婚。”上帝说,“这就难办了,天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律师上天堂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