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朝魏、齐、周宗室女性的通婚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朝魏、齐、周各代宗室女性的通婚均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北魏太武以前,宗室女性与北方其他少数族政权或部落通婚频繁。太武以后,北魏宗室女性与南北士族的通婚逐渐频繁。东、西魏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采取了和亲政策,同时将相子弟亦是东、西魏公主重要的通婚对象。北齐、北周宗室女性的婚姻主要是与北镇军功集团、武川系军功集团之间进行的,与汉姓高门通婚的很少  相似文献   

2.
北齐时,南北文士间进行了频繁的文学酬唱。在以军国文章为主流,诗歌为支流的北齐文学发展的背景下,士人间交游酬唱的文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北齐军国文章对江左文风的选择接受;二是北齐诗歌对江左文风的接受与抵制;三是北齐士人对南北文风观念的彼此认同。而由此引发的北齐文学的勃兴,也于侧面反映出北朝文学与南朝文学分庭抗礼时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3.
略论宋代宗室的宗示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室是我国古代历史中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集团,宋代是其阶梯状发展中的成就时期在宋代以宗法化为核心的新型宗法制确立、丰富的前提下,宗室成为宗法国家的一个化象征。他们在道德上的修复自律、尊礼重德,在化上的种学绩、尊师重教,在政治上的忧国忧民、精忠报国,体现出宗室鲜明的宗法化特征。由此,宋代宗室不仅为宋代创造出一个无“宗祸”的历史现实,而且在其自身不断完善,发展中影响和推了整个社会化的双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晋的宗室仕进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晋王朝重用宗室 ,宗室或者任职中央 ,或者出镇方面 ,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发展。宗室成员虽然也要根据九品官人法出仕 ,即需中正品第 ,获得一定乡品后方才取得入仕资格 ,但他们主要通过吏部铨选直接入仕 ,入仕年龄相对较低 ,起家官品相对较高 ,起家官多为清显之官。宗室仕进制度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西晋王朝大力任用宗室及当时的政权结构、政治发展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西晋大封宗室诸王、允许推恩分封及选官制度中“二品系资”制度的制定客观上保证了宗室成员在仕进上享有特权 ,使得更多的宗室成员更易转变为国家官员 ,成为维持王朝统治的重要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5.
晋宋宗室官员考课是在当时王朝常规考黜制度规范下进行,并不存在专为宗室官员制定的特殊规定.两晋宗室官员考黜周期大致为6年,刘宋宗室官员的考黜周期则大致是3年左右,相较而言,短于刘宋早期的任官周期而略接近于孝武帝以后的任职周期.西晋皇权强大,刘宋皇权复振,且都推行重用宗亲的政策,故而西晋和刘宋的宗室官员在考课方面虽然遵守常规进行优劣评定、赏能罚否,但事实上能得到额外优待,有罪黜免时往往法外施恩,甚至免官后的起复也较庶姓为易,因此仕宦较为顺利,容易升迁要职,但也不无宽纵之弊.东晋皇权衰弱,宗室政策与高级门阀利益相抵触而难以施行,宗室官员的考课黜陟反较庶姓官员更为严格,多有贬谪,仕宦因此比较艰难,担任清官要职的机率降低.  相似文献   

6.
在封建王朝中,宗室在政治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金朝,为了使宗室为维护王朝统治服务,为其提供了非常宽泛的入仕升迁途径。其中一些途径几乎为宗室所特有,如以军功、世袭和门荫入仕;还有其他一些途径如科举和出职等。在所有这些途径中,宗室成员或多或少都享有一些特权,可以更加容易地入仕或得到升迁。随着金王朝由盛转衰,宗室享有的入仕特权有所减少,这与金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7.
北魏初期,宗室的界定沿袭着拓跋部的直勤传统,凡是神元帝拓跋力微的子孙都属于宗室的范畴。孝文帝时采用五服制改革宗室结构,只有"五属"和"四庙"子孙才能成为宗室。但是,并非每个宗室成员都有宗室属籍,疏属或谋反都会导致宗室属籍的丧失。北魏宗室属籍的管理机构是宗正卿。北魏宗室属籍者享有许多政治、经济和司法特权。  相似文献   

8.
《全宋诗》及《订补》收录了234位宗室的两千余首诗。据宗室自身及诗歌创作的发展实际,将宗室诗分为五个时期描述,宗室诗的发展特点与平民特色既受制于宋代的“隔离政策”,又与宗室自身的平民化相一致。整体看,宗室缺乏一流大诗人,宗室诗亦缺乏鲜明特色;而另一方面,部分宗室诗投射出对赵宋王朝的特殊感情,部分宗室的诗歌创作则为整个宋诗的繁荣作出了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保州宗室是宋朝宗室中较为特殊的一脉,虽有宗室之名,实属疏属之列,故在荫补子弟、任官俸禄等方面远低于其他处宗室。宋朝皇帝为维系和繁衍宗子脉系,多次破格优待保州宗室,并设保州敦宗院专门管理这一支宗室,南宋时期更是进一步提高保州宗室的任官级别,比照两京宗室之例注官,使其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
北魏太和十六年,孝文帝设立专门面向皇族子弟的皇宗学。迁都洛阳后,又仿古礼立四门小学,设四门小学博士。作为皇宗学的延续,四门小学在北魏末期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北齐循北魏制度,设国子、太学、四门学,至唐代四门小学逐渐演变为大学性质的中央学校,不再针对宗室子弟,转为面向低级官僚子弟及一般百姓。  相似文献   

11.
宗室出镇是北魏为巩固地方统治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它不仅是对魏晋旧制的遵循,也是拓跋氏族传统的延续。与汉族王朝相比,北魏宗室担任方镇长官的比例偏高,接近全国总数的三成,但由此引发的宗室变乱却屈指可数,载于史册的仅拓跋道符、元愉、元熙和元法僧四次而已,且叛乱时间短、规模小、威胁有限,与两晋南朝宗室内战频发形成巨大反差。这个局面的出现应归结为北魏行之有效的方镇监控体制,具体包括压缩方镇辖区、缩短长官任期、委派军副分权、利用军佐制衡、设置行台布控、差遣使者督责及扣留人质防范七个方面。诸种举措虽非专门针对宗室,但对其确实产生了强力效用,在保证宗室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上维护了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正石上梵音僧安道一为北齐时的主要书经者,山东平阴一带有北齐刻经5处,安道一题名者有3处。平阴北齐刻经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当数洪范池镇南大洪山半腰处的二洪顶刻经。其它几处是天池山、云翠山、黑山。其中,"大空王佛"四字竟高达11.3米、宽3米,"佛"字高4.25米、宽3米多。据专家认定:从甲骨文至北齐,此"佛"之大为汉字之最。安道一的书艺甚高,开一代新域,在中外影响很大:"清跨羲(羲之)诞(韦诞),妙越英繇。"日本书道协会曾  相似文献   

13.
汉代宗室在受到政府褒赏与惩罚时,因亲疏不同、在籍与否而待遇有别.在每年朝请、新君登基和皇帝大婚等情况下,宗室集体受到封赏.个别宗室成员会因德行出众而受到褒赏.通常宗室王侯受厚赏,在籍宗室受薄赏,无属籍宗室则不再受到赏赐.宗室违反礼制和法律会受到相应处罚,如牵扯到在籍宗室,须由地方报知宗正,再由宗正报告皇帝量罪定刑,无属籍者则视同平民对待.拥有爵位的宗室有可能受到削地、除国、废迁、耐刑等处罚,严重者甚至处死,宗室妇女则可能没入宫中为奴.  相似文献   

14.
清朝廷为教育宗室子弟设立了宗学,有关宗学招生人数、学生来源的规定在乾嘉时期逐步得到完善并成为定制。此前的雍正朝在招生时原则上对王公、将军和闲散宗室子弟是一视同仁的。但随着朝廷开始对学额有所限制,乾隆朝招生逐渐向上层王公子弟倾斜,旨在通过宗学提升王公子弟的清语骑射水平。嘉庆朝招生则向下层闲散宗室倾斜,更侧重借儒家伦理道德教化下层宗室子弟。乾嘉两朝宗学招生制度的变化实际上是统治者调和满汉文化的过程,其结果是满洲文化逐渐式微,“崇儒重道”理念更加深入地在统治阶层中渗透。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中期以后,宗藩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宗禄问题和宗室犯罪,宗禄逋欠直接引发宗藩与明王朝的对立,是导致宗室犯罪的重要诱因.当然,宗室犯罪也表现为宗室的僭越,宗室的违制婚娶与乱伦败度,宗室檀离封禁、越奏等.但在藩府之中,宗室内部彼此因为名位、利益而勾心斗角,相互倾害,甚至父子反目,同宗相残的情形,也属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16.
《信陵君窃符救赵》:“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对此《教参》译为:“在这时,魏国的将军、相国、宗室等宾客坐满了厅堂,等待公子开宴。”《教参》认为“宾客”指的是“将相宗室”,泛指信陵君家中的客人,误矣。其一,“将相宗室宾客”说的是三个方...  相似文献   

17.
在清代宗室划分中,本属宗室远支,但由于近支宗室各支派人丁稀疏,载治因赡养隐志郡王继福晋而入继奕纬为嗣.虽然载治、溥伦父子在爵位、取名等礼仪上同近支宗室并无明显差异,但却并不为近支宗室所认同.载治入继奕纬为嗣,开创了清代从宗室远支过继的先例,为解决近支宗室各支派绝嗣问题提供了方法,载治出继奕纬为嗣对认识清代宗室的家族观念、过继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宗室赠官起源于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至唐朝时,宗室赠官逐渐完善并发展成为一种制度,其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赠官程序方面都更加表现出系统化与体制化的特点,给宋及以后历朝的宗室赠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汉代宗室涵盖所有的皇室成员,世代规模可以说是无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汉代宗室内部毫无区别,他们以在位皇帝以及蕃诸侯为中心划定五服范围,五服内的宗室才拥有属籍,五服外的宗室没有属籍;有属籍的宗室才有特殊待遇,无属籍的宗室其特殊待遇自然随之终结。  相似文献   

20.
北齐亡于北周,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为:军事上,立国之初军力优势和战略优势即已缺失,而后战略战术多有失误,将帅任用不当,后主高纬临阵指挥无方,终于导致战场大溃败;政治上,君昏臣贪,政局混乱,斗争酷烈,民族矛盾突出,严重削弱了政权;经济上,大修宫室,均田制被破坏,赋敛繁重,礼佛之风盛行,使经济实力大大下降。这些因素互为表里,共同作用,最终导致北齐政权在外力打击下灭亡。由北齐的军事及于政治、经济,寻根溯源,由表及里,以求揭示出实质性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