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刚 《昆明大学学报》2005,16(B10):109-114
本文从乡村生态旅游的夜间产品开发现状入手分析,指出其产品不够丰富和娱乐休闲功能不足的问题.要提高乡村生态旅游的产品吸引力。这一问题亟待解决。同时指出.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的夜间产品又很有必要性,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进一步分析了开发乡村生态旅游夜间产品的原则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其夜间产品分类开发设计的总体构想,最后就如何将构想付诸实施作了相关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的日益活跃以及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我国乡村生态旅游蓬勃向前发展.云南省将乡村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产业深层次开发的一项新举措,正着手进行战略发展及模式研究.本文就澳大利亚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及模式做概括的介绍与分析,并就云南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提出一些对策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可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保护三者结合起来,有利于农业资源利用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乡村生态旅游含义的基础上,结合安康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状况,从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保护、旅游产品的科学开发等方面探讨了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类旅游产品开发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它是以农业和乡村为资源而开发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产品,是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相结合的产物。本文通过阐述乡村旅游类旅游产品的特征、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和开发乡村旅游类旅游产品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类旅游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开发基本对策,并总结了一系列乡村旅游类旅游产品的开发规律。  相似文献   

5.
乡村生态旅游的"三农"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生态旅游已广泛的开展起来,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对农民增收,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农村面貌的改变均有积极作用.为更有效地发挥乡村生态旅游的"三农"效应,应采取一系列的举措.如避免过分的人工化、城市化;形成多样的旅游项目链;改善乡村生态旅游环境等.  相似文献   

6.
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的,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并具有突出的积极生态效应的一种乡村旅游形式.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有效地把可持续发展贯穿于旅游扶贫工作中,对于促进云南乡村资源开发、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云南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云南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突出,但乡村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居民文化素质低,商业意识、旅游意识淡薄,科技支撑不足,培育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任重道远.结合大量的实地调查和分析,笔者提出了"政府引导,构建三大机制,实施三步推进战略,搭建四大平台,抓好四大关键技术,树立五种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典型示范,多种组织经营方式并存"的发展模式,以推进云南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是以农业和乡村为资源开发的生态旅游产品,也是农业和旅游业活动融合的产物.本文分析了福建省 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着重阐述新时期福建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世界客都”梅州市为例,分析了其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指出目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客家地区经济现实,提出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乡村生态旅游是兼具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特点的旅游形式,其实质为生态旅游.文章分析了云南省洱源县梨园村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环境和其所具备的优势与劣势.  相似文献   

10.
程远清 《考试周刊》2008,(12):229-230
从生态的角度来开发旅游项目,优化组合和包装生态旅游产品,关系到奉节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关系到奉节的经济发展.本文分析了奉节现有的生态旅游资源、目前发展生态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提出了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