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维迎 《中文自修》2022,(11):25-26
<正>(1)经济学告诉我们,理性人不会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但现实中,不仅“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比比皆是,甚至“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事也时有发生。(2)作为经济学者,我越来越认识到,理性的力量是有限的。理性的力量之所以有限,是因为真实世界中,人的行为不仅受理性的影响,也有“非理性”的一面。结合哈耶克的知识论和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我将这些“非理性”因素概括为四个陷阱:自负陷阱,自尊陷阱,  相似文献   

2.
《鲁迅自传》是一篇学生课内自读课文。但自读,无论是课内自读还是课外自读,都不能是教师撒手不管;“管”却又不能包办代替,一揽无余。要管在“刀刃”上,贵在教会方法,自悟自得。基于上述认识,《鲁迅自传》的自读引导设计如下(文中“①②③④”为自然段序号)。一、熟悉课文,了解主旨、轮廓 1.自传是自我介绍生平经历的文章。本文①写家庭状况,是十八岁以前的事;②写________,是从________岁到________岁间的事;③写工作经历,是________岁到________岁间的事;④写________,是________岁到________岁间的事。  相似文献   

3.
“自”字在古诗词中出现频繁,用字灵活,常常表达丰富的情感或体现深厚的意蕴,非常值得大家深入揣摩和仔细玩味。它可作介词,是“从”、“由”的意思,如“我自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中的“自”字。它可作副词,有“  相似文献   

4.
竭忠诚以事君 伏清白以死直——屈原政治人格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竭忠诚以事君伏清白以死直——屈原政治人格初探黄颂严亚明屈原“事君而不贰”,却为君主所“远迁”,他“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最后自沉汩罗,实践了其“伏清白以死直”的政治誓言。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既然他“竭忠诚以事君”,又何故会“自令放为”呢?笔者以为,要...  相似文献   

5.
魏建胜 《师道》2010,(11):35-36
“坐而论道”是读书人清雅而又快乐的一件事。教师作为一类特殊的读书人,自论其道,更是“吾H三省吾身”而又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6.
张玉新 《同学少年》2011,(1):F0002-F0002
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这“腹中诗书”,指的是你“装”进去的别人的东西。当然,要做到“腹有诗书”不是—件容易的事,必得“熟读唐诗三百首”,才能达到。  相似文献   

7.
北宋钱塘(今杭州)女作家朱淑真的名字,是因为她的断肠诗词的存在而得以流传下来。她是一位富裕之家的闺秀,从小过着优裕的物质生活,春天“日长无事人慵困”(《中春书事绝句》),“闲将诗草临轩读”(《春日即事》),夏日来了,也是“起来无个事,纤手弄清泉”(《夏枕自咏》),“独自凭栏无个事,水风凉处读文书”(《夏日游水阁》)。  相似文献   

8.
王鹏 《广西教育》2013,(28):52-54
我深知“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因此自担任百色市那坡县德隆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德隆初中)的校长以来,我始终兢兢业业,以“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来自勉。  相似文献   

9.
论"梅村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梅村的叙事歌行是其归嬗长、最有特色、成就最高的审美创造,在严格意义上代表着史称之“梅村体”。“梅村体”具有“事俱按实”、以人系事、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强烈的抒情性以及雅俗相融、融汇众美、自成面目等创作个性和创造品格,是我国古典叙事诗自汉唐以来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现实主义代表诗人自居易告诉我们,文章是为国为民为事而作,是对现实社会的关注。然而,当下中学生们“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导致他们写作思路狭窄,文章陈旧、呆板、单调。本文试图从“让作文题目与现实社会接近些,再接近些”和“培养学生养成读报、写报习惯”两个方面阐述如何拓展写作思维。  相似文献   

11.
校园采风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逐步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使“为人师表”这一为师准则具体化、规范化,以便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师生互敬的文明氛围,山东省日照市工业学校自去春以来推出“应事忌事”、“应语忌语”十条,在全校教师中开展“提高师表意识,塑造教师形象”、“禁做忌事、禁讲忌语”活动。目前,该活动已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隐匿的乡思     
赵冬俊 《湖南教育》2007,(11):17-17
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短短四句,只二十字,就将思乡人的“一种儿童式的天真”表现得淋漓尽致—来自故乡的旧友燃起了他浓浓的思乡之情。他思绪万千,心潮起伏。以至手足无措得不知如何“招呼”同乡旧友!“应知故乡事”,几近“正确的废话”。但正是这“笨拙”的开场,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现实生活中,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孩子遭遇突发性灾害或伤害的事也增多了。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孩子进行“自护自救,远离危险”的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先看看下面这些孩子遇到危险时是怎么自护自救的。  相似文献   

14.
《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一篇传统课文,不知教了多少遍,从不觉得有什么值得斟酌之处,《教师教学用书》的分析、翻译也详备合理,易于接受。可最近发现,课文中“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一句,在《战国策·魏策》中记载为“赵王自郊迎”,感到很纳闷。“界”与“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战国策·魏策》上明明是“自郊迎”,司马迁为什么要改为“迎公子于界”呢?又《左传·宣公三年》记“王孙满对楚子问鼎”一事为:“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有趣的是,《史记·楚世家》在记述这件事时也作了一处重要的改动: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  相似文献   

15.
“事类”与“典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有古代史实这一层含义。因此,把“事类”等同于“典故”或者说“事类”的范围比“典故”大得多的观点都是不甚恰当的。现代意义上的“引用”比“事类”的范围要宽泛得多,笔者认为“事类”大致相当于“引用”这一修辞方法。六朝时候,“事类”与“事义”既可通用,但有时它们的含义又不一致。  相似文献   

16.
依据人是“一个信息化、全息性的巨复杂适应系统”——“信息复杂全息人”假设,对“事”的结构进行了分析.除以物为主体而形成的“事”之外,还包括以非物为主体的“事”.事成为物,物动为事.物动为“物事”,人动为“人事”;“人事”有动作事素、意识事素、人际事素、人物事素之别.在这四个层次的人事中,动作事素是基础,意识事素是灵魂,人际事素是关键,人物事素是核心.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刚》要求“逐步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刚》更强调“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文章时习惯和能力,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修改。”这要求完全是正确的。任何教学的最终目的都在于学生“自会”,而“自会”出于“自悟”;这件事任何教师都代替不了。占往今来事实上从来如此:文章总是靠自己(学生)写好的,而不是老师“改”好的;学生要写好,首先必须学会自改。而单靠教师辛勤批改作文,往往事与愿违,许多学生并不认真阅看、钻研,徒事无效劳动或低效劳动而已。  相似文献   

18.
经济思想在韩非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可归纳为六论:满足“自止于足”需求的利民论、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财富多元增殖论、“富国以农”为纲领的农为本业论、以利“本务”为目的而“少工商游食之民”的抑末论、以“俭于财用,节于饮食”为纲领性要求的官府作风论、“俸足以给事”,“利必在禄”制约的摇赋论。要从“俸足以给事”入手制约摇赋的水准。  相似文献   

19.
统观《办法》和《条例》里所有18种公文,公文正文的中心内容都是“事”,即事件、事实、事项、事理。也就是“要读者知道某事或做某事”,因此公文正文的主要功能是知行功能,这个知行功能的中心就是“事”,具体地说,也就是知行功能中的行事功能。公文是“缘事而发”,“事”是公文正文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公文是行事文体,它告诉读者的主要是“是什么”、“怎么做”,因事“说”事,而不就事“论”事、感情用“事”。  相似文献   

20.
收入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里的《土地》,是秦牧散文创作的名篇之一。“文章千古事,行失寸心知”。秦牧自认为:《土地》是“较有特色的一篇”,它“笔触所及,似较深广”,“有较多的思想意义和文学色彩”,因而是“获得比较持久和强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