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明清数以万计的列女故事中,有一种特殊的奴婢--媵,她们与其主母一起上演了许多的人间悲喜剧.她们既是女主人的陪嫁奴婢,有时又充当了夫主妾的角色.在夫主去世后的岁月里,她们恪守"忠、义、节、烈"等传统女性和奴婢的双重价值观,或与主母一同守节,或与主母一起殉夫,或为保存主母孤儿殚精竭虑,堪称是夫主家里一位十分特殊的"家人".  相似文献   

2.
明清徽州妇女自幼受到妇德教育,许多节烈妇女在丈夫去世后,忍受生理和心理上巨大的苦痛,艰难的支撑起破碎困顿的家庭。在孤寡无依的极其艰难的情境下,忍辱负重,承担起众多的家庭职责。她们不仅要侍奉公婆尽孝道,抚养、教育丈夫留下的子息;也要为夫归葬并入祠祭祀;而且还要处理各种家庭内外事务。她们的艰难和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她们都为自己的家庭,为徽州商业的壮大,乃至为徽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将女性"杀子惩夫"放置于菲勒斯中心语境下,从复仇主体、方式和结局三维度重新解读此类复仇形态,挖掘出更为深刻的悲剧内涵。女性杀子否认"母性",张扬女性之帜的同时泯灭了人性。复仇者的自我异化颠覆了受虐者和施虐者的身份,消弭了复仇的正义性;"杀子"的复仇方式凸显了女性困境:"子"是她们与男权社会抗衡的唯一砝码;她们的复仇无法改写其对男权社会依附的宿命,这种结局零化了其复仇价值。  相似文献   

4.
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按话语能力的拥有和失落可分为两类:失去话语能力的子君和祥林嫂等弱女子,她们的命运是被弃和死亡;拥有话语能力的爱姑、七斤嫂等泼辣女性,她们活得看似恣睢实则虚弱,她们话语能力的取得是以其代表夫权的丈夫的存在为前提的,但她们话语的锋芒却往往指向其丈夫。而阿金则是这类女性在洋场的怪胎。  相似文献   

5.
弘扬女性的精神与魅力一直是"三言"中故事的创作者和编者们比较重视的主题,而与此相关的女性"助夫"主题也是"三言"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通过金钱资助丈夫和通过才情援助丈夫两个类型,这一主题的出现是女性地位的提高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古代女性,丈夫的死亡和遭丈夫休弃都是不幸的。在面临这一境遇时,从法律角度。她们大多可以自由选择再嫁或是守节,这种选择行为从表面看来可以由她们自己来操作,但选择的背后却有着太多牵绊,使女性无法作出忠实于自身感受的决定。当女性对婚姻的选择无法忠实于自身感受。而只能以寻求男性和家庭作为依靠为目的时,那么女性就永远无法成为自己婚姻真正的主人。  相似文献   

7.
《世说新语》中女性扮演的家庭角色主要有母亲、妻子和女儿等。作为母亲,她们要照料、关心、保护和教育子女,决定子女的婚姻等。作为妻子,她们要关心丈夫,对丈夫的情感保持忠贞,帮助丈夫从政,保护家人等。作为女儿,她们要接受父母的教育,顺从父母,尊敬父母,维护娘家的尊严等。这些和以往的女性相比没有区别。不同于以往女性的是,她们的思想更开放一些,对情爱的追求更大胆奔放;她们具有远见卓识,屡屡帮助家人渡过难关;她们具备很高的文化素质,能言善辩。魏晋女性的神情风范与品格才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广西"绿荫"妇女热线做咨询时,我常常接到这样一些已婚女性的来电,她们都是在婚后一直围着丈夫和家庭转、视丈夫为自己和家庭的精神、经济支柱的女性,为了自己的家她们几乎牺牲得一无所有(没有了自己的事业、学业、爱好、朋友等等),当她们发现丈夫有外遇或弃她而去时,顿感天仿佛塌了下来,生活没有了希望!离婚吧,自己已没有自立之本,孩子和自己今后怎么过?  相似文献   

9.
清代烈妇文化氛围浓厚,深受烈妇文化熏陶的清代江南才媛必然会在文学创作中反映这种社会现实。她们创作了近30首(篇)烈妇诗、传。从这些烈妇诗、传中可以看出,婚龄短、无子女、生活无着等因素是造成清代烈妇殉夫的直接原因,借殉夫得到朝廷或地方政府旌表并扬名乡里是间接原因。清代江南才媛所赋烈妇诗传对象的身份无论是妻还是妾,也无论是否得到朝廷或地方政府的旌表,只要作者被烈妇事迹所感动,就将之入诗入传。烈妇诗、传所赋对象大多是作者同邑或近邑烈妇,而在清代,朝廷和地方政府大力提倡节烈,殉夫烈妇极有可能得到朝廷或地方政府的旌表并扬名乡里,这是江南才媛为烈妇赋诗、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列女以贞洁为根本,她们是封建社会中妇女教化的楷模。宋代列女的时代特征非常鲜明。首先宋代列女呈现出两大反向走势:一是列女为丈夫殉死,这是一个非常盲目愚昧的误区;二是列女开始追求自强独立的人生价值。其次,死于战乱暴力的列女在《宋史·列女传》中也屡有记载,由此可窥见宋代的乱世特征。此外,妓女附在《列女传》中,体现出封建社会对女性价值取向的悖谬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中有三位遭厄女性,她们都有着被抢劫或者胁迫离开丈夫和家人而屈身从贼多年后才被救回的不幸经历,但是她们却有着不同的结局:或自杀殉节、或赎罪苟活、或团圆幸福,而她们都有受贞节道德观念影响而产生的负罪意识,这表现了作者吴承恩女性观的落后性。  相似文献   

12.
自宋以降,理学贞节观便被当权者奉为规范妇女行为的伦理准则。明清时期,贞节观对于广大妇女的束缚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由于甘肃政府对理学贞节观的极力提倡和家庭的传统教育,深受影响的广大妇女有的对已死去的丈夫忠贞不二、不愿改嫁,有的为保贞节而不得不选择死亡,有的未婚守贞,逐渐形成了节妇、烈妇和贞女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古巴比伦时期,女祭司阶层开始兴起。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被称为“特殊的妇女”。在家庭中她们摆脱了“父权”、“夫权”和“子权”的控制,享有和男性平等的权利。她们不能被丈夫随意抛弃,享有财产继承权,可以独立自由处理家庭中的不动产。女祭司具有的宗教职能、高贵出身及具有的丰厚嫁妆是其在家庭中享有极高地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章大意】和家人一起过圣诞节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凡。我和丈夫以及三个孩子、还有我两个妹妹以及她们的丈夫和孩子都会去父母家一起度过这个一年一度的节日。我们会在一起布置圣诞树、互赠礼物。每年都有新的创意。甚至平时厌烦的商场购物在圣诞节这段时间里也让我觉得兴致盎然。  相似文献   

15.
元代杂剧作家对于已婚妇女有“从一而终”的贞节理想。这主要体现在他们对遇暴妇女结局的不同处理上。元杂剧作品中遇暴妇女的结局一般有两种,一为夫妻团圆,一为夫妻不团圆。团圆或不团圆的标准有两条,一是看遇暴妇女是否反抗,一是看事后妇女是否随顺。一般地说,第一条标准是夫妻团圆的必要条件,但决不是充分条件。第二条标准是夫妻团圆的充分必要条件,但在妇女保全了丈夫的子嗣和在暴力面前丈夫自己先行软弱下来两种情况不也可以有通融的余地。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或人或鬼,或神或妖,大都鲜活靓丽,风情万种。她们或为贤妻良母,或为悍妇妒妇,或为红颜知己。从蒲松龄对她们的不同情感倾向和态度中可以透视出蒲松龄既否定片面的贞操观又不反对寡妇守节;既否定父母之命又不反对媒妁之言;既提倡妾为君贞,君为妻义又不反对一夫多妻;既尊重女性又不仇视无辜女性的婚恋观。这是一种在继承了传统婚恋观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守节寡妇们的权利是传统社会中女性三权--生存、协理、代管权的特殊形态,具体表现为:伦理共有制度保障下"妇承夫分"的承夫依养权、父权传承体制赋予"妇代夫权"的赡育理业权,以及纲常伦理传统激励下"代祖教化"的助子御媳权.三权的行使,使她们成为父家长统治管理系统中出现缺环时的补位,并为维护家族网络的完整做出了巨大贡献,故备受各级父家长的推崇和保护;但其代理权也会相应地受到父权的干预和制约.  相似文献   

18.
17世纪的英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巨变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社会关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家庭中的夫妻关系也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妇女在家庭中面对丈夫的虐待和不公平待遇时则不再选择沉默和忍气吞声,而是开始选择采用传播流言蜚语、争吵、逃跑、分居,甚至谋杀的方式来进行反抗,争取自己的地位和尊严。虽然这些行动带有被动、消极的成分,但是在夫权制的社会大背景之下,这些都是妇女自我意识萌发的一种表现,具有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